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問心安否,應變無言

問心安否,應變無言

傳不習乎

陽明心學並非十全十美的,人之良知善且自然而然。袁宏道在《德山麈談》中如此質問:「乍見美色而心蕩,乍見金銀而心動,此亦非出於矯強,可俱之為真心耶?」可見良知學說的缺陷: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本性不一定是善,良知倫理的先在性很難完全保障。因此,有人提出「主宰」——必須加強儒家心善的修鍊,先把仁義禮智嵌進人心,然後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良知」才會是正面的。

作者:左東嶺

來源:璞瑅智庫(bodhiazlab)

像許多偉人一樣,王陽明的開悟經過了一場磨練。明武宗初期,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而遭朝廷治罪,被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在「居夷處困」之際,王陽明日夜反省,忽然一朝悟了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壓抑而不平等的環境里,個人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王陽明給出的答案是:所有的外在評價都無所謂,關鍵是個人內在的良知是否還存在。

道在吾心,何須他求

問心安否,不在意官府認可,不在意社會輿論,不在意經典學說,只在意內心良知對行為的指導是否得當,即問心安否?

傳習錄里說,「我的靈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說的是天地萬物和主觀靈明的關係,「世界」對「我」的意義。倘若「我」不復存在,這個世界對我也就沒有意義了。

其實,良知的內涵概括為三點:第一是「虛靈」。良知的境界就是「虛靈」,心只有「虛」了,才能達到誠靈,如此,外在的種種不會打擊內在;第二是「自我之靈覺」。靈覺是人在判斷是非時一種本然的智慧狀態,內心自然知道什麼是對的。只有達到誠靈,具有良知,人才會有自己的靈覺。第三是「真誠惻怛之情懷」。在面對社會人生的時候,人會有一種赤誠的責任感。而這三點有一個前提:什麼是良知?

「良知」一詞本是從孟子處過渡而來,表示人善良的本性。《傳習錄》中說:「知是心之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陽明的理論實際上還是儒家學說。因為良知是自然先天的美好本性,致良知則是為了達到「孝、親、悌、忠」,回歸倫理的天性。

如何達到良知的境界?

克去私慾,忘懷生死,達到「無我」。這些與佛、道有所相似。而良知學說與佛道的區別是,佛道的「無我」是為了個人安頓,脫離社會——「無善無惡」、「一切都不管」;而良知的「無我」則是為了進取,為了化成天下:掃除一切私慾和挂念,只剩一身輕,便能無所畏懼,活也自如,死也從容。

王陽明不認為自己屬於「皆空」的佛、「無為」的道,而自認是純粹的儒家,始終懷抱著赤誠的社會責任感。

人生達命自灑落,知者不惑仁不憂,那麼王陽明是怎樣用良知理論,解決自己的人生難題的?且看王陽明的人生故事。

正德十五年,王陽明面臨第一個嚴峻的人生考驗——宸濠之變。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孫朱宸濠起兵叛亂,率兵十萬,直指南京,僅僅42天後,就被王陽明五千人的軍隊平定。一開始,無人敢肯定這次叛變被鎮壓,而王陽明的五千人何以敵十萬大軍?他的回答是:養得此心不動。他說: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時精明,不蔽於欲,自能臨事不動。不動真體,自能應變無言。這並不是唬人的話。

《征宸濠反間遺事》生動地記載了王陽明的處變不驚:講學過程中,諜者忽報「前軍失利」,眾人皆懼,王陽明只是「復接緒言,神色自若」;頃刻再報「賊兵大潰」,眾人皆喜,王陽明依然「復接緒言,神色自若」。正是這樣一種鎮定自若的誠靈狀態,使王陽明能面對十萬大軍仍不亂方寸。

君子不求人信己,自信而已

王陽明經歷的第二個人生考驗是忠泰之難。在王陽明平亂立功後,皇上仍要「親征討伐」朱宸濠,有人甚至建議王陽明將朱宸濠放回,讓明武宗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王陽明拒絕後,一時讒言四起,嫉功者有之,陷害者有之。面對攻訐,王陽明的態度是「安之」,心地坦然,不慌亂,不報復。「君子與小人居,決無苟同之理」,小人就是小人,一時憤激報復,招其加倍的怨恨仇毒,反倒是君子之過了。王陽明甚至作了一首《啾啾吟》以表心志:「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人生達命自洒脫,憂讒避毀徒啾啾!」

正德十五年的人生波折,對王陽明而言是「切磋砥礪之地」。他說:君子在每一個地方都能達到良知的境界,倘若「聞譽而喜,聞毀而過」,便不足以稱為君子。「君子不求人信己,自信而已」,面對毀譽,自知對得起自己便足夠,何必在乎他人的評價!

王陽明經受的最後的考驗是死亡。嘉靖七年,王陽明已經「病勢危亟」。學生問他遺言,王陽明「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瞑目而逝。

但是,王陽明的學說並非是十全十美的。根據良知理論,人的良知是善良且自然而然的。袁宏道在《德山麈談》中如此質問:「乍見美色而心蕩,乍見金銀而心動,此亦非出於矯強,可俱之為真心耶?」由此,可見良知學說的缺陷: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本性不一定是善,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倫理的先在性很難完全保障。因此有人提出「主宰」——必須加強儒家心善的修鍊,先把仁義禮智嵌進人心,然後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良知」才會是正面的。

儘管良知理論並非完美,但在在如何做人,如何面對困境,如何使生命更有價值和意義的問題上,對今人仍有啟發。王陽明通過良知理論達到一種人生境界,實現了人生理想,成就了輝煌的一生。

作者:左東嶺,來源:璞瑅智庫(bodhiazlab),競和戰略學奠基者,提供【咨政、伐謀、孕才、齊民】頂層設計,輔佐士農工商領袖龍場悟道,成就偉大事業。圖源網路。

關於開問

開問是一個文章作品發表平台、文檔協作平台、文檔類活動平台。「共同創造更美的世界」,是開問的信仰。

開問目前有網站(www.openwhy.cn)和APP,設有包括「心學」在內的多個頻道,歡迎抒寫和分享你的世界,亦可同時投稿至「心學」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悟透這四個字,讓你一生避禍得福
周月亮:王陽明之死-新法家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