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0歲首登台唱《長生殿》,八旬仍不忘唱詞

10歲首登台唱《長生殿》,八旬仍不忘唱詞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徐語楊 攝像 黃芯瑜 柴楓桔

/人物檔案/

藍光臨,1935年生,四川廣安人。川劇名角,工文武小生,師從曾榮華、彭海清。代表曲目《夫妻橋》、《石懷玉驚夢》等,1963年赴北京演出,轟動首都,受鄧小平、朱德、陳毅等人接見。劇評家胡沙題詞讚揚他「一曲驚夢北京,好似當年魏長生」。1990年至法國講學川劇,開「川劇出國講學之先河」。

「秋光燦、碧澄澄,萬籟聲靜。望銀河、映北斗,點綴雙星。」滿頭銀絲的當代名角兒藍光臨老人坐在家中沙發上,昂首振臂,胸吐氣息,鏗鏘有力地念出川劇《長生殿》的唱詞。那一刻,他似乎回到了曾經技驚四座的舞台,忘卻了自己年過八旬,當年青絲已成白髮。

1935年,藍光臨出生在四川廣安一個貧苦家庭。作為家中長子,幼年艱辛,很小就要學會分擔父母辛勞。小學8冊還沒讀滿,藍光臨便因家境貧窮輟了學。彼時沒有多少娛樂,百姓都熱愛看戲。戲班子天天在街上搭台,藍光臨小小年紀便也跟著湊熱鬧。

他最喜歡看《風波亭》,但凡演至秦檜殘害岳飛處,幼年的他胸中激憤難忍,化為少年淚,總是落滿一臉,周圍人皆紛紛感嘆,「這麼小的娃娃都看得懂,太感人了。」

父母見藍光臨似乎與戲有緣,又因貧窮難以維持孩子們的生計,遂有意將他送入劇團學戲。恰逢隔房堂兄藍光玉正是唱鬚生的演員,便叫來藍光臨,說道:「你既然喜歡看戲,我便教你唱戲。」

在堂兄的引薦下,10歲的藍光臨考入廣安縣的川劇科班「三三川劇改進社」,正式成為了一名川劇學徒。

「什麼叫科班?就是正規化的訓練。有老師教唱腔、表演、身段、台步,有一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就叫科班,相當於專業的學校。」科班訓練非常苦,每天5點起床,下操、練嗓、基本功、背戲,一樣都耽誤不得。

藍光臨學戲極有悟性,不到半年就把所有戲背完。他的第一場登台戲《長生殿》,演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10歲少年掛著長須飾演唐明皇。如今70多年過去,老人尚能清晰回憶起當時情形,唱詞更是信手拈來,宛若昨日之事。為了紀念自己的登台戲,藍光臨到西安旅行時,還專門前往華清池了解其中故事,白居易所寫《長恨歌》更是倒背如流。

幾年時光里,少年藍光臨跟隨「三三劇社」從廣安到岳池、武勝、再到合川、北碚、重慶,最後轉入合江、內江再到成都,一路顛沛流離。

戲班子靠戲吃飯,但是「三三劇社」有個大問題就是戲少。解放後,有很多新戲沒有趕得上排,無論走到哪裡似乎都不太賣座。廣安離重慶近,劇團本來有意在重慶安營紮寨,但是當年重慶川劇人才輩出,名角周裕祥、張德成等人都在重慶,難有「三三劇社」安身之處。

他們便又離開重慶,轉入江津做一些小場演出,勉強維持生計。那時川劇正值改革前期,百姓對舊戲已有厭倦,期待形式更為豐富的新戲。新戲需要專業導演排戲,「三三劇社」急缺。無計可施,在上級部門的指派下,「三三劇社」被調往合江縣。少年藍光臨的戲劇生涯也隨之陷入低谷,前途暗淡。

下期預告:在合江的三三劇社為求進步,渴望去成都學新戲。他們本想沿著成渝鐵路,以慰問演出的形式一路走到成都,但是一路上備受阻撓。正在絕境之時,成都前方傳來好消息。到成都入川劇院,藍光臨的戲劇人生才算正式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90」後音樂人褚喬:環遊世界86天 在颱風中橫穿太平洋
群嘲女博士分手,庸眾的優越感總是莫名其妙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