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手工藝可以成為藝術嗎?

手工藝可以成為藝術嗎?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旅行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小村

庄的藝術家做出讓人驚嘆的藝術品。而羅意威工藝獎(Loewe Craft Prize)有可能吸引他們參賽,他們也有了一個走出本土的機會。」紡織品設計師John Allen認為這是這一國際性工藝獎最大的意義。




重新認識「有用之物」


 



> Hae Cho Chung,韓國,「五色花瓶」,2013




文化研究者往往傾向於關注那些「無用之物」,而具備實用價值的事物,不知為何,很少受到學界關注。我們的社會也因此逐漸形成一種等級排序,即:藝術高於設計,設計高於工藝。倫敦設計博物館(London Design Museum)主管Deyan Sudjic認為這是當今社會工藝被低估的主要原因。


 


珠寶設計師GirjsBakker承認,這一等級序列雖然漏洞很多,但的確反映了多數人的態度,他自己也深有體會——做設計主題講座時,他能拿到很高的出場費;而講珠寶製作時,他都是免費。


 


對工藝的低估,其實從文藝複習時期便萌芽了——當時,「藝術家」開始從「手藝人」群體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職業。隨著時間推移,兩者的分工也越來越明確:藝術家是具備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的特殊人士,通過藝術創作來啟蒙大眾;而手藝人則是某一項特定技能的掌握者,負責給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後者是「實用的」,缺少「美感」和「創新」,因而一步步隱退到幕後。


 



> Takeshi Yasuda,英國,「青白瓷金碗」,2015 




因為這一普遍性的現象,2016年,LOEWE羅意威基金會設立了LOEWE羅意威工藝獎。這一基金會由西班牙奢侈品品牌羅意威(西語:Loewe)創立於1988年。這一年度國際大獎希望能夠找到重新詮釋傳統或現有工藝,且反映作者獨特創作語言的手工藝品。全世界範圍內,年滿18歲,任何性別的職業藝術家都能參賽。獲獎者將獲得50000歐元的獎金。


 


今年是第二屆羅意威工藝獎,超過75個國家的藝術家提交了近1900件參賽作品。年初,官網公布了專家團選出的30件決賽作品名單。接下來,評委會將從中選出2018年度的最終獲勝者。


 


2018年5月3日,評選結果將在倫敦設計博物館揭曉,「2018年LOEWE羅意威工藝獎」展覽也會同期開幕,30件決賽作品都會參展。展覽持續至6月17日。

 



> Jennifer Lee,英國,「蒼白的,陰影里斑點的痕迹,褪色的橢圓,青銅

色的斑點,傾斜的架子」,2017




Loewe現任品牌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是「LOEWE羅意威工藝獎」最初的發起人。在設計師身份之外,Anderson也是一名多年的手工藝品收藏家,藏品包括陶瓷,紡織品,銀器,木製品等等。他說:「手工藝對我來說是重要的靈感來源。因此,我想建立一個平台,讓那些由陶藝師、編織藝人、傢具設計師、珠寶匠和其他默默付出卻被低估的藝術家們所製作的手工作品得到正視。現實中,最困難的其實是找到一種獨特的製作方法,用製作者自己的語言來詮釋並創造一個全新的作品。對於那些職業藝術家來說,工藝大獎是很好一個機會。」


 

 


源於傳統,生在當下


 


這兩年入圍羅意威工藝獎決賽的作品中,有兩件出自中國藝術家。2017年的入圍作品之一是鄭志龍的《樹椅》(Tree Chair),這把完全由木頭製成的椅子,像是直接從樹里生長出來的。現在在廣州做設計師的鄭志龍,曾在江西山裡度過童年時光,從小目睹著身邊的大樹一棵棵被砍倒,分切成方料後一車一車拉出大山的場景。長大後,他仍記得那些樹,因此有了這件作品——完全屬於樹、屬於大山的椅子。

 


來自杭州的設計師陳旻的作品《杭州椅》(HangzhouStool)則入圍了今年的決賽。竹椅的主體部分由16片竹片和一根竹竿組成,竹片彎曲成圓弧狀,並在兩端黏合在一起,如同水面上的波紋。看著有些脆弱,實際上堅固而柔韌——陳旻已經測試過,80公斤的人坐上去椅子也毫髮無損,體重輕的女孩子坐上去,竹片下彎程度小,「還有一種往回彈的舒適性」。


 


早在2006年做畢業設計時,陳旻便想著模仿水波蕩漾的紋理製作一把椅子,這要求材料輕薄、有彈性、而且夠牢固。他用紙做了一個模型,因為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材料,這個想法只好先擱置。





