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小兒推拿必讀

小兒推拿必讀

小兒推拿的對象是小兒。小兒與成人解剖與生理功能有很大差別。要學好,做好小兒推拿,必須對小兒各系統的解剖生理有深入的了解。為此,本人查閱了大量資料,將小兒各系統的特徵總結於此。供同道們參考

一、消化系統

小兒消化系統在結構及功能上與成人的差別主要為:

1.小兒口腔粘膜柔嫩,血管豐富,容易損傷出血。故擦拭口腔時要輕柔,以免損傷粘膜而致感染。

2.新生兒唾液腺發育不全,唾液分泌量少。5-6個月後,唾液受出牙刺激而增加,此時小兒尚未形成吞咽習慣,這是生理性流涎的原因。新生兒期澱粉酶含量低,以後才逐漸增多,故小兒4-5個月後才宜添加澱粉類食物。

3.新生兒食管長度約8~10cm,較接近成人。胃大多處於水平位,位置高於成人1-2個椎體,3歲時接近成人水平。賁門括約肌發育欠佳,幽門括約肌相對賁門括約肌緊縮,故空氣易進入胃中引起溢奶和嘔吐。小兒胃容量隨年齡增長,新生兒胃容量約為7ml,3-4天後約45ml,10天約80ml,1歲時約200-250 ml。由於胃容量小,食物通過胃的時間較快,每次食量不如成人大,故餵食次數比成人多。嬰兒胃排空時間與食物種類有關,母乳2-3小時,牛乳3-4小時,水僅1-1.5小時。因此,小兒一般3小時左右需喂一次奶。

4.成人腸管長度為身長的4-5倍,嬰兒為身長的6倍。新生兒小腸長約250~400cm,大腸與小腸比例為1比6。小兒腸系膜長,穩固性差,易發生腸扭轉和腸套疊;乙狀結腸和直腸相對較長,直腸粘膜下層鬆弛,易出現脫肛。

小兒小腸消化面積總體比成人大很多,有利於消化和吸收。但腸壁薄,粘膜脆弱,多數消化酶含量低,常致消化不良。嬰兒腸道蠕動比成人強,排便反射較多。但肛門直腸發育不全,推盪無力。故極易腹瀉,也容易便秘。

5.小兒肝臟相對較大。正常新生兒肝臟占體重的4%,約120~130g(成人約2%);肝臟上界在右鎖中線第4肋間,下界在右肋緣下1~2cm,劍突下約2cm,檢查時在右肋緣下和劍突下多能觸及;至6歲後縮回至脅下不能觸及。嬰兒肝細胞發育不完善,肝功能不健全,肝解毒能力差。分泌膽汁較少,對脂肪不易消化。

6.消化系統本身的疾病可致小兒消化不良。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如感冒、肺炎、發燒、中西藥內服等也常影響小兒消化功能,出現厭食、嘔吐或腹瀉等。臨床應仔細區別。

二、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是小兒發育最早,也是發育最快的系統。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來自胚胎時期的神經管,周圍神經系統則主要來自神經嵴。出生時腦髓重約350g,相當於體重的1/9,只及成人的25%。第一年大腦生長發育最快,1歲時超過出生時兩倍,3歲超過三倍,6歲接近成人腦重90%。新生兒大腦已有主要溝回,但較成人淺,皮質薄,樹突少。有資料認為,小兒出生後皮質細胞數目基本恆定,不再增加,變化的主要是細胞的功能與聯繫。神經傳導系統發育相對滯後,表現為嬰幼兒神經纖維髓鞘發育不全,錐體束髮育不良。故當外界刺激通過傳導系統傳入大腦時,因無髓鞘隔離,興奮可傳至鄰近纖維,易使興奮擴散、異化和泛化,這是小兒易驚厥,易疲勞,易嗜睡的主要原因。

新生兒出生後的活動主要由皮層下中樞調節,以後隨腦實質成熟而轉變為主要由大腦皮層調節。腦幹在出生時已發育較好,呼吸、循環、吞咽等維持生命的中樞功能基本健全。脊髓在出生時已具備功能,脊髓與體重之比為約為0.1,3歲時完全髓鞘化;脊髓下端在新生兒期位於第二腰椎下緣,4歲時上移至第一腰椎。

