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蒙塵70年再度翻紅,不愧是文藝青年聖經

蒙塵70年再度翻紅,不愧是文藝青年聖經



終於來了。




蒙塵70年的文學經典《遮蔽的天空》,沉寂許久後終於大放異彩。



作為美國文學史罕有的同時入選兩大文學榜單的作品,《遮蔽的天空》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並列為存在主義文學經典。




雖然誕生在70年前,《遮蔽的天空》卻是一部現代人的警世寓言。




它探討了現代人那種獨有的精神困境:




明明物質富足,但精神卻無所皈依,人的自我價值在與社會文明發展產生激烈衝突後陷入的焦慮、迷茫甚至虛無。




《遮蔽的天空》


[美] 保羅·鮑爾斯


意識到人生虛無的人,


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實地活著。




蒙塵70年:數次退稿,一度暢銷,幾度絕版




數次退稿:文學經典的難產之路



1947年,保羅·鮑爾斯還是一位只發表過短篇小說的作家兼作曲家。




在得知美國雙日出版社願意預定他的長篇小說後,鮑爾斯很快就簽下合同。




第二年5月,鮑爾斯完成了《遮蔽的天空》,但出版社卻非常乾脆地拒絕了這本書,還要求鮑爾斯退還預付款。




在接下來一年裡,這本書受盡了每個看過它的出版商的冷眼,數次被拒!




直到英國詩人兼出版商約翰·萊曼在紐約讀了這本書,最終推動了它的出版。




▲首版《遮蔽的天空》封面




逆襲爆紅:登《紐約時報》暢銷榜




果然,是金子就會發光。



雖然出版前經歷了種種難產,但真的出版後引發了轟動。




1950年1月,《遮蔽的天空》霸榜《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10周,兩個月加印了三次。此後發行平裝版,首印就達到20萬冊,隨後更是賣出了40萬冊。




美國三大戲劇家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號街車》《熱鐵皮屋頂上的貓》)極力盛讚:




「在我讀到的美國文學作品中,只有《遮蔽的天空》深刻表現了近來歷史在西方世界裡留下的精神印記。」




並稱這種寫作「只在加繆、薩特等法國作家的作品中見到過」。






成為經典:改編同名電影,入選美國兩大重磅文學榜單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遮蔽的天空》再次風靡全美國。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上映,由奧斯卡獲獎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末代皇帝》導演)執導,坂本龍一作曲,最終獲得美國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



貝托魯奇稱:「《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偉大小說,一個非常現代的冒險故事。」





▲電影版《遮蔽的天空》




1998年,《遮蔽的天空》入選蘭登書屋現代文庫20世紀最偉大的100部英語小說;




2005年,再度入選《時代周刊》評選的1923年以來最偉大的100部英語小說;




與《了不起的蓋茨比》《麥田裡的守望者》一道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罕有的同時入選這兩大文學榜單的傳世經典。





與《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齊名




菲茨傑拉德曾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過:




「所有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指向一個方向,虛無。所有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結果,夢碎,人亡。」




《遮蔽的天空》講述的正是這個主題。




作為一部探究現代人情感疏離和存在危機的小說,《遮蔽的天空》講述了我們一生中會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




愛情、婚姻、旅行、死亡、存在價值、人生意義……







故事背景設定在二戰結束後,三個美國知識分子前往非洲撒哈拉旅行。




其中男主人公波特和女主人公姬特結婚12年後彼此疏遠,渴望通過這次旅行來恢復感情。




然而他們在空曠浩渺的沙漠中,越來越意識到人生的虛無,逐漸迷失了自己,使得兩人更加疏遠。




在死亡降臨時,他們才真正面對彼此,發現每個人的生命都極其有限,但為時已晚,波特去世,而精神毫無依靠的姬特則在沙漠中永遠流浪下去……




《遮蔽的天空》可以看作是一部警世寓言。




波特和姬特作為不用面對生存壓力的美國中產知識分子,他們一生都在各地旅行,正是這種虛無沒有根系的生活,讓他們忽視了生活的真正價值。




波特和姬特卻只停留在虛無的層面上,成為了現代文明裡的「空心人」。




鮑爾斯曾說:「遮蔽的天空下我們多麼脆弱,遮蔽的天空背後是浩瀚無垠的黑暗宇宙,而我們如此渺小。」




真正意識到人生虛無的人,其實要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實地活著。





▲電影中的波特與姬特





文壇傳奇保羅·鮑爾斯,曾影響「垮掉的一代」







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1910.12.30-1999.11.18)




保羅·鮑爾斯堪稱美國文學史上的傳奇,他不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美國著名的作曲家,同時也是出色的翻譯家。




一生只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卻被視為20世紀美國極具代表性的作家。




《時代周刊》稱他是

「他那個時代里最不同尋常的、最獨特的、最有天賦的作家之一」





鮑爾斯出生於美國紐約,幼年就展現出了文學才華。




3歲就能閱讀,4歲就開始寫作,17歲發表了首部作品。他最開始受到超現實主義影響,後深受存在主義文學影響,曾翻譯過薩特、博爾赫斯等作家的作品。




美國評論界稱:「沒有哪位作家能像鮑爾斯那樣對存在主義哲學作出這樣全面的闡釋。」




1999年,鮑爾斯去世時,《紐約時報》稱他是最後一個存在主義者。




《遮蔽的天空》也與《局外人》《我彌留之際》一起被稱為存在主義文學十大經典。






▲晚年的保羅·鮑爾斯




鮑爾斯終其一生都在流浪,被譽為最偉大旅行者。




他在《遮蔽的天空》就提出了一個

旅行者和遊客

的重要區別:





遊客在外旅行幾周或者幾個月後總是歸心似箭,但旅人沒有歸途,此地和彼地對他們而言並無區別,所以旅人的腳步總是很慢。他們可能花費數年時間,從地球上的某個地方遊盪到另一個地方。




1931年,鮑爾斯在著名文化教母格特魯德·斯泰因的建議下前往摩洛哥丹吉爾。




1947年,鮑爾斯決定定居於此,並在此居住了52年,一直到去世。因為鮑爾斯,丹吉爾吸引了眾多藝術家前往,成為文學聖地。




1949年,鮑爾斯發表《遮蔽的天空》後,影響了包括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垮掉的一代作家。




這些作家齊聚丹吉爾,威廉·巴勒斯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裸體午餐》。







保羅·鮑爾斯在《遮蔽的天空》序言里說:「哪怕經歷了重重考驗,這本書依然平安問世,而在今天,它的生命力已經比它的作者更強。」




這本美國文學史上的傳世經典,註定會在人類的閱讀史中日久彌新,被一代又一代讀者閱讀。







《遮蔽的天空》


蒙塵70年的世紀文學經典!





戳閱讀原文,馬上帶走《遮蔽的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典短篇閱讀小組 的精彩文章:

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時一般孤零
父愛之舟 |吳冠中

TAG:經典短篇閱讀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