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葯研發史:22年接力,華人科學家功不可沒!
文|張繼,菠蘿
我們都很幸運地碰到了抗癌新葯的井噴時期。眾多靶向葯、免疫葯的出現,第一次讓我們真正看到了把癌症變為慢性病的機會。
關於新葯,我經常聽到兩個問題:
1:「新葯憑啥這麼貴?」
2:「為啥最新抗癌藥都來自國外?」
這倆看起來迥異的問題,其實答案都是一樣:
新葯開發極難且沒有捷徑,只能靠長期的科研積累和大量人力財力投入。
新葯貴是這個原因,中國長期缺乏原創的抗癌新葯也是這個原因。
今天以全球第一個上市的抗癌免疫葯——O葯為例,給大家介紹它背後20多年,無數科學家前仆後繼寫成的奇蹟故事。
基礎科研先行:
PD-1/PD-L1基因初發現
PD-1的故事,開始於1992年的日本。
那一年,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率先在實驗室的小鼠身上發現並鑒定了一個新的基因。那個時候,本庶佑認為這個基因如果被激活,將會導致T細胞凋亡,因此把蛋白命名為PD-1(Programmed Death-1)。
本庶佑在研究論文中公布了小鼠PD-1蛋白的序列,隨後的1994年,他又找到了人類PD-1基因和蛋白,並在1999年首先提出PD-1是免疫系統剎車。但很可惜,這些基礎研究當時並未引起學界太多重視,更沒有和抗癌扯上關係。一個重要原因,是本庶佑並不研究癌症免疫,而是專註免疫細胞發育和功能的基礎科學家。
很快,美國科學家就加入了這個領域。
2000年,哈佛大學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Cancer Institute)的Gordon Freeman和本庶佑合作發表了重要文章,闡述了PD-1/PD-L1信號通路對人體T細胞的調控作用。在這篇文章中,他們首次證明了 PD-L1能通過結合T細胞上的PD-1,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
另一個必須提到的傑出貢獻者,就是著名的美國華裔科學家陳列平教授。
一方面,陳列平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也找到了PD-L1,並於1999年12月首先發表論文,公布了PD-L1的基因及蛋白序列,這比Freeman早了10個月。
(但Freeman的相關專利比陳列平早了3個月)
另一方面,也是個人認為陳列平教授最大的貢獻,是2002年發表了一篇標杆性的科研文章[6],裡面指出
很多腫瘤細胞都可以通過表達PD-L1實現免疫逃逸
。陳列平團隊在論文的摘要中富有前瞻性地寫道:「這些發現可能帶來基於T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發現和論斷,為後來開發PD-1/PD-L1抑製劑用於癌症治療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不僅如此,陳列平教授在隨後的十多年,持續不斷地在抗癌免疫領域做出了大量原創的高質量研究,推動了我們對癌症和免疫系統之間關係的理解。對於這樣深耕一個行業,而不是一直追蹤熱點的科學家,我個人非常敬佩。
圖:陳列平教授
工業界加入:
PD-1/PD-L1抑製劑開發
但光有基礎科研是不會有新葯的。
隨著PD-1/PD-L1被發現,有些前沿生物製藥公司開始蠢蠢欲動,致力開發PD-1抑製劑,希望能用於治療和免疫相關的各種疾病。
最早干這事兒的公司之一,是美國的Medarex。
開發PD-1抑製劑在當時是個風險極大,幾乎自殺性的科研項目。因為PD-1不是研究熱點,除了本庶佑團隊的數據外,幾乎沒有別的文獻和數據提供理論支持。但經過內部討論,他們認為值得一搏,決定開發針對PD-1/PD-L1的腫瘤免疫藥物。
還好,他們有幾位優秀的華裔科學家,特別是王常玉博士。
圖:王常玉博士
2001年初,王常玉作為研發科學家加入Medarex公司。他是一位抗體藥物研究專家,在以前公司就開發過抗體藥物,經驗豐富。
在Medarex這樣的小公司,藥物開發過程無比艱辛,一方面,完全沒有外部專家的指導,全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連基本實驗材料都買不到,只能靠團隊自己解決。
在這樣的條件下,王常玉帶領團隊從最基礎的PD-1,PD-L1基因分子克隆,蛋白表達開始,一步步往前推進。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几個月後,研究人員就成功從小鼠脾臟里分離到了生產PD-1抗體的B細胞,再通過融合B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就得到了能長期穩定產生上述抗體的雜交瘤細胞株(註:這是生產抗體藥物的主流方法之一)。
對了,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多名華裔研究者功不可沒,包括了韓敏華,黃海春,吳儀,陳炳良等。
但這個從老鼠體內來的天然抗體雖然能抑制PD-1,但卻不能被當成藥物使用,為啥呢?因為這個抗體非常不穩定。如果用在人體的話,肯定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就掛了。
咋辦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Medarex的科學家對抗體進行了幾個大改造,比如將PD-1抗體的一部分與免疫球蛋白G4(IgG4)的一部分結合,同時將一個氨基酸,從絲氨酸變成脯氨酸。類似這樣的蛋白改造和氨基酸替換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也是藥廠科學家的看家本領。
總之,經過乾坤大挪移後,科學家成功解決了天然抗體在體內的不穩定性問題,得到了一個全新的抗體藥物:MDX1106。
MDX1106,就是Nivolumab,也就是大名鼎鼎的O葯!
