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出殯大場面:16人為其抬棺,他們的名氣一個比一個大
魯迅,一直都是中國人們引以為傲的一個文化標識。儘管歷史上的人對魯迅的評價並不相同,有讚揚的聲音當然也有貶低的聲音。例如秋瑾,這個英勇的革命戰士,不同於魯迅筆誅口伐,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反抗,就不怎麼欣賞魯迅,甚至對其破口大罵並拔刀相向。還有蘇雪林、郭沫若、王朔等等,都對魯迅的言論及作風有著自己的思量。魯迅出殯大場面,16人為其抬棺,名氣一個比一個大。
魯迅在當時可以說是文學界的泰斗,很多文人都非常的崇拜他。魯迅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但是後來因為父親病死,家庭境況也是一落千丈,少年時的魯迅目睹了父親病死的過程,下定決心當一名醫生,救死扶傷。後來他留學日本,卻因為一件事情發現了學醫救不了中國人,中國人是精神上得了病。後來魯迅就棄醫從文,開始拿起筆和社會的黑暗以及封建禮教作鬥爭。
魯迅先生對死是有準備的,他留下的「一個都不原諒」的遺言與胡適的「寬容」學說是中國學界兩座完全對立的大山。魯迅去世之後,治喪委員會立刻便由宋慶齡、蔡元培、茅盾等人成立了起來。由於魯迅當時的名氣太大、影響的人太多了,人們不僅成立了治喪委員會,還成立了治喪辦事處,用來接待當時前來弔唁祭拜的人。據說,當時第一天前來祭拜先生的人就有五千之多。
魯迅去世後,各界人士前來弔唁之人數不勝數,只為可以瞻仰一下魯迅先生的遺容,可以說魯迅出殯場面巨大,16個人為其抬棺,且名氣一個比一個大,筆者做了一番調查之後,統計出了這16個人分別是:「巴金、胡風、黃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還、肖軍、曹白、周文、歐陽山、聶紺弩、肖乾、陳白塵、吳郎西、張天翼、靳以」。
除了這些人,還有很多社會各界的名人特意來瞻仰魯迅的遺容,想在最後表達自己的心意。這些名人中有北大校長蔡元培、有宋慶齡還有中國的文學家矛盾以及來自日本的著名作家。魯迅的棺木安置在上海的萬國公墓,而沿著公路到墓地的十幾公里長的路上密密麻麻擠滿了來送殯的人們。除了社會各界的名人,還有很多上海的市民自發地參與到送殯的隊伍中,這樣的場景實在很難見到。不論在上海還是全國,都是極少見到的。從殯儀館到萬國公墓的路程大約有十多里,無論年長都一律步行,十分自覺。有許多人說魯迅先生被高估了,其實並不是,只是因為他在歷史中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象徵,所有人都知道他,但現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主動去認真閱讀他的文章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孫中山的前妻成全了宋慶齡,宋慶齡稱當時不是愛,是對英雄的敬仰
※張學良16歲被表嫂騙去童貞,晚年憶到:她並不是好人,是個暗娼
TAG:古之趣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