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一個佛子教師節的心聲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一個佛子教師節的心聲

文:令見」

令見專訪開設一年半, 親訪的善知識已有84位,每一位都堪稱我師,也讓我對「師」之一字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一首詩,一篇文,一段發生在昨晚的師與徒間的對話, 或許能讓我們共同思索,什麼叫師道山高, 什麼叫師恩難忘……

01當我叫您一聲師父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

不是因為心靈需要依託

同是滄海中翻轉的浪花

把您的智慧變成手中的長篙

從此 我要盪開自己的心筏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

不是為了茫茫人海 長相依伴

同是求索路上的不屈行影

把您的教言當作前行路上不斷翻越的山峰

從此 我要超越俗世凡情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

不是為了將您奉若神明

同是有血有肉不斷成長的靈魂

把您的教導變成啟迪心靈的號角

從此 我要邂逅心底的春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

不是為了在您聲名下得到庇佑

同是夢幻泡影中的塵埃一粟

把您的言行當作映照自心的鏡

從此 我要衝破一切名相的束縛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一個佛子教師節的心聲

如今「仁波切」「上師」「導師」充斥了佛教圈,當你因為他們的一個號召、一句話而激動不已時, 當你因為別人對他們的不滿而忿忿不平時, 當你對他唯唯諾諾,奉若神明時,別忘了,叫一聲師父,是為了,也只是為了明心見性。 真正的師父一定只在乎你是否在趨向解脫,而不是其它。


宗薩說:


「一個完全無我的人,一個視你如他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樣化,但他最關心的當然是讓你獲得和他一樣的解脫。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頓,可能給你講佛法,也可能和你討論女人,只要可以將你導向解脫,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種回報,因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餵養。他不需要計算付出的愛和收到的愛是否均衡,因此他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們假模假式的愛。」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一個佛子教師節的心聲

廣欽老和尚常無緣無故地當眾羞辱弟子,寺里修廟,弟子爬上爬下,弄得一身泥水,他卻當著信眾的面說:「 他故意把身上弄成這樣,要顯功唄。」 當信眾誇獎他的弟子護寺有功,老和尚說「他也自以為了不起。」並要被誇的人,親自把這話翻譯成當地方言,讓信眾聽明白。

「我就是要斷了你們的名聞利養,護你們的法身慧命。」這種苦心,幾人能明,又幾人能受得住?而能如此做的,也必是真正關注弟子解脫之道的明師。他不需要個人崇拜, 不怕你誤解、背叛、誹謗,他沒有自我需要餵養, 也不會去餵養弟子的自我。

依止上師,不忘初心最為重要。

當你的注意力凝聚在師父的人格魅力,隻言片語、行蹤照片上,你已偏離了自己的本心。

當你期盼從師父那裡找到溫和的撫慰, 不厭其煩的開示,並將這視為理所應當時,你已偏離了自己的本心。

當你因師父沒滿足你想要的關愛, 或者沒達到你設定的某種道德標準, 而落入是非分別中時,你已偏離了自己的本心。


「釋迦牟尼佛本人一生都在與個人崇拜對抗,不斷地轉移門徒對他的注意。他深知,重要的不是他的生平和人格,而是他的教法。他的弟子只要遵循這種方法修道,也會獲得同樣的證悟。但是如果人們開始崇拜喬答摩這個人,他們就會偏離自己的修行,並且這個崇拜會助長一種只會阻礙靈性發展的毫無意義的依賴。」—— 凱倫·阿姆斯特朗

昔年五祖對六祖惠能的態度可謂怠慢,先是當眾嘲笑,繼而是打發去柴房做苦工,八個月不理不睬,換個人恐怕早另投明師了。惠能受下了,他關注的也只是自己心性的成長,而非其它。於是,才有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領悟,也才有了五祖的深夜傳法,終使其明心見性的一幕。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一個佛子教師節的心聲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是六祖惠能徹悟時開口說的第一句話。

