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彙編》:全球化是促進世界創新的潛在因素
外刊
全球化極大地推動了知識和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使發展中國家能夠接受來自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全球化已經被證明是促進世界範圍內的創新、生產力和增長的潛在因素。2018年8月14日,美《評論彙編》網站刊發了世界銀行執行董事奧塔維亞諾·卡努托(Otaviano Canuto)的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評論彙編》:全球化是促進世界創新的潛在因素
熊一舟/編譯
圖片 | 網路
近年來,全球化受到了抨擊,一些國家的人們對全球化成果分配不均越來越感到失望。但是,不應該用管理或執行方面的弱點來掩蓋全球化的深遠潛在利益,包括促進生產力提高的技術轉讓和世界範圍內的創新。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8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所指出的那樣,全球化——包括更自由的貿易、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以及專利和版權的國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知識和技術的傳播。與全球化有關的、日益增加的國際競爭也可能有助於全面繁榮,因為它強化了採用新技術和創新的動力。
此外,知識和技術的全球傳播通過共享產生了積極的網路效應,使技術接受國能夠推進自己的研究和發展。中國的研發支出飆升,韓國的國際專利存量不斷增加,這正是一個主要原因。這些國家加入了電氣和光學設備以及機械等行業的傳統領導者行列。
與此同時,自本世紀初以來,發達經濟體面臨著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衡量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效率)增長放緩的局面。這些經濟體也經歷了專利增長放緩,在某種程度上其研發投資也在下降。
一些人認為發達經濟體創新的放緩是暫時的。根據這一觀點,最近一波主要的創新浪潮(由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進步引起)的影響正在消退,而新興浪潮(由人工智慧、自動化和機器學習提供動力)的影響尚未完全實現。
其他人則不那麼樂觀,他們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革命性的進步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導致生產率增長的長期下降。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持續存在的技術差距也意味著新興經濟體有更多的機會通過技術變革來迎頭趕上。
通過利用特殊知識和能力,各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技術擴散,通常從採用開始,然後轉向適應,最後轉向發明。這是韓國和中國採取的做法,它們現在也在進行自己的創新。《世界經濟展望》稱,儘管韓國和中國仍被視為全球知識流動的接受者,但他們正朝著成為重要資源的方向前進。
全球化已經被證明具有巨大的潛力來促進世界範圍內的創新、生產力和增長。更多的國家應該擁抱全球化而不是反對全球化。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3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華盛頓郵報》:希望無人機不會變成美國的最大「威脅」
※他只是想活著,犯了什麼罪?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