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妹子追求的「美白」,在歐洲人眼裡卻是「貧窮」的代名詞...

中國妹子追求的「美白」,在歐洲人眼裡卻是「貧窮」的代名詞...

本文來自Biu君的好盆友:


雅思哥


ielts365




初到國外,我們不習慣在超市買酒還需要出示身份證,不習慣早晨起來沒有一杯溫開水,不習慣外國人在課堂上大聲擤鼻涕,不習慣室友總是在早上洗澡,不習慣惡劣天氣街上沒人打傘。




東西方社會因為文化差異存在著很多微妙又有趣的現象,

culture shock也是留學生涯中必然要經歷的事情

,而這些在書本中無法獲得的樂趣,實在值得好好享受一番。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故事,是我在德國留學和在歐洲旅行時遇到的一些文化衝突。希望可以能給大家一些新的視角來看世界,喜歡這個世界。





關於審美




美不是一個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概念。東西方對美的認識和追求,必定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大三開學的時候,好友Tara得意地對我說「Ying,你快看,我終於變黑了,好開心啊!」  Tara一個暑假都呆在西班牙,白白凈凈的她終於變了色兒

臉龐、脖子、胳膊、大腿,總之露在空氣中的身體,都從粉白變成了古銅色。 




她還不甘心,怕過完冬天又會立刻白回去,每周還要去「美黑日晒中心」定期用「機曬(機器晒黑)「來維持一個均勻漂亮的古銅色肌膚。







從她口中得知,美黑一次至少需要20-25歐每小時,而且美黑的項目,是需要長期且有規律的,如果要保持良好的效果,需要一星期去1-2次。



 深入了解就會發現,中國妹子千方百計想讓自己白一點再白一點,常常抱怨變白太難了, 

其實對於天生擁有雪白肌膚的白種人,晒黑也是一件有挑戰的事情

,不能直接在陽光下曬,因為直曬對於皮膚的傷害很大,會加快細胞的老化,使人呈現老態,而且大部分直曬只能曬紅,並不能晒黑,所以他們常常塗抹有美黑效果的防晒霜去室外直曬太陽,所以想變白的妹子在超市買防晒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買有美黑效果的防晒霜。







歐洲美黑,追溯到歷史原因,是因為以前的歐美國家,只有富人才可以常常去海邊度假,窮人只能沒日沒夜地忙於工作,長此以往,拉開了富人和窮人的膚色差距,也逐漸形成一種以膚色來區分社會地位的習慣。



而亞洲人愛美白,我們的原因和歐洲國家正好相反,中國古時候只有富人才能在家享受,窮人都出去干體力活了,因此白皮膚不僅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也帶動了當時的審美。

」一白遮白丑」「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美白文化早就深深紮根在我們的審美文化中了。





關於死亡




在斯德哥爾摩南部有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林地公墓。我很好奇,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墓地,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到了那邊,發現整體設計風格體現了從浪漫民族主義到實用主義的發展,周圍環境盡顯自然之美,樹木繁茂,鮮花盛開,鳥語花香,一片生機勃勃。相比中國與歐洲,你會發現東西方的墓地是有明顯區別的。



中國的墓地,大多遠離市區,選在偏僻的山上,要徒步半小時以上才能到達。 墓地陰冷凄涼,除了清明節祭拜,平常不會去那個地方。




 為什麼中國的墓地大多都建在山上呢?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葬墓習俗按照風水學的原理建造,依山傍水乃是風水寶地,因此多在山上,另一方面,受祖墳的影響,去世的祖先大多集體安葬,因此需要選擇體塊大且費用低的地方安葬,山上正符合這樣的條件。







中國人都忌諱談死亡,我們對「死亡」表現出極度迴避的態度,也從未接受過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這個話題在中國被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從小爸媽就不會和我們聊死亡,家門口經過一群披麻戴孝的人,會讓我們關門別看,小區里有辦喪事的家庭,我們也會繞遠路不經過他家門前。




反觀西方文化,小學生課本里在介紹人生過程的概念是,死亡被作為一個重要的人生「event」,

與戀愛、結婚、生子、工作等人生事件並列。它們認為死亡並不是生命最後的終結,而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親人或朋友的離世,他們的悲痛更多的是來自於一種對分別的惋惜和傷感。 




西方人能夠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中討論生死問題更為輕鬆。西方人的墓地設計講究,美麗的像一座公園,這是為那些去世者準備的天堂,這是人最終的棲息之地,必須隆重莊嚴。





關於生活方式




《夢想德國》一書的作者皮爾斯夫人在其序中寫道:在德國的日子為我帶來許多新奇與美好,然而最令我受用無窮的,應該是他們生活里所展現的平衡快樂。




確實如此,歐洲大部分國家的人們,都處於一種平和、安寧、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不管是西歐的德國、義大利、瑞士、盧森堡,還是北歐的挪威、瑞典、芬蘭、冰島和丹麥。







義大利曾經推行過慢食運動(slow food),他們覺得吃飯太快的人,他只是狼吞虎咽填飽肚子而已,根本不是在品嘗美食,慢食運動提倡放慢生活步調,好好享受食物,享受生活。




歐洲周日商店不營業,周日是用來留給與親朋好友好處的時光;歐洲機場和車站,人們手捧本書是很常見的風景;歐洲加班很少,就算是我所處的設計行業,一到晚上6點,大家都準時收拾東西回家了。




歐洲不會有在休假日接到公司電話被召回去開會的情況,因為他們非常尊重你的私人時間;在歐洲最容易打熟的話題就是假期Vacation,「你什麼時候放假啊?去哪裡啊?」或是「你的假期去了哪裡啊?好玩嗎「」。




歐洲有很多宗教節日,也有更多的時間讓他們享受假期,在角落喝著咖啡或者和家人在海邊感受陽光。合理的工作文化,整個社會的勻速發展,不與他人相比,專註於自己的生活,都是隱藏在歐式慢生活背後真正的原因。







剛去歐洲的時候,習慣了中國的快節奏,急躁地想快速完成手頭的一件件事情,長期處於高壓的教育環境,很多媒體甚至蓄意販賣焦慮製造恐慌,社會報道的都是一夜暴富、名利雙收、嫁入豪門等被提速的人生,外國朋友覺得我的時間焦慮感太重,經常叫我「Hey,Ying,just relax!「。




後來在一個小鎮里實習,春天戶外經常傳來綿羊奶牛和不知品種的馬兒的叫聲,夏天遠遠能聞到燒烤的味道,等到下班後同事們會組織一起去酒吧看球賽,秋天小道上鋪滿金色的落葉,草地上有牽著小狗散步的年輕夫婦,冬天上班前大家一起在公司門口鏟雪,方便過往的行人。 沒有迎面匆忙的行人,沒有擁堵在十字路口的汽車,從家到公司也不過步行10分鐘。




在國外的日子,是真正一些最簡單的日常,大家都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結婚與否,努力晉陞或安於現狀,穿著光鮮或隨意,旁人都無需置喙。







身處新文化可以非常有趣,但同時亦很具挑戰性,轉換環境帶來的culture shock需要一段時間周期去適應。




擁抱差異文化,不要太拘束,別害羞,別害怕犯錯,畢竟你可以從錯誤里學到更多的東西,自己也能有所成長。




最終你會發現,我們終於可以心無旁騖地,探索異國他鄉的姿態,融入異國的生活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uBiu在英國 的精彩文章:

通貨膨脹,大學罷工,極端天氣...真是留學生帶過最皮的一屆英國
表面上光鮮亮麗的女神留學生,背地裡竟如此邋遢…

TAG:BiuBiu在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