小兒大腦富含蛋白質,占嬰兒腦的46%(成人為27%);類脂質、磷脂含量較少。小兒大腦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對營養成分和氧的需要量較大,在基礎狀態下,小兒腦的耗氧量為全身耗氧量的50%,而成人僅為20%。

小兒出生後即具有某些先天性反射,如吸吮、吞咽等食物反射、防禦性反射(對疼痛、寒涼、強光等),以後,隨著大腦及各器官發育,在先天性反射的基礎上,形成各種後天條件反射。隨著條件反射的建立,小兒能較快的熟悉並適應環境。小兒3~4月內Kernig征陽性,2歲以內Babinski征陽性,均屬生理現象。

三、循環系統

新生兒心臟體積相對較大,心胸比率>0.5,學齡前心影接近成人。2歲前小兒心臟呈橫位,2歲以後隨站立、行走、肺及胸部發育和橫膈下降等,心臟由橫位逐漸轉為斜位。由於小兒代謝旺盛,迷走神經發育不全,交感神經興奮性佔優勢,故心率較快。且年齡越小,心率越快。體溫每升高1℃,心率加快15~20次/min。哭鬧時可達180~200次/min,至5歲時開始減慢,10歲時心率接近成人的70次/min。

新生兒血容量占體重的10%,嬰幼兒為8%,成人為6%。小兒動脈比成人相對粗,動、靜脈內徑比為1比1,成人為1比2。冠狀動脈相對比成人粗,心臟供血充分。10~12歲前肺動脈比主動脈粗,之後則相反。嬰兒期肺、腎、腸及皮膚微血管口徑較成人粗,故以上器官血供充足。

四、呼吸系統

解剖結構上,肺臟整體體積小,肺泡容積小,支氣管與肺泡管腔狹小、粘膜薄、氣道纖毛短少,肺透明膜發育不良;功能上,肺充氣量低於充血量,肺泡充氣量不足,呼吸動度差,腺體和粘膜分泌功能不足;呼吸狀態上,小兒為保證自身生理需求必須加快呼吸,故小兒呼吸普遍較成人淺促,且有陣發性加快或頻率不勻現象。

喉部環狀軟骨以上為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竇、鼻淚管、鼻咽部、咽部、耳咽管和喉等。下呼吸道指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和肺。

嬰幼兒鼻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弱,易受感染。但粘膜富於血管,感染時充血腫脹加重鼻腔狹窄,出現鼻塞,甚至呼吸困難。嬰幼兒鼻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育。蝶竇生後即存在,3-5歲後方有生理功能。上頜竇2歲時出現,至12歲後發育成熟。額竇炎在6歲以後方可見到。嬰幼兒雖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發生鼻竇炎。嬰幼兒鼻淚管比較短,開口於目內眥,瓣膜發育不良,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時容易合併眼結膜炎。小兒咽部淋巴組織豐富。扁桃腺隨全身淋巴組織發育而長大。咽部淋巴結及扁桃腺在幼兒期發育較快,4-10歲時發育達到高峰,從14-15歲開始退化。故扁桃摘除術一般在10歲以後。嬰兒耳咽管寬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時易患中耳炎。小兒喉部呈漏斗型,較成人喉部狹窄且長,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炎症時易於發生水腫,出現喉梗阻。

新生兒氣管與支氣管分叉位於第3-4胸椎,成人在第5胸椎下緣。且右側氣管較直,易落入異物。新生兒肺容量為65-67ml,至12歲時增加8-10倍。肺泡麵積生後1歲半達體表面積的2倍,3歲時達3倍,至成年達到10倍。新生肺泡直徑為100μm,年長兒為100-200μm,成人為200-300μm。

胸膜:小兒胸膜腔相對寬大。壁層胸膜固定不緊密,易於伸展,胸膜薄且較易移動。小兒縱膈較成人相對寬大,柔軟富於彈性。嬰幼兒胸廓短小呈桶狀,肋骨呈水平位與脊柱幾乎成直角。