> Simone Pheulpin,法國,「特大號增長」,棉織物和針,2017 





近十年之後,經人介紹,陳旻在蕭山的一家竹製品廠找到了夢寐已久的材料:每片厚約0.3毫米的竹片,若應用得當,會有極大的彈性和牢固度。在自己的工作室,他完成了這把歷時多年的竹椅的製作。「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現在泛濫了,DESIGN in China(中國設計)也不少了,我更希望世界看到DESING in HANGZHOU(杭州設計)。」這是陳旻目前最大的心愿。


 


去年羅意威工藝獎大獎獲得者《生命之樹》同樣取材於木,創作者是德國的藝術家ErnstGamperl。在職業學校接受細木工藝的教育後,憑藉著對木材獨到的鑒賞力,Gamperl的木藝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


 


《生命之樹》的外形為巨大的木質容器,取材於一棵在暴風雨中被連根拔起的橡樹,樹齡已經超過300年。他以樹木原有的紋理和裂痕為基礎,精心雕刻出飾有金銀絲的平行凹槽,隨後將粘土、泥土、岩粉和木材本身的鞣酸混合,給作品添上了一層恰當的有機塗飾。作品表面布滿天然瑕疵,講述著這棵大樹幾個世紀的經歷。「《生命之樹》探索了形而上的價值觀和社會信息的交匯點。它既美麗,又讓我們了解了資源回收的價值。作者用高超的技巧表達了搶救倒下的樹木並令大自然恢復生機的主旨。」評委會主席Anatxu Zabalbeascoa在頒獎時說。


 


來自韓國的漆器藝術家CHUNG Hae-cho的作品《五個彩色杯子0831》(Five ColourVessels 0831)同樣是傳統和現代的巧妙結合體。他的作品與一門極為古老的工藝,韓國乾漆法(Ott-chil)有關。在這種乾漆法中,最重要的原料是漆樹樹液,這種樹原產於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由這種樹液製成的漆具有超強的依附性,隔水隔熱性能很好,且能保持很久。Hae-cho的創新之處在於將漆由永遠的「配角」變成了作品的主體——在紙上畫好造型、再用發泡膠做好模具後,他開始上漆,每塗一層漆都要進行固化和打磨,漆面乾燥後開始塗下一層。這一動作反覆十多次後,漆本身具有了一定厚度,待漆面乾燥後,取出發泡膠,剩下的部分便成了一個帶有現代主義極簡風格的杯子。


 


完成一件作品後,Hae-cho常帶上它走到陽光充足處,觀察漆面的顏色,「這樣做成的漆本身具有高度的光澤,也會隨著之間發生變化。」他選擇了紅、黃、藍、綠、黑五種顏色,做成五個大小相近、造型上有差別的容器。除了美術角度上的考慮,這五色也有文化的表達——五色代表了韓國民間文化里的自然五要素:金、木、水、火、土。Hae-cho的作品反映出韓國人對於確定感的重視——從傳統技藝到特定的材料,再到五色組成的「陰陽」。


 


結合傳統技藝,且融入當下的視角和新近的科技成果的現代工藝,這是手工藝生命力的所在,也是啟發科技創新的靈感來源。珠寶藝術家Ramon Pulg說,傳統手工藝有它的實用性,不會因為工業時代而落後消亡,而是會在變革中得到傳承。譬如印刷術,隨著紙質閱讀減少,一些人會使用活字和油墨來製作獨立雜誌,用藝術的方式來做書,這與最初的印刷術已經大不一樣。「手工藝有可能做到自我革新,」Pulg說。


 


來自童年與故鄉的記憶


 


除了來自特定文化傳統的現代手工藝作品,也有一些作品沒法一眼辨認「國籍」,而是與藝術家個人的生命經歷息息相關。


 


來自丹麥的SteffenDam至今已經和玻璃「共事」超過30年。他的入圍作品《好奇櫃》(Cabinet of Curiocities)由幾十件裝在玻璃容器里的「標本」組成。有人問他的標本取材於哪些動植物,他說:「我的動物來自一堆混合物,我的花兒還沒有取名字。」實際上,他的「標本」都是他腦海里杜撰出的生物,它們都誕生於他想像豐富的「生物的宇宙」。這種想像力和對生物的興趣與兒時在祖父書房度過的許多時光有關。


 


Dam的祖父算得上一名收藏家,他的書房裡有很多昆蟲標本陳列盒和各種各樣關於動植物的書籍。客人來訪時,祖父總能很快找出與大家討論相關的書籍或標本,作為輔助參考。「祖父的圖書館不是隨意擺放,而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秩序性。我創作時也以這兩點為目標。」而圖文結合科普書里的各類生物,隨著年月更迭,在Dam的記憶里慢慢長成了另外的模樣。


 


Dam曾經是一名製造產品模具的工具製造工(Toolmaker),幾周時間集中做一個模具,每一步驟要求絕對精準,不容許出任何差錯。有天,一個朋友向他推薦了一本關於玻璃工藝的書,他一下愛上這門「速度很快,有很多未知」的工藝。「當你把高溫的玻璃放在地板上,你會忍不住要繼續往下探究。」Dam說,「我想知道如果...」是他的親友們從他這兒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Dam的《好奇櫃》的原型是幾世紀前一些科學家與貴族放置藏品的專用櫥櫃,為滿足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他們四處搜羅新奇物件,這也是「好奇櫃」(德語:Wunderkammer)一詞的由來。以前,他創作過蟲子和海洋生物系列,後來擴大到植物和陸地生物。對他而言,好奇櫃的迷人之處在於其「虛構和現實之間的平衡」,它具有蠱惑的力量,觀眾看了會忍不住發問:這到底是什麼?它到底是怎麼跑進去的?


