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作為俄羅斯領土的中亞,為何在蘇聯解體時被俄羅斯放棄了?
蘇聯解體時,以葉利欽為總統的俄羅斯帶頭脫離蘇聯,而中亞五國作為俄羅斯近代征服的地區,曾納入俄羅斯版圖經營,此時俄羅斯為何不將中亞五國重新納入俄羅斯版圖,而是選擇主動放棄中亞五國呢?
有人說,中亞五國是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加入蘇聯的,他們跟俄羅斯的地位是平等的,蘇聯解體後自然就獨立了,俄羅斯不可能去再次吞併中亞五國。
但是,俄羅斯一向對領土擴張十分痴迷,從莫斯科公國開始,到蘇聯時期,領土達到2200多萬平方公里,無不都是俄羅斯擴張的結果,這其中就包括中亞地區。
那麼,中亞地區是如何進入俄羅斯版圖的呢?
中亞地區主要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在近代隨著火器的大規模使用和軍事技術的進步,使農耕民族在對游牧民族上佔據優勢。從18世紀開始,中亞地區成為波斯的勢力範圍。此後,隨著沙俄勢力的擴張,在沙俄擊敗波斯以後,將原被波斯佔領的中亞大部分領土征服,連同沙俄割佔大清西北地區的領土納入沙俄版圖。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在列寧民族自決理論的指導下,蘇俄指導各民族地區紛紛建立民族自治共和國,中亞地區也成立了民族自治國家。
在蘇聯成立時,俄羅斯為了加強對領土的控制,在斯大林最初主持的俄羅斯各地區聯合的方案中,要求各地區以自治共和國的名義加入俄羅斯聯邦,這實際上就是將各共和國的領土變成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但是這一方案遭到了喬治亞等國的強烈反對。後來在列寧的建議下,各共和國以平等地位加入蘇維埃,這才有了蘇聯。
從蘇聯成立的過程來看,俄羅斯是非常想將各共和國的領土控制在自己的版圖內,但是當時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為了鞏固新興的國家政權,俄羅斯不得不妥協,這才給予各民族共和國以加盟共和國的地位加入蘇聯。
但是,大家注意到一個問題沒有,那就是蘇聯在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時候,中亞五國並沒有作為加盟共和國成為蘇聯的一級行政區域,因為當時中亞地區還未完成民族國家的劃分,中亞地區還是俄羅斯蘇維埃的一部分。
當時中亞地區流行「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兩種理論的結合將會使中亞地區催生出「大突厥斯坦國家」,蘇聯擔心一旦中亞地區形成「大突厥斯坦國家」將難以控制和管理。為了加強對中亞地區的管理,蘇聯主導了中亞地區民族國家的劃分,確立了中亞的五族劃分格局。從1924年到1936年才全部完成中亞五個民族國家的劃界和確立工作,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五個中亞國家是蘇聯全新創造的國家。
既然俄羅斯如此看重中亞地區,那麼為何在蘇聯解體的時候俄羅斯不但自己帶頭脫離蘇聯,還推動中亞五國獨立建國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從地緣環境來看,中亞地區整體開發程度低,成為蘇聯的包袱。
中亞地區地形以沙漠、丘陵和山地為主,土地可開發程度較低,不適合大規模農業開發。再加上地處大陸內部,降水稀少,乾旱缺水,大部分地區只適合從事畜牧業。蘇聯的工業主要布局在東歐平原及烏拉爾地區,中亞地區的工業並未受到蘇聯的重視,因此整個中亞地區整體開發程度較低。
在蘇聯時期,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蘇聯每年通過中央財政撥款補貼中亞各民族地區。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經濟實力大幅受損,自身都陷入經濟發展問題,因此更無法拿出資金去補貼中亞地區,如果此時俄羅斯還將中亞與自己捆綁,那麼勢必會成為俄羅斯的重要負擔。而俄羅斯推動中亞地區獨立建國,自然就不用再去幫助中亞發展經濟,這樣可以集中精力解決自身發展問題。
二、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主體民族構成和宗教信仰均不同,難以全面融合。
中亞地區主要是突厥系民族,這與俄羅斯族是完全不同的民族。中亞地區以前雖然是俄羅斯的領土,但是在蘇聯將中亞地區劃分為五個民族國家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國形成獨立的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感加強。從中亞五國獨立以後的發展來看,由於國家政策向主體民族傾斜,俄羅斯族在中亞國家的比重一直在下降。
中亞各國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這與俄羅斯所信奉的東正教也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在宗教上中亞地區與伊斯蘭世界認同感反而更強一些。這些因素都使中亞和俄羅斯難以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一個車臣都讓俄羅斯長期不安,如果俄羅斯再將中亞納入版圖,勢必會影響整個俄羅斯總體的穩定。
三、俄羅斯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放棄中亞五國有向西方示好之意。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雖然有其自身的問題,但是從戈爾巴喬夫的自由思潮,到葉利欽跟美國打得火熱,俄羅斯在蘇聯解體過程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俄羅斯試圖通過推進蘇聯的解體,同西方國家建立友好關係,從而解除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對抗政策。那麼,俄羅斯在推進中亞五國獨立建國也是在向西方國家表明,俄羅斯是民主自由國家,不會去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這對俄羅斯來說是打的形象牌。
雖然俄羅斯一向對領土擴張很熱衷,但是當俄羅斯自身都難以自顧之時,甩掉中亞這個包袱反而使俄羅斯輕鬆上陣,既有利於維護自身穩定,又可以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如果安理會改選,哪些國家最有可能進入常任理事國?
※美國為何不同伊朗進行首腦會晤,以實現伊朗完全去核化?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