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放棄吧,你拯救不了父母老土的生活方式

放棄吧,你拯救不了父母老土的生活方式



這是大家之選的第

165

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

激浪隊


本文作者:阿美



點擊了解《大家》編輯部開放計劃




每次一回到老家,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怒從心頭起。年邁的父母把兩居室的空間堆得滿滿當當,幾乎無法下腳,家裡到處是大大小小各種廢棄紙箱、紙袋、不同形態的塑料包裝、舊報紙及廣告印刷品,撿回來的木板等裝修垃圾,酒瓶奶瓶飲料瓶一個都不能少,還有囤積的衛生紙等各種日用品。家裡如同垃圾站。打開冰箱,不知吃了多少天的剩飯剩菜都裹著保鮮膜,塞得滿滿當當。親友送來的過期食品飲料俯拾皆是,因為從不捨得打開吃喝。




我先是搖頭嘆氣,接著出言指責,父母開始爭辯,幾個回合後我便肝火大動,幾乎要聲淚俱下,我死也不明白,

他們為什麼要把本可以舒適安逸的生活過成這樣。








一、即使身價過億,也改不掉父母極度節儉的習慣




母親今年80歲了,她的房間里囤積了自己一生所有的珍寶:結婚時的大腰粗布褲子、拴著銅錢的包袱皮,我小時候的格子外套和花棉褲,哥哥小時候的汗衫,以前做鞋時的鞋樣子、繡花線、織毛衣剩下的毛線團,她孫子的小鞋子,爸爸年輕時的剪絨領子棉大衣、破了洞的府綢襯衫,過時的織花檯布、褶邊枕套,大花枕巾。




父親最大的樂趣是廢物利用,比如把撿回來的木板釘成鞋架、小凳子,或明明沒什麼用處的擱架;紙盒子剪成各種收納盒。要不就是春天腌香椿芽、夏天釀葡萄酒、秋天曬地瓜干,端午節包粽子,春節做肉皮凍。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兒,明明每月有六七千塊的退休金,卻執著的按照70年代的生活方式兢兢業業的努力著。父親的樂趣之二是買到划算的東西,打折甩賣的日用品,過期的糕點,以發芽發霉為最終結局的整麻袋的紅薯。




我賭著氣,不顧他們的嘮叨,把我認為是垃圾的空紙箱子空瓶子舊報紙等統統扔出去,幾乎要花費一天的時間,把家裡清理一遍,揮汗如雨、腰酸背疼,然後我覺得舒爽了許多,長舒一口氣,但父母的表情卻是失落、難受、不安,好像丟了萬貫家財。等我半年後再次回家,家裡又恢復了原樣。我再次氣結、無語、暴怒,重演一遍上次的戲碼。




我苦口婆心,從各個角度勸解他們:「你們積攢的這些東西,都是垃圾,垃圾,除了降低你們的生活質量一無所用。」或者,「以前的年代是物質匱乏,空間富餘,當代生活是物質廉價,空間寶貴,你知道房子多少錢一平米嗎?用來裝垃圾划算嗎?」




當然,說什麼都沒有用,你們懂的。







我和朋友吐槽父母的極品行為,說我有天下最慳吝節儉的父母,令我苦不堪言卻又無能為力,不料很多朋友紛紛表示不服:我的父母絕對比你父母極品!比如某著名導演,他的母親出身大家閨秀,在撫育他們兄妹長大的過程中,被貧窮所摧毀。他說,母親會把全家人穿舊的內褲和襪子再次利用,作為抹布,當家裡來了外人,少年的他為此感到的恥辱至今刻骨銘心。母親計較節約每一分錢,直到今天,出門買個菜也依然習慣性的把家裡的電閘關掉,盛菜時仍會習慣性的用筷子把盤子里的菜撥開,以顯得多一些。即使兒子身價過億也不能改變母親的習慣。




