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教師節的傳統與淵源:難忘恩師,恩師難忘!

教師節的傳統與淵源:難忘恩師,恩師難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本來應該是寫愛情的詩中名句現在更多的是形容老師們的辛勞,而代表著教師們權益的教師節也有同樣曲折的過去。

九月十號是中國的教師節,許多人都知道教師節,但是卻都不太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周代已有釋奠尊師之禮,但是並沒有很正式的拜師禮。

到了春秋,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要想成為弟子,則需要先奉贈禮物,也就是後世熟知的的「束脩」(xiū)。束脩就是臘肉這類的肉乾,後來就變成了學費的一種變稱了。也就是說,十串臘肉就能拜一個師傅,學習文化知識了。

古代肉類食品雖然不常見,但是臘肉也不算是什麼厚禮,只能算是一般性的禮物,這也是為什麼孔子門生有不少是貧苦人家出身。孔子從來不嫌貧愛富,看碟下菜,一點禮物,他就能將自己的知識傾囊相授。

恰恰是這樣不是很嚴肅正式的拜師,給了貧寒士子接觸到文化的機會,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將中國的教育大大的推進了一步,許多學者也都以教書育人為樂,孟子就說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正式提到拜師禮的是《典論》中卷六七"禮典"強調:"天子拜敬保傅",這是說天子也要拜師,古代中央官制里有太子太師,太傅等,就是太子的老師。

《典論》雖然是唐代的作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漢代應該就已經有不成文的拜師禮儀了,在隨後的發展中,這些不成文的禮儀也逐漸規範化,形成了具體的流程,除了交上束脩以外,還要投拜師貼,行拜師禮。

說到這裡,其實說的基本都是書生的拜師,而那些工匠們,木匠呀,石匠呀,鐵匠呀那些也有各自的規矩,將師傅師娘請上座,獻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也是再常見不過的拜師禮儀了,但是畢竟「禮輕情意重」。

這些都是古老中國的光榮傳統,而教師節這種洋涇浜的東西最早是在民國時候出現的,早在1931年,南京中央大學的教授就將6月6日定為教師節,而在1939年,國民政府則是將孔老夫子的生日8月27日定為新的教師節,不得不說,民國政府還是很傳統的。

時至今日,其實仍然有不少人也是希望將教師節定為孔子生日的。新中國成立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商定,將教師節與「五一國際勞動節」合併一起,但是教師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享受到了教師節,因為勞動節的光芒實在是太耀眼了。

文化大革命來了,老師們都被批成臭老九,被打倒,文化教育事業也被踐踏,本就沒多少存在感的教師節也就名存實亡了。

這一現狀直到1984年,當時中科院的院士王梓坤教授提議老師們應該有自己的節日,隨後報紙刊登了他的建議,好幾位教授們也聯名提議教師節的設立,於是順理成章的,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議,將9月10日定為教師節,也就是今天大家都熟悉的教師節。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不要小看這個歷經曲折的教師節,它的意義不僅是一個教師的節日,它更代表著一個社會對於老師,對於知識,對於教育的尊重。

教師在傳承文化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哪怕是在獲取知識很容易的現代社會,老師的作用也是無可取代的。

難以想像,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少了教師,少了教育,那該是何等的暗無天日。一個文明要想長足的發展進步,就必須對知識,對傳播知識的教師給予足夠的尊敬。

文 | 從恪(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白居易在元稹去世九年後,寫了一首七律詩,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一曲《浣溪沙》,道盡納蘭容若的寂寞,徒留千年不化的傷心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