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廣角鏡頭記錄月全食軌跡
筆者外出採風,正好趕上月全食,非常高興。晚上十一點鐘就出發找好機位,固定好相機一張一張拍攝起來,一直拍到天微微亮,記錄下了整個過程。
圖中是正常比例的月亮,也可在後期中進行放大處理。 郗雪玲 攝
拍攝月軌最好有個穩定的三腳架、定時快門線、單反相機、F2.8以上的大光圈鏡頭等(這次我用的是14mm定焦頭,最大光圈F1.8)。
首先判斷月亮落下的方位,選好機位,架好三腳架,利用現有環境進行構圖。拍攝時我選擇了有礁石的水面為背景,採取同機位同景別,多張連續拍攝,後期堆棧方法來獲得月亮的軌跡。
拍攝月亮時有些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可能會失靈,手動對焦會比較好用。一般是將鏡頭調至無窮遠再往回略收一些即可,現在大多數數碼相機都支持實時取景,也可通過機背屏放大後精細對焦。
以本次月全食為例,1時13分半影食始,此時月球移入地球的半影區,月面自東側開始逐漸變得稍微陰暗;2時18分半影食既,月輪與地球半影內切,此時月亮全部進入地球的半影區;2時24分初虧,月面開始進入地球本影區,東側開始有缺角;3時30分食既,此時月面全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4時22分食甚深入地影,到5時14分生光開始漸離地球的本影。在這期間,月亮的亮度會一直變化,需要對參數進行調整。ISO開始採用100,隨著月亮的光線逐漸變暗,逐漸加大ISO200、ISO400、ISO1600、ISO3200、ISO6400。光圈開始用F8,隨著月亮的光線逐漸變暗,逐漸加大到F4、F2.8、F1.8。快門速度開始用1/125s,隨著月亮光線的逐漸變暗,逐漸增加到1/60s、1/30s。每隔6分鐘拍攝一張,拍攝到第40張時,天已微亮無法再拍,這時月亮已經變紅變圓,只能到此為止了。
拍攝時要注意,在快進入食既階段時要及時調整相機參數,提高ISO、增大光圈、增加曝光時間,否則曝光不足產生噪點,對後期製作影響很大。
由於保證月亮的曝光準確,所設參數不能保證環境曝光的正確,最後對地面景物採用準確曝光拍攝一張,然後把月亮疊加到環境底片上去,合成即可。後期處理時,先處理月亮,把所有月亮圖片載入到Bridge中,全選雙擊到Camera Raw中做處理,尤其注意色溫要相同,調整好後點完成,回到Bridge中。再通過「工具PS將文件載入到PS圖層」打開所有月亮圖片,用變亮模式,使所有圖層的月亮都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中形成月軌,合併圖層。由於只想保留月亮,不要其他星星,填充黑色,用蒙版把月亮刷出來,合併圖層。
再把長曝的地面景物照片放入PS中調整,這裡注意此張照片的色溫等參數盡量和月軌的一張相同。調整好後,把月軌的圖片移動到地面景物上,按著Shift鍵鬆開,然後添加蒙版,這樣兩張照片就能疊在一起了。再進行微調,月軌照片就出來了。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70期·7版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騰龍發布SP 15-30mm F2.8 Di VC USD G2
※佳能「3代」變焦遠攝鏡頭同場競技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