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的脾氣總是那麼大?
我們很多人都是怒氣沖沖的。我們很多人都是怒氣沖沖的,卻不知道自己是怒氣沖沖的。我們中的很多人不僅怒氣沖沖地與天斗,與地斗,並且怒氣沖沖地與人斗。
怒氣沖沖並不總以一種面目示人
我們經常把它重新包裝並抽象成其他的感覺:
諷刺、煩惱、惱怒、懷疑、批評、嫉妒、自私和疏遠也是怒氣沖沖。
所以,你可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怒氣沖沖的人,但如果你展示了這些情感,你其實仍然是一個怒氣沖沖的人。直到今年早些時候,我才意識到,當我問自己:「你感覺怎麼樣」的時候,我根本無話可說(「嘿,親愛的Gage先生,你不可能總是『好』的!」)我努力思忖了一下,發現自己比想像中的還要憤怒。
誰在乎呢?
你,當然是你,只能是你。
你應該關心怒氣沖沖,因為它會影響到你所關心的一切——也就是說,你的健康,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生活中幾乎所有其他事情(包括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你可能不關心怒氣沖沖本身——真見鬼,你甚至可能還對自己怒氣沖沖頗感自豪(或「諷刺」,或「批判性」或「邏輯性」或其他人都不過爾爾)——但是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為什麼在生活中沒有得到那些想要的東西,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沒有解決怒氣沖沖這個大問題。
如何解決怒氣沖沖?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我們最喜歡的方法——儘管這些方法在情緒管理方面都沒有自己聲稱的那麼有效:
埋葬它。把它塞進你內心深處的一個小盒子里,永遠也不要打開它,直到時間終結。你要否認自己曾經有過那種情緒,甚至刻意忽視這種情感本身。
表達它。把它以任何合適的方式表現出來,宣洩出來,不管確定不確定。你可以打沙包,踢牆,對著枕頭尖叫,各種方法你懂的。
修補它。最好是去看心理治療師,他會很樂意地拿著你付的錢,讓你知道你有什麼「缺點」、「不好」或「錯誤」。然後他會跟你聊聊你的憤怒,然後更多地關注原因——誰,什麼,在哪裡,何時,當然還有為什麼——有效地把你塑造成一個需要「幫助」的受害者(即使只是通過他或她自己)。
但上面這些手段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們並沒有真正解決怒氣沖沖這個問題。這些老生常談的情緒管理方法只會把問題拖延下去,卻完全沒法處理它,而拖延了的問題在日積月累中只能變得更加嚴重。
把怒氣沖沖埋葬起來只會讓它以其他方式爆發出來——不僅僅是「大爆發」,更常見的是無數「小爆發」,就像上面列出的種種情緒,時不時地蹦躂出來給你添堵。
表達出來只會加劇憤怒,並不能讓我們有效地將這種情緒管理起來。一行禪師寫道:「發泄的手段不僅不能減少憤怒,反而是在未來身體上表達憤怒(暴力)的預演。」同時,在極度的怒氣沖沖之下,從來就沒有什麼「理性行為」可言。
「修補」的那些言論暗示著我們是「壞的」、「受損的」或「受害者」,使我們覺得自己需要好好地反省和改進。只是,比起解決問題來,這種辦法只能鞏固我們對自己的厭惡。
那麼,正確的解決方案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在怒氣值飆升的時候:
承認自己現在怒氣沖沖;
千萬不要直接就宣洩出來。
每當我們的怒氣爆發出來的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識別它以何種形式爆發出來,然後大聲叫出它的名字。
——一行禪師
所以,在認識到怒氣的源頭時,我們應該這麼說——
「你好呀,嫉妒。」
「你好呀,恐懼。」
「你好呀,憤慨。」
你要尊重他們的存在。
因為當你尊重自己的情感,但又不拜倒在它們的腳下時,你也是在尊重自己。
總的來說,你要理解憤怒總是由沒能滿足的需求引起的
永遠不要「生氣」。你的怒氣爆發出來,只是你把自己從實際需要的東西中進一步抽象化了。
我們沒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我們感到憤怒不已,實際上我們並不會因為自己所表達的消極情緒而生氣。比如我們現在餓了,吃不到東西,所以很生氣。解決之道並不是忽視它,也不是大喊大叫來「表達」我們的憤怒,而是應該吃點東西。
一行禪師說過:
當一個人的言語充滿憤怒時,那是因為他或她深受折磨。因他受了許多苦,所以就滿心惱怒。
還有一點——同情
如果你讀過一行禪師的作品,你就會知道同情是他作品的一個主要主題(當然,所有的佛教都有這些),而且我對他的觀點深以為然。
但我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必須首先(而且始終)表現出同情和關心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同情他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不首先通過向展示同情來理解同情為何物,我們也就不能向其他人展示任何好像是同情的東西。如果我們不首先努力在自己身上去識別和管理同情,然後有效地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溝通,我們就不能通過接受其他人的同情和幫助來與他們溝通。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憤怒不能再控制我們……我們解放了自己。
——一行禪師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當東北虎迎面撞上新技術,英特爾把人工智慧帶到了原始森林
※李開新:360與鎚子合併不是好生意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