我的朋友Z小姐控訴她的母親(她母親比我父母大概小一輪):我媽一直留著八十年代所有的東西,所有的大衣毛衣,說有一天沒錢了怎麼辦,不還可以穿嗎?花十萬塊錢蓋了個儲藏室,以為裡面有啥寶物,結果一看醬油瓶子就有一堆。剩菜剩飯可以連續吃一周,房間里堆滿雜物,天上地下鋪陳開來以致人只能蜷睡在小床一側,看上去很苦,可是又經常一次性買十件同樣的羊毛衫,每件六百,覺得划算。每年都要買很貴的傢具,然後說沒地兒放了,扔院子里,或是送人。一邊極度節約,一邊又揮霍浪費。



另一個朋友說她的婆婆:每頓只炒一個菜,肉也不捨得吃,一輩子沒在家裡做過一頓排骨,可是買保健品一次六七千也不心疼。不捨得吃不捨得喝,卻動不動就去打點滴當養生。她要多炒一個菜,婆婆能氣得流淚,說我不吃,我就吃點鹹菜就行了!




很多人談起父母的生活,都有同樣的痛感和無力感。

我們過上了貌似小康的生活,希望含辛茹苦一輩子的父母,也能和我們一樣,告別苦難的過去,在所剩不多的晚年,享受新時代的福祉,可惜,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二、經歷過貧窮的父母,他們不懂享受




在我們看來,父母在繼續受苦受難,這讓我們心懷愧疚,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目前的生活。我們為此憤怒,憤怒一方面來自於他們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如願補償他們所經歷的艱難;另一方面,憤怒也來自於他們這種自虐式的生活方式給我們造成了壓力——彷彿我們的生活過於奢侈和鋪張,我們沒法心安理得的丟棄不合適的衣服、坐飛機去度假、給孩子買「昂貴」的零食和玩具。




想到和垃圾相伴的年邁父母,我們很難完全沒有負罪感的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即使並沒有揮霍和浪費。




每當我在超市裡看見那些搶購打折商品的老年人,在蔬菜櫃里挑挑揀揀、剝去菜葉子再裝袋,或者稱重後再偷偷往裡塞幾棵菜的老年人,我沒法向他們投以鄙夷的眼光,只是內心一陣酸楚感襲來。因為那就是我們的父輩,在盛年時飽經饑饉和匱乏,貧窮的記憶像基因一樣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永遠也不可能被磨滅。










藝術家宋冬及其作品《物盡其用》




藝術家宋冬作過一個展覽《物盡其用》,就是把母親囤積了一輩子的物品作為展品擺出來,效果觸目驚心。




「由於物質的乏匱,對世事變幻的憂患,也由於傳統的節儉美德,人們把暫時無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物品竭盡心力地保存下來,經過不斷地積累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私人財產……這些零碎什物逐漸充滿了有限的家庭空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




今天的年輕人很難理解這種『收集』中的酸甜苦辣:如此眾多毫無價值的零零碎碎,難道真能構成一個蠶繭般的私人世界,提供虛幻的安全和溫暖,甚至引發一絲絲親密的回憶?




但對於這類收藏的許多所有者而言,生活狀況和物質條件的改變並無法取代幾十年來習慣了的環境和心態,因此他們繼續收集——繼續拒絕拋棄暫時無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東西。

他們所保護的更是一種對過去經驗的珍惜。




這不禁令人思考,該如何去理解父母的堅持和執念?




我的父親出身於地主家庭,解放時全家被掃地出門,靠乞討、野菜勉強活了下來,從十來歲時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到處為全家人刨食,在他的成長時期,幾乎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十幾歲時他靠自學考上了師範學校,算是謀得了一個飯碗,然後趕上三年困難時期、文革,死裡逃生。再往後就有了我們兄妹四個孩子,人生所有的努力就是求得生存,節省一切生存資源。每一顆糧食、每一寸布絲,一片瓦,一根針,都是寶貴的。




在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他們仍然覺得塑料、化纖這些東西很高級。他們淪為了物質的奴隸,在這個物質變得極其廉價的時代,仍然重複著過去的經驗。正如那位導演朋友所說:

