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而戰:抗戰期間華北民眾參軍的動機!
原標題:為民族而戰:抗戰期間華北民眾參軍的動機!
陳毅元帥曾經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沒有這些普通老百姓在後方甚至前線的默默付出,這次戰役也未必能夠過得如此巨大的勝利。1937年到1949年間,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迅速增長,並且取得了中國革命最終的勝利。沒有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加武裝鬥爭,中國革命難以取得勝利,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大家在讚頌普通民眾的巨大貢獻時,卻很少從微觀的層面仔細探討農民群眾參軍或者支援前線的武裝鬥爭的方式與過程。很多都是很粗略的強調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的覺醒對於農民參軍的意義,同時強調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社會中強有力的組織能力對於動員農民參軍的作用。上述的原因是不可否認的,民族意識以及階級鬥爭對於促使農民參加軍隊自然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然而,從普遍意義上說,廣大的農村地區的農民,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真正看重的仍然是自己的個人生活。
因生活困難和物質優待而參軍
其實在抗日戰爭之前,關於農民參軍的問題,歷史學家陳志讓曾經說過:「對於貧苦農民而言,當兵實在是一種職業,是窮人的一條生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決生活困難依然是農民參軍的主要動機之一。
抗日戰爭的初期,曾經有軍隊幹部評價農民參軍的動機時說到,部分人蔘軍「並不是由於自覺地,而是由於其他的原因—或者是強迫、抽丁、欺騙、利誘來的,或者是由於一時的興奮,同鄉親戚朋友邀約而來的,或者是由於生活的逼迫與躲避某種義務而來的」。由此可見,普通農民參軍的動機其實非常複雜,並不能一概而論,對於解決生活的困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抗日戰爭進入非常艱苦的相持階段之後,敵後很據地的形勢變得非常的嚴峻,根據地範圍縮小,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災荒頻發,因為生活的困難而選擇參軍的民眾越來越多。1942年下半年冀南軍區政治部認為,新兵入伍的原因因民族矛盾的增加也有,但是怕被敵人抓壯丁,或者為了生活謀飯吃,使家庭能夠受到優待是新兵的普遍現象。由於日寇施行殘暴鎮壓,搶劫糧食,廣大地佔區的人民非常痛苦,覺得自己已經無法繼續生活下去,民族矛盾非常激烈,覺得再不和敵人進行鬥爭是不能活下去了。
後來學者對一些地區的入伍動機進行過統計,相當的士兵因為生活所迫而參軍。曾經對河北襄垣縣一次入伍的39個新戰士的入伍動機統計表明,為優待而來的佔20%,因為生活無法維持佔25%,為暫時謀生的佔10%,因家鄉被敵人侵佔無家可歸佔10%,以上合計佔到總數的65%。其它諸如此類的調查統計非常的多,但是最終的結果與此差別並不大。由此可見,在抗日戰爭期間,因生活所迫所佔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擺脫生活困境與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
除了生活困難之外,農民在平時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不只是單單的物質原因,參軍成為他們解決各種各樣的生活中的困難的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比如有些是因為家庭內部不和,受家庭壓迫等原因而選擇參軍大有人在。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等等原因都成為他們參軍的原因。還有就是因為家庭生活的困難難以解決個人婚姻問題,因此想通過參軍依靠組織或者其他手段來解決婚姻。除了家庭的原因,還有一些是因為個人不當的行為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而選擇參軍。有受地主壓迫,躲避賭債,甚至是有過貪污行為的地方幹部,借參軍,依靠部隊來使得個人的問題到的解決,從而擺脫困境。還有也是一些在地方工作中的普通鄉村幹部因擔負的任務太過繁重而選擇參軍,當然還有一部分幹部在工作中因為思想覺悟有所提高,了解參軍的重要性,從而積極報名參軍,然後到前線與日本人鬥爭。
還有一部分人是想通過參軍來提升自己和家庭的政治地位。1937年到1949年在華北革命根據地內,「革命」擁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參加革命和參軍對於提升農民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到1948年後,八路軍(解放軍)的優勢越來越大,很多家中的長輩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參軍,藉以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地位。
民族意識與階級覺悟
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華北地區,由於敵人的姦淫燒殺,打破了很多人苟安倖免的幻想,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怒,群起反抗。在保家衛國的號召之下,大批的群眾參加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當異族入侵,人民奮起反抗,從而積極參軍,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關於因民族矛盾爆發而參軍的具體比例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對此很少有人論及。同樣也是前面提到的襄垣縣的新兵入伍動機的統計中,其中真正為抗日而來的佔10%,即便如此,當時負責徵兵工作的人員仍然認為這些戰士的質量比之前要高。在綜合其他一些資料,就整體而言,新兵中為抗日而來的確實占的比例比較少。
綜上所述,對於抗日戰爭期間的華北農民的參軍動機是非常複雜的,只用民族主義與階級覺悟來解釋農民的參軍是不全面的。其實我們要認識到,對於大多數去參軍的貧困農民來說,參軍其實是一種非常迫不得已的選擇。有的為了生存,有的為了擺脫自己當下的困境,還有一些是為了以後的社會地位,等等,不同素質的農民參軍的動機是大不相同的。
就歷史大的趨勢而言,民族獨立與階級革命是19137年以後的社會主流,然而,我們把視野投向中國社會的最底層的廣大貧苦群眾是發現,農民的個人意識與利益並沒有完全被淹沒在歷史大潮流當中,滿族個人利益依然是大多數農民參軍的出發點。
來稿/素白
※李瓶兒的最大錯誤,是把錢都給了西門慶!
※美蘇爭霸與中國革命的走向
TAG:讀史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