2014年,科學家發表論文詳細介紹了Nivolumab的篩選和鑒定過程及重要數據。此文第一作者就是王常玉,他負責了這個項目的概念設計、試驗方法開發等主要工作以及項目監督執行。
無論從什麼角度,王常玉博士都是Nivolumab毫無爭議的第一發明人,值得大家敬佩。
臨床開發:
早期的失望,後期的爆發
2006年8月,Medarex的PD-1抗體Nivolumab獲得美國FDA批准進入臨床I期試驗,首批計劃入組39名癌症複發的病人。
但結果一開始看起來並不驚艷。無論是
無進展生存期(患者腫瘤不進展情況下的存活時間),還是客觀響應率(腫瘤明顯縮小的患者比例),免疫藥物似乎都並不比傳統藥物好太多。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對PD-1抑製劑這種免疫療法的價值產生了質疑,認為它和99%以前嘗試過的抗癌藥一樣,是沒有臨床價值的。
就連Medarex公司管理層也動搖了,這直接導致2009年百時美施貴寶(BMS)以24億美元的總價收購了Medarex,獲得了包括Nivolumab在內的多個藥物。這當然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科學家並沒得到多少錢)。但站在歷史角度,他們沒能獨立把PD-1藥物推向市場,看到它大放光彩,成為新一代廣譜性革命性抗癌藥物的那一天,是讓人扼腕嘆息的。
畢竟,
Nivolumab
這種革命性的藥物,人的一生可遇而不可求。現在我們知道,當年臨床試驗結果看起來不咋地,重要的原因是
免疫藥物起效機理和臨床表現和以往針對癌細胞的藥物(化療或靶向藥物)都非常不同。
無進展生存期和客觀響應率並不是評價免疫藥物最好的方法。因為
免疫藥物真正最大的優勢,是藥效的持續性。
一旦起效,病人的存活期會比較長,甚至有較大幾率實現臨床治癒。Nivolumab的臨床試驗也是這樣,一開始看著不咋地,但隨著跟蹤時間延長,出現了令人驚奇的結果。
2010年,公布了Nivolumab第一批患者的治療效果,參與臨床試驗的病人中,一位結直腸癌患者實現了完全緩解,一位黑色素瘤患者和一位腎癌患者實現了部分緩解,另有兩位黑色素瘤患者的腫瘤也得到了顯著縮小。
要知道,這些都是最晚期,且耐葯的癌症患者,以往想要存活很久,是不可能的事兒。
這個結果,猶如重磅炸彈,立刻引起了行業的重視。
比如默沙東公司,驚喜地發現自己後院居然也有一個PD-1抗體葯。
這個抗體葯來歷頗為曲折。最初,是先靈葆雅2007年收購荷蘭Organon公司時獲得,而2009年先靈葆雅公司併入默沙東,所以它成了默沙東的資產。
這個曾被自己公司都遺忘的葯,就是現在的K葯。
Organon公司當年開發PD-1抗體藥物,並不是為了治療癌症,而是想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的輔助用藥。隨著兩次收購帶來的重組和研發重心變遷,Organon的團隊已被告知應該停止PD-1抗體的研發工作。
但2010年BMS公布的臨床試驗結果改變了一切,默沙東意識到了PD-1抗體在癌症治療上的巨大空間,隨即重啟了自己的PD-1抗體項目,並於2010年12月獲准進入臨床試驗。
而BMS的PD-1抗體Nivolumab,也率先完成了多項標誌性的臨床試驗,並以商品名Opdivo的名字於2014年7月在日本獲得批准,成為全球第一個被批准的PD-1藥物。
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後記:
藥物開發沒有捷徑,基礎科研不是全部
從本庶佑1992年發現PD-1蛋白,到2014年Nivolumab上市,中間經歷了22年,即使從2000年明確PD-1/PD-L1的功能算起也經歷了14年,藥物研發的艱巨,可見一斑。
中國的製藥行業正在轉型期,希望進軍創新葯,成為創新葯大國。PD-1抗體藥物曲折的故事,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一方面,創新葯離不開基礎科研的積累。
創新葯的開發過程和基礎科研的關係更像是果樹與土地的關係。沒有深厚的基礎科研的積累,很難產生創新葯。美國至今仍是基礎科研實力最雄厚的國家,絕大多數的創新葯也誕生在美國,這就好像貧瘠土地上的果樹,難以長出豐碩的果實。沒有本庶佑等人發現PD-1的功能,O葯的誕生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光靠基礎科研是不夠的。
毫無疑問,PD-1/PD-L1的發現要歸功於本庶佑等人,而本庶佑也很可能會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但從Nivolumab的研發歷程可以看出,作為基礎科學家,本庶佑等人對這個葯的開發並無太多直接貢獻。他們可能在發現PD-1/PD-L1的功能之後的好幾年都沒意識到PD-1/PD-L1對癌症治療會有突破性的作用。
如果沒有Medarex團隊獨具慧眼研發PD-1抗體用於癌症治療,本庶佑這一成果或許至今都還被淹沒在故紙堆里。
藥廠的大批科學家或許不會發表非常多《自然》、《科學》級別的論文,有些人甚至沒有博士學位,但他們所擁有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是新葯開發必不可少的環節。
基礎科學家和新葯開發公司的定位不同,評估新葯的臨床意義和商業意義,不是基礎科學家的職責。再優秀的基礎科學家,也無法靠一己之力完成創新葯的研製和開發。一個藥物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後續開發絲毫不比前期科研的難度低。
總之,
要成為創新葯大國,基礎科研,轉化科研,臨床科研,三者缺一不可!
