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強軍,離不開這光輝的職業

強軍,離不開這光輝的職業

來源: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作者:劉麗群

今天,是我國第34個教師節。在這個節日里,回望我軍院校教育的來路,對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意味深長。

人民軍隊創建之初,篳路藍縷,艱辛備嘗,但辦教育育人才卻被擺上重要日程。1927年11月,毛澤東指示在井岡山龍江書院創辦第一所紅軍教導隊,即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他親任兼職教員。龍江書院,由此被譽為「我軍軍政院校的搖籃」。

龍江書院

隨著抗日烽火燃遍全中國,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應時而生。抗大是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其前身是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軍學校,1933年擴建為紅軍大學,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改稱幹部團。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紅大恢復創建於陝北瓦窯堡,紅軍幹部團和陝北紅軍學校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不久改稱西北抗日紅軍大學。

1937年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門

毛澤東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確定為抗大教育方針,並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定為校訓。他親自為抗大第一科學員講授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正是由於重視戰略素養的培育,抗大的教職員和學員才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遠見卓識。

毛澤東在授課

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高度重視軍隊院校教育改革與發展。早在1954年,鄧小平就以強烈的危機感指出:「辦好學校,培養幹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設。」並提出 「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的重要論斷。江澤民繼承和發展毛澤東、鄧小平的軍事人才思想,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養標準,即「培養既懂政治又懂軍事,既懂指揮管理又懂專業技術的複合型人才」。胡錦濤提出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軍隊院校教育,為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作為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親自領導、設計和推動改革,開闢中國特色的改革強軍之路。作為改革全局的重要一環,深化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改革,打造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

2013年11月,習近平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提出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建具有我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2016年3月,他在視察國防大學時強調,要堅持把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突出出來,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016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國防大學並接見國防大學第六次黨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和師以上領導幹部,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向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賀。這是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2017年7月19日,習近平向新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授軍旗致訓詞。他為建設世界一流的軍事科研機構及軍事院校明確了總體定位:軍事科學院是全軍軍事科學研究的拳頭力量;國防大學是培養聯合作戰人才和高中級領導幹部的重要基地;國防科技大學是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和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

2017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授軍旗、致訓詞。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習近平叮囑有關部門要充分尊重人才、關愛人才,紮實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不拘一格降人才,打造高素質軍事科研人才方陣。他指出:「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加速器。」他強調,要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

西方有這麼一句話:有一流的軍隊之前,先有一流的教官。有一流的教官之前,先有一流的人格。

1938年10月,抗大政治教育科科長楊蘭史,在長期艱苦的革命鬥爭中,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他真正做到了毛澤東號召抗大教職員努力做到的:做一輩子教員,死在延安,埋在清涼山。

1942年5月反「掃蕩」時,抗大總校部分同志被敵人圍困,斷了糧食。教職員潘時倫自告奮勇下山搞糧食不幸被捕。敵人得知他是抗大教職員,千方百計勸降,但他面不改色心不動,最後慷慨就義。

1938年2月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從左到右為劉忠、楊至成、楊蘭史、馮達飛、胡耀邦、羅瑞卿、莫文驊、劉亞樓、王平

毛澤東說,抗大教職員是最無私的,一不謀官,二不謀利,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革命,獻給了人民,樂得桃李滿天下,樂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抗大辦學9年多,培養10多萬英才,這所極其簡陋的「窯洞大學」,書寫了我黨我軍教育史上的奇蹟。

原南京軍事學院戰史教授會主任蔡鐵根,在1958年反教條主義時,致信中央,「軍隊建設決不能以我們的傳統觀點為標準,必須以未來戰爭的要求為標準,軍隊訓練教育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適應於未來戰爭的需要,戰爭有權改變一切」「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基於自己為黨為國的熱忱,我不敢隱諱自己的愚見,並大膽地把它提出來」。

他為此付出了重大代價,20世紀80年代初才最終平反。軍事學院老院長蕭克將軍說:每當想到蔡鐵根的時候,不易平靜下來。他專門賦詩一首:「鐵根之根堅如鐵,寧為玉碎不折節,堅持真理不服誣,鐵根之根真如鐵!」

蔡鐵根

蔡鐵根當年的學生、國防大學科研部原副部長王三欣,戰爭年代是戰場上的優秀指揮員,戰爭結束後進入軍校,成為獲得一等獎的優秀學員,後來又走上講台,成為享譽全軍的優秀教研人員。他在講台一站就是30多年,嘔心瀝血,勤奮耕耘,直到最後倒在了講台上。他的夫人回憶:「他在醫院裡有時清醒有時糊塗,有時出現幻覺,卻還在想著教學,說話不清楚,但還能說出來:『張家港……演習……拿地圖來……拿筆來……要紅的』,他腦子裡裝的都是這些東西,家事一句沒談。」

曾任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全軍優秀教師的金一南教授,深深被王三欣這位被譽為「戰爭史活字典」的中國軍人留下的文稿和講義所震撼,他寫道,「由王三欣主編、撰寫或修改的教材多到無法統計的地步。這部『戰爭史活字典』,於1987年2月在北京西郊紅山口靜靜地合上了。但是,像蔡鐵根、王三欣,這些將千百萬中國軍人的忠誠與熱血濃縮於教學科研戰線上的中國軍人代表,他們留下來的學術成果,有些可能隨著時代變遷、裝備發展而時過境遷,但他們留下來的由靈魂和血性澆灌的人格,比他們的學術成果影響更加深遠。」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至今縈繞在我們耳畔的,還是當年抗大師生們唱的那首《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那首《畢業歌》,「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樑」,依然是迴響在今天軍校師生心中永恆的旋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貼心服務高原邊防官兵!被裝保障因需而供、量身訂製
破除和平積弊,這個旅的「辨析大會」深動兵心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