為了避免因衣缽傳承而引發不必要的是非,弘忍大師連夜將惠能送離黃梅。船已備好,弘忍大師打算親自擺渡惠能過江,然而惠能卻自己把住了船櫓。「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這對師徒,一生中真正的交流不過一個晚上,渡口一別後,惠能也再沒有機會向其他弟子那樣親侍左右,以報師恩。然而他在流亡15年後「發獅子吼,出雷霆音,大興法幢,振奮佛教,成為禪宗一花五葉-這一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法脈源流的締造者!」 (《從當下出發》)

如果你不是向自性大海求渡

叫一聲佛祖,可以回頭無岸

跪一人為師,可以生死無關

無我時在在是我,無相時見見是佛

無住時處處是家,無為時法法是用

如是,方是承師衣缽

無負前緣


02、師與徒

昨日,師父布置了一個作業,將問與答寫出,暫不公布師父的評論,惟望引起親們的思索,共同探討, 一起成長。

師父:下面文字,有大利益……把簡要啟發感想發我。

凡為善知識,一舉一動,皆有關於如來慧命,眾生善根。非止升座說法,方為宏法利生也已。吾讀《續傳燈錄》,見投子顒禪師,有大智慧,具大作略。升座而左右顧視,能令富鄭公直下知歸。從茲力參,徑造其極。而以十餘擔行李,令司馬溫公欲見而中止。畢生於如來大法,自己本性,為門外漢。使顒師一缽一杖,則溫公未必不如鄭公。而溫公以吹毛求疵,自失巨益。顒師以什物過多,損眾福田。有法道之任者,俱宜鑒之。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之《與友人書》

為了回答好這個問題, 我特地查了文中所述經典的原委:

北宋名相富弼一次去洛陽境迎接曾惠益他良多的修顒禪師。正在登車之際,司馬光正好經過,就問:相公,哪裡去?富鄭公說:接新來的顒禪師。司馬光說:某也一同去。於是,兩人都去迎接。

出了城,在郵亭等候的時候,他們看到有幾十個挑夫,就上去問,他們說,是顒禪師的行李。司馬光一聽,就要了馬,想先回去。富弼問:你要見顒禪師,怎麼又先回去了?司馬光說:我已經見了。於是就回去了。他可能是因為見到一個禪師有那麼多的行李,產生了偏見。

富弼留下來繼續等候。見到顒禪師之後,富弼對他更加敬重,請他住在自己的府第的後苑,晨夕參叩,終在其門下開悟。

反覆體會了這個故事與師父的苦心, 昨夜, 我寫下了這樣的思索:

弟子慧願答師父9月9日之問: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司馬光著相而錯失明師,是為憾。

修顒禪師的作為,古德溈山大師評曰:「開悟後,無始習氣,卒難頓除,須盡除現業流識始得。」

其實,行李多與不多, 本是妄相,然教化眾生, 當觀機逗教,若眾生知見易對此相排斥, 善知識則應以行事更有利與眾生結緣為上。

研師父今日此題, 弟子受益兩點:

1)弟子於師, 不著分別相是為信師,不染六塵是為護法

2)大善知識擅覺察眾生根性,觀機逗教,方不會斷人慧命

弟子最近堅持念佛,已能略感其中妙義, 以上兩條勤念彌陀,功到自然成。

陋見陳畢, 叩請師父指教錯謬!

師徒間的對答,也是於師徒之道的思索。

暫不發布師父的評論,也是希望啟迪更多人來共同探索,何為師,何為徒, 何為道?如是, 便是與親們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教師節了。

當我叫您一聲師父,一個佛子教師節的心聲

圖解:不敢辜負的期盼……

幾個月前, 師父賜法名慧願

囑曰:無盡眾生無盡願, 一肩擔起莫躊躇

師恩必報,報在心意相通;

師恩必報, 報在智慧傳承;

師恩必報, 報在於解脫之路上無畏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奉行佛的教法,事親至孝的德行
什麼時候,才能找到空性的感覺呢?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