貧窮摧毀了他們。他們沒有審美,不懂得享受,把實用視為最大的美德。







青山周平改造舊居前後對照




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曾經因為改造南鑼鼓巷一位大嬸家35平米的房子而爆紅網路,但是當青山的粉絲在一段時間後回訪大嬸家時,不禁發出「心疼青山周平一秒」的驚呼,因為改造得美輪美奐的房子幾乎又恢復了原樣,屋內屋外堆滿無用的雜物,房子改造了,但思維和生活方式卻是不可改造的。




我父親最擅長的就是在艱苦的環境里挖掘一切生存資源,我母親最大的美德就是節儉,用她自己的話說:我一輩子沒丟過東西(除了晚年被騙子騙去了金戒指)。他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買到了自己覺得划算的東西,我姑姑買18斤大蔥省了幾十塊,那感覺像年輕人賺了一百萬。可惜,這一切在今天都沒有了用武之地,不合時宜,無人理解。






三、為什麼要把我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強加給父母




我家的囤積史還不是最奇葩的,看過一條新聞,一對住在高檔小區的老年夫婦,卻整日撿拾垃圾堆在門口,引起鄰居投訴。當我上網搜索「撿垃圾的老年夫婦」,彈出來幾十條新聞條目,沉迷撿垃圾的老年人並非孤例,而是一個群體現象,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甚至成為了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有多位心理專家對此進行分析解讀。




「從某種程度上說,老人『拾荒』表現出來的正是『心荒』。年輕時經歷過物質貧瘠的時光,現在用囤積物品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通過撿拾垃圾的過程來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自己的生活,將情感附著在垃圾上,獲得更大的安全感和依賴。另外,老人愛囤垃圾,表明他們的匱乏感並不限於物質層面,而是情感的匱乏。」




從匱乏年代進入物質過剩年代,從為兒女奔忙的盛年進入孤獨的老年,他們似乎一下子就被甩出了時代之外,一時無所適從。

也許,按照過去的方式生活,才是唯一使他們感到心安神定的方式。




今年,當我再次和父母為此爭執,忽然醒悟到這一點。為什麼要把我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強加給他們?為什麼不能尊重他們的經驗和記憶?當我們到處大談平等和尊重,在弱勢群體和動物身上表現我們的政治正確時,卻難以理解和尊重我們的父輩。




我們執著的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健康的、先進的,視他們的活法為錯誤的、落伍的、不合時宜的,我們努力想要改造他們的意願貌似飽含著愛和善意,實際上同樣是粗暴和傲慢的,我們的看法,難道就不是偏見嗎?




我們沒有經歷他們所經歷的貧窮、饑饉、匱乏,沒有像他們那樣,為了吃上一頓飽飯而窮盡所有智慧和體力。我們順理成章的跟上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和他們之間彷彿隔著天塹。時代的快速變幻令他們錯亂、茫然,無所適從,就好像在巨浪顛簸的大海上漂浮,按照原有的習慣生活,才能找到他們確認自我的坐標,是他們最後能抓住的僅存的安全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受困於閱歷、經驗和記憶,也就是說,人是很難背叛自己的出身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人形成了自我認同,他會忠於那個被認同了的自我,忠於他的記憶和經驗,背叛自我才是最大的難題,這是人之為人的悲劇,然而不也正是人這種東西的可貴之處嗎?




一群人在瘋狂的消費,一群人在極致的節儉。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生活都是一個悖論,我們不可能完美的解決一切矛盾。在這個垂垂老矣的囤積舊物和垃圾的群體背後,是一代人的饑饉記憶,也是一代人被時代拋棄後的迷亂和不安全感。




我們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也許最好是尊重這個記憶

,而不是無情的掃蕩他們的生命經驗,執著的要求他們按我們的意願來生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本篇頭條文章由

激浪隊

出品 

有溫度的時代觀察者 有理智的文藝衝浪手


團隊成員:

 

鞠白玉、阿美、陳幻  



阿美的小程序主頁


鞠白玉的小程序主頁


陳幻的小程序主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他們自殺的原因,是被時代碾壓到最底層的絕望
羅遜:西南聯大往事,不消停的校長太太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