 


Dam的回答很簡單:「這世上總有很多事情,我們沒法完全理解。」


 


Sam ThoDuong或許很贊同Dam的回答,他的作品也常常給人帶來一種「驚訝」。這次,Duong的作品《結冰/看見(海)/觀看》(Frozen/Se[e/a]/Look)入圍了羅意威工藝獎決賽。14歲時,Duong跟隨父母和兄弟從越南移民到Pforzheim,德國的珠寶之都。在Duong眼裡,這兒是「黃金之城」,少年時的他很快被珠寶技藝吸引,考上大學後選擇了珠寶專業,畢業後成為了他理想中的自由設計師。


 


創作之前,Duong會花大量時間來觀察大自然和日常細節,也喜歡用找得到的各種材料來做試驗,比如水果殘餘、塑料袋甚至衛生紙。「觀察生長與衰落的過程讓我很著迷,」Duong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寫道。而他的老師、珠寶設計師WolliLieglein描述這位學生的創作態度就像「日記寫作者」,「什麼也不會漏掉,每一個細微變化都被注意到,一點點完善,漸漸顯露完整面貌。」


《結冰/看見(海)/觀看》也源自這樣漫長的觀察和思考,作品中「結冰」部分的前身是作品《帽子》。在得到專門頒給手藝人的大獎「Hanauer市黃金鐵匠」(Hanauer Stadtgoldschmied)後,Duong獲得一筆獎金和在當地的美術學院的駐留機會。「難得能夠度過清凈的六周,沒有產品的期限壓力,可以允許我上千個想法自由地釋放。」Duong說。


 



> Rita Soto,智利,「摺疊記憶」,馬毛,植物纖維,銅,不鏽鋼,銀,多種尺寸,2017





每天走去學院工作室的路上。Duong都會路過格林兄弟街,這是《格林童話》的兩位作者曾居住的地方。《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個兒時讀過的故事忽然冒出來,而眼前是寒冷的德國冬天常見的景象——掛滿冰花的樹枝。他發現,這樹梢的小團雪球很像小矮人帶的帽子,結合自然景象和童話人物形象,他設計出了「雪帽子」形狀的項鏈。駐留結束後,他繼續四處「採風」,大規模去觀察和收集各種樹結冰的樣貌。觀察充分後,《結冰》系列順利地完成了。


 


廁所捲紙搭配大顆珍珠,空酸奶盒加寶石.....將昂貴和簡易品組合在一起,是Duong偏愛的創作方式,這種搭配看第一眼,會給人一種幽默感,而它內在其實保持了與自然的聯繫,像他最早用珊瑚做的系列首飾《珊瑚》(Ingwer)和《車厘子》(Kirschsteinen)。他希望人們在佩帶自己的作品時,能夠想到與我們距離日益變遠的大自然。


 


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出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生於波蘭,移居倫敦近20多年的女雕塑家Aneta Regel懷有相同的心愿。她的作品《雨石》(Raining Stones)和Duong的首飾里寒冷的北國氣息不同,而是充滿了明亮的顏色與生命力。


 


Regel說,她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祖國波蘭的自然景觀——那兒的森林、河床和河底的鵝卵石。她從這些自然生物和現象中捕捉到形式、能量和節奏感。「我的作品帶有擬人化的引用和自傳性的敘事。從自然中發現的人體和物體讓我無法抗拒。」Regeld的陶土作品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呈現出生命體的情感與多樣的體態,或坐、或卧或斜倚。


 


Jonathan Anderson說,「手工藝是LOEWE的根基。作為品牌,我們致力於做世界上最純粹的手工藝。這是當代性的體現。」在Anderson看來,設立國際性的手工藝大獎,不僅能鼓勵手工藝人的創作,也是一種對當今數字時代』非現實性』的反抗:「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幾乎在現代人的生活里佔據了統治地位,而現在,我們已經走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想要更加有質感的東西,我們渴望更多的實際接觸。」


 


Anderson預感到,消費者的需求已經開始轉變,而生產者需要更加負責任,重新開始採用手工藝,「比起從便利店買來四個一模一樣的白杯子,人們更想要四個不同的杯子;人們也希望知道它出自誰的手中。」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距離「設計中國 ·丹麥特展」開幕還有6天!
林存真,將傳統賦予新生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