今天,我們為陳列平教授、王常玉博士等優秀華人科學家在腫瘤免疫領域做出的成就而自豪。
明天,希望有更多來自中國本土的創新葯,給世界帶來好消息。
延伸閱讀
O葯即將正式登陸!免疫藥物如何顛覆肺癌治療?
首個PD-1抑製劑在中國大陸獲批!
PD-1抑製劑O葯首次針對中國肺癌人群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Ishida,Y., Y. Agata, K. Shibahara, and T. Honjo. Induced expression of PD-1, a novel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 upon programmed cell death. EMBOJ. 1992 11:3887–3895
(2) Shinohara,T., Taniwaki, M., Ishida, Y., Kawaichi, M., & Honjo, T. (1994). Structureand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the Human PD-1 Gene (PDCD1). Genomics, 199423(3), 704–706.
(3) NishimuraH, Nose M, Hiai H, Minato N, Honjo T. Development of lupus like autoimmunediseases by disruption of the PD-1 gene encoding an ITIM motif-carryingimmunoreceptor. Immunity 1999;11:141–51.
(4) FreemanGJ, Long AJ, Iwai Y, Bourque K, Chernova T, Nishimura H,et al. Engagement ofthe PD-1 immunoinhibitory receptor by a novel B7 family member leads tonegative regulation of lymphocyte activation. J Exp Med 2000;192:1027–34.
(5) DongH, Zhu G, Tamada K, Chen L. B7-H1, a third member of the B7 family,co-stimulates T-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terleukin-10 secretion. Nat Med. 1999Dec;5(12):1365-1369.
(6) DongH, Strome S, Salomao D, Tamura H, Hirano F, Flies D. et al. Tumor-associatedB7-H1 promotes T-cell apoptosis: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immune evasion. NatMed. 2002 Jun; 8, 793–800.
(7) T.Honjo, S.Shibayama, K.Takeda, M, Matsuo, T.Yoshida, M.Miyamoto, SubstanceSpecific to Human Pd-1
(8) C.Wang,K. B. Thudium, M. Han, X. T. Wang, H. Huang, D. Feingersh, C. Garcia, Y. Wu, M.Kuhne, M. Srinivasan, et a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PD-1antibody nivolumab, BMS-936558, and in vivo toxicology in non-human primates.Cancer Immunol. Res 2014. 2: 846–856
(9) https://www.fdanews.com/articles/72247-ono-and-medarex-enter-into-collaborative-research-agreement
(10)https://news.bms.com/press-release/partnering-news/bristol-myers-squibb-and-ono-enter-strategic-agreement-anti-pd-1-antib
(11)Methodsfor treating cancer using anti-pd-1 antibodies
(12)Human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Programmed Death 1(PD-1)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Cancer Using Anti-PD-1 Antibodie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Immunotherapeutics
(13)Methodsfor treating cancer using anti-PD-1 antibodies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CTLA-4antibodies
(14)https://news.bms.com/press-release/partnering-news/bristol-myers-squibb-and-ono-pharmaceutical-company-enter-settlement-a
(15)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0441337
(16)Brahmer.JR,Drake. CG, Wollner. I, Powderly.JD, Picus.J, Sharfman WH, et al. Phase I Studyof Single-Agent Anti–Programmed Death-1 (MDX-1106) in Refractory Solid Tumors:Safety, Clinical Activity, Pharmacodynamics, and Immunologic Correlates. J ClinOncol. 2010 28(19) 3167-3175.
(17)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shaywitz/2017/07/26/the-startling-history-behind-mercks-new-cancer-blockbuster/#5df01e89948d
(18)https://www.fiercepharma.com/sales-and-marketing/bms-sues-ex-account-manager-claiming-she-took-pd-1-marketing-secrets-to-merck
※繼續聊| 收進今年醫保准入談判的18種抗癌新葯,憑什麼入圍?
※致敬Tom!抗癌新葯塞瑞替尼終於在中國獲批上市!
TAG:菠蘿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