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如逆旅 我輩亦當向死而生
這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而作。
三年以前,穆父赴任越州,蘇軾曾賦詩贈別。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別後的第三個年頭了。
三年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歷經漂泊。
分別雖久,朋友間的情誼依然非常深厚。朋友的笑容,猶如和煦的春日。
相由心生,誠於中而形於外。友人溫暖如春日般的笑容是澄澈與清明的內心的真實映照。友人始終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借用白居易《贈元稹》詩句來說,便是「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
當然,蘇子身上同樣有此高節之風,不然,又怎會由衷地欣賞穆父這樣的朋友呢?
王國維稱東坡的詞曠且狂,讀東坡的詞,需觀其雅量高致,他稱讚東坡有伯夷、柳下惠之風。
關於伯夷、柳下惠之風,孟子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聖人是千秋萬代人的老師,伯夷和柳下惠就是這樣的聖人。
因此,凡是聽到伯夷的德行和風範的人,即使是原本貪婪的人也會變得廉潔,即使是原本懦弱的人也知道立志上進;凡是聽到柳下惠的德行和風範的人,即使是原本刻薄寡恩的人也會變得敦厚,即使是原本心胸狹隘的人也會變得坦蕩。
他們的德行和風範在千秋萬代之前得以奮發和表現。在千秋萬代之後,凡是聽說過這些的人,沒有不因為感激而振作起來的。由此,可見東坡之品行與操守。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夜裡送別,多少有些凄冷的,似乎連惆悵的情緒也因是夜間,趁著墨色的裹挾,遊走在四面八方。
除了東坡外,來送行的還有天邊的一彎淺月和幾抹淡淡的雲。好在這淡月微雲,能一路追隨友人而去。
說東坡的詞曠達,並非空言,在詞的最後兩句,東坡超越眼前的場景,以俯瞰的視角寫離愁,寫人生。離愁雖苦,卻不必如此哭哭啼啼。
因為在人生的旅途上,東坡和友人一樣,都是不斷遠行的人,都要經歷太多的悲歡離合,不必太過感傷。
生死無常,人壽有限。這個世界對個人而言不過是個逆旅,寄寓在此的一陣子,久暫相差不遠。
人在世上百餘年的時間裡,會形成一個特殊的空間,這個空間就像是一段未知的路途,行走在其中的人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見到形形色色的人,因為這些人、事,產生了喜怒哀樂的情緒。
有的人來去皆沒有蹤跡,有的人能在路途上留下些鴻爪雪泥之後離去,還有的人身死名存,獲得了精神上的不朽。
之所以稱為「逆旅」,因為人是向死而生的。也因為這段旅途並非是條平直的大道,它充滿未知與艱辛,需要有迎難而上、披荊斬棘的勇氣與能力。如此,才可以享受勝利者的歡樂。
在以超脫的胸襟看清了人生如逆旅之後,還能以行人的姿態一邊奮力往前走,一邊以欣賞者的眼光來看待路途上的起起伏伏,不抱怨,不止步不前,安之順之,這樣有雅量有高致的東坡,怎能不讓人敬佩?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