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用戶留存心得:阻止退訂的「小聰明」,反而會加快用戶流失

用戶留存心得:阻止退訂的「小聰明」,反而會加快用戶流失

編者按:產品在渠道推廣生,需要投入資金,而這幾年渠道推廣價格不斷上漲,CPC / CPD / CPT / CPA 等等定價不斷上漲,應用商店的 CPT 價格更是在半年間翻了幾番,很多企業想要獲得一個客戶,在時間上、在資金上都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也許要花掉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才能獲得一個用戶。如果這個用戶流失了,別說難賺錢,就連本都難返。然而,用戶退訂,不一定是因為對產品不難移,有時候要想留住用戶,也得學會放手。本文編譯自medium的原題為「To Keep a User, Sometimes You Have to Let Them Go」的文章。

網路公司最不喜歡的就是用戶流失。因為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很高,而參與度高的用戶是企業製造收入的活血,所以絞盡腦汁,最好要留住熟客。

在互聯網行業中,用戶在某段時間內開始使用應用,經過一段時間後,仍然繼續使用該應用的用戶,被認作是留存用戶。留存率反映的實際上是一種轉化率,即由初期的不穩定的用戶轉化為活躍用戶、穩定用戶、忠誠用戶的過程,隨著這個留存率統計過程的不斷延展,就能看到不同時期的用戶的變化情況。

於是我們花了很多功夫,創作新內容,組建新功能,給現有用戶帶來價值,吸引他們留下。但是用戶如果真要走,企業一般會認為是因為產品有什麼缺陷,所以在用戶取消訂閱、卸載的時候彈出反饋窗口、調查問卷,問的都是用戶有什麼不滿,選項里也都是我們假想用戶遇到的問題。

電子聽書Audible的撤銷賬戶頁面

如果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產品的缺陷展開,那麼解決方案關注的也必定是產品存在的問題。但是,如果要是問題比較複雜,不只是改改內容或者功能就能解決的呢?

以前有一個和我共事的工程師,跟我分享過他的一個洞見:「人都是很複雜的。」

我在一家流媒體網站工作,提供的服務模型就是用戶每月註冊(和NetFlix很像)。幾個月前,我們對取消訂閱的一批用戶做了調查。問及了產品的三個板塊,可用性、內容(視頻)和方便程度(是否能在自己偏好的設備上使用我們的服務)。答案很驚人。很多用戶雖然取消了訂閱,但是他們在這三個板塊上的評分還是很高,他們對產品的總體滿意度也不想上下。於是我們很疑惑,為什麼用戶明明很滿意,卻還要取消訂閱?

直到幾個星期前,我在讀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時候,我才慢慢反應過來。

丹尼爾·卡尼曼,生於英國託管巴勒斯坦特拉維夫,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由於在展望理論的貢獻,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用戶感到滿意,為什麼?

卡尼曼是一名心理學家,還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書中花了很大篇幅,探討了人們做決策時的心理過程。最讓我受啟發的事他對某物件的效用對人們擁有它的慾望的之影響,以及人們獲得它後的滿意度的討論。

「十塊錢的禮物對於資產是一百塊的人產生的效用,和二十塊的禮物對兩百塊的人產生的效用是一樣的。我們在討論收入變化時,常用百分比來描述,『他的工資漲了30%。』這是因為,每個人在購買一件產品之前,衡量的是產品對他們的潛在效用和產品成本之間的關係,如果產品帶給他們的效用超過其成本,那用戶就比較有可能會購買。」

所以說,如果一個用戶看到你提供的服務,他們會考慮服務給自己提供的效用和服務成本,覺得值得,於是選擇購買,對自己的體驗也很滿意,那為什麼他們還是決定要取消訂閱呢?

這正是這個思考過程最有趣之處。在1738年,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提出效用概念的時候,強調的是消費者憑藉效用來做決策,但這個理論實則是有缺陷的。伯努利的假設是,某物件的效用本身會讓人覺得滿足或不滿足,照著這樣的邏輯,如果你我面前都有100元,那這100元對於我們的內在價值是一樣的。但是卡尼曼舉了個例子反駁這樣的假設:

「今天傑克和吉爾都有500萬的資產。

昨天傑克有100萬,吉爾有900萬。

他們倆人現在資產一樣多,但是兩人會一樣開心嗎(兩人資產的效用一樣大嗎?)」

很明顯,雖說兩人賬面上的資產一樣多,但是傑克會更開心,吉爾會更失落。雖說,同樣是500萬資產,效用對於兩人而言應該一樣。

「傑克和吉爾的體驗,實則取決於他們資產的相對變化,這和他們選取的參照點有關(傑克100萬,吉爾900萬)」

這一刻,我醍醐灌頂。

這些滿足的用戶取消訂閱不是因為產品的內在價值發生變化;他們之所以取消訂閱,是因為當前自己對產品效用的認知發生了變化,而這個認知是基於他們各自的生活狀態。

我所在的這家公司在用戶取消訂閱的時候會通過一份簡單的問卷,調查用戶取消訂閱的原因。通常,如果他們選擇的是「其他」,旁邊會有一個框讓他們填寫原因。於是,我看了一下用戶自行填寫的原因,發現有一個類型時常出現:

這個夏天去旅行,回來再續訂

剛被炒了魷魚,找到工作就續訂

需要複習備考

這類型的「其他」原因之前我們都沒有注意到。但是現在我算是明白了。如果我們希望用戶一直保持參與度,一直訂閱自己的服務,就像是在厚著臉皮地無視他們在使用你產品/服務之外,還有自己日子要過的現實,

我們現在在客戶留存上的做法是,假設產品的內在價值就能滿足用戶,於是不斷提高產品品質來留住他們。但是這麼一來,我們就是在重複伯努利在200多年前犯下的錯誤。我們現在認識到的是,很多時候,用戶對產品是滿意的,但是自己的生活出現了變化,所以產品的效用雖然客觀上沒有變化,但在他們主觀上看來,不像原來那麼高了,現在產品對他們產生的效用比不上成本。


不是所有取消訂閱都是同樣的性質

當然,提高產品質量對於用戶體驗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產品的質量是用戶體驗中的核心一環。但是,我們不是光靠提高產品質量,就能實打實地留住用戶。

我們要做的,是重新定義「留存用戶」的概念。

用戶忠誠度,指的並不是用戶會永遠追隨你。如果用戶取消訂閱只是因為自己去旅行了,在一兩個月後重新訂閱,難道這樣的用戶,算是真的流失嗎?他們雖然暫時取消了,不代表他們不會回來。

任何企業都應該以創造最好的用戶體驗為目標,並且為用戶的需求提供支持。如果我們接受且尊重事實,記住「用戶的人生不只限於自己的產品」,又會怎樣呢?如果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能考慮到「產品對用戶的效用,會根據他們生活中的不同環境而有變化」,用戶是否更能接受呢?我們該對產品的結構作怎樣的修改,才能支持用戶的這種需要?

Spotify就在用戶取消訂閱的過程中作樂調整。如果用戶取消訂閱的原因是「外出旅行/出國」的話,他們就會有一個漂亮的解釋頁面,告訴用戶它們在海外也能提供服務,頁面如下:

但是,如果用戶選擇的是「我想省點錢」的話,他們就會「力爭」說服用戶留下。我個人覺得這麼做有點不尊重用戶調整個人支出的選擇。


思考:用戶留存應以用戶為中心

花點時間,找出影響產品效用的外在原因。然後,根據這些具體的原因,提出留存策略。

你的產品會受到天氣影響嗎?因為大家在燦爛的夏天都想出去玩,而不是使用你的產品/服務?與其讓他們呆在家裡,還不如開發一些新功能,鼓勵用戶外出時也使用自己的產品。或者,你可以接受夏天是使用率較低的「淡季」,抓住時機開發新功能,創作新內容,為秋冬季大爆發做準備。電視網路對此非常了解,不然為什麼暑期檔總播些老劇呢?

如果你已經在用戶退訂時,使用調查問捲來了解原因,那麼用戶本身也應該是調查的關注點,而不要只看產品本身的問題。給用戶留白,給他們解釋的機會,而不是全部使用固定選項,逼著他們選一個。你可能會有意外的發現。

不要假定所有退訂的用戶都是因為不滿意。有時候,生活會出現很多意外。要是在他們需要離開的時候,你想盡辦法挽留,或者強求他們提前回歸,你可能會觸怒他們,這樣一來,本來打算回頭的用戶也可能一去不復返了。

相反,你應該尊重用戶,尊重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要打理的事實。你得知道,自己的產品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是忠誠的用戶,就算退訂了,也會有回歸的一天。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西虹市首富》三天半票房破10億,讓徐克《四大天王》「顯得」有些落寞
賣好車CEO胡斐:暴雷的不是缺錢,是缺像樣資產!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