五、泌尿系統

腎臟小兒年齡愈小,腎臟相對愈重。新生兒兩腎重量約為體重的1/125,成人兩腎重量約為體重的1/220。嬰兒腎臟位置較低,其下極可低至髂嵴,即第4腰椎水平,2歲以後始達髂嵴以上。右腎位置稍低於左腎。由於其腎臟相對較大,位置又低,加之腹壁肌肉薄而鬆弛,故2歲以內健康小兒常在腹部觸診時捫及腎臟。出生時因殘留有胚胎髮育痕迹,故腎臟表面呈分葉狀,至2~4歲時,分葉消失。新生兒腎排出磷和氯的能力不足,常因血磷高,低鈣而致手足抽搦。如給予過多氯,又會發生酸中毒。此外,腎糖閾值低,攝人過多葡萄糖可出現尿糖。

輸尿管嬰幼兒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肌肉和彈力纖維發育不良,容易受壓及扭曲而導致梗阻,易發生尿瀦留、感染。

膀胱嬰兒膀胱位置比年長兒高,尿液充盈時,膀胱可超過恥骨聯合,頂入腹腔內而觸及。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至盆腔內。膀胱容量為(年齡+2)×30ml。

尿道新生兒尿道長僅1cm(性成熟期3~5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門,故易受細菌污染。男嬰尿道雖較長,但常因包皮致尿垢積聚也引起上行性細菌感染。

六、骨骼系統

成人骨骼有機物約佔1/3,無機鹽約佔2/3;小兒骨骼中有機物和無機鹽各佔一半。所以,小兒骨骼較柔軟、富於彈性、韌性好,不易骨折,但容易受外力的影響發生變形。如長期用褲帶或鬆緊帶束縛胸部會影響胸廓發育,發生肋骨下部凹陷;不正確的坐立姿勢、寫字姿勢及背書包姿勢,可能造成駝背或脊柱側彎等。小兒骨骼成骨細胞和血管網較豐富,骨組織生長和吸收過程較成人旺盛,再生能力強,骨折癒合時間比成人短。且極少發生骨折不癒合,對骨折造成的畸形也有較強的塑形能力。

骨骼最初以軟骨形式出現,軟骨經過鈣化才能成為堅硬的骨骼。在骨骼鈣化過程中,需要鈣、磷原料,還需要維生素D(為魚肝油里的主要成分之一),以促進鈣、磷吸收和利用。如果缺少維生素D易產生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七、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等;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等;免疫分子包括補體、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正常新生兒脾臟相對較大,重量約10g;脾臟在左鎖骨中線肋緣多不能觸及(或不超過1cm),質地柔軟。

(一)非特異免疫:

1.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主要為中性多核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胎兒期開始發育,出生後達8~13×109/L(8000~13000個/mm3),72小時後下降至0.4×109/L(400個/mm3),維持低水平,2~3周後再度上升達正常。嬰兒血清促吞噬因子功能比成人低,中性粒細胞遊走及吞噬功能差,但其殺菌功能卻與成人相似。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擔任著清除微血栓的作用。

2.屏障作用:小兒皮膚粘膜屏障功能差,尤其是新生兒期,皮膚粘膜易於感染。血腦屏障發育不成熟,易患顱內感染。

3.體液因素:嬰兒體液中存在多種非特異性抗體,如補體、溶菌酶、溶解素、備解素及干擾素等,但均處於低水平,抗病能力較差。

(二)特異性免疫系統:

1.體液免疫: IgG在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也是唯一可以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的免疫球蛋白,10~12周胎齡開始自身合成,但量很少,主要由母體輸入,足月新生兒臍血IgG含量與母體相當。這是6個月以內小兒能有效預防麻疹等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出生半歲後IgG逐步消耗,自身合成能力又不足,故易患各種傳染病。IgG在10~12歲後才基本達成人水平。IgA不能通過胎盤,嬰兒缺失,新生兒的IgA來自哺乳。生後一個月含量僅成人的2.6%左右,10歲左右達成人水平。IgM於胎兒10~12周開始合成,出生時約為成人的10%,以後逐漸上升,1~2歲達成人水平,IgM不能通過胎盤,宮內感染時IgM含量升高。故臍血IgM升高,提示宮內感染。

2.細胞免疫:胎齡15周時,T細胞隨血流從胸腺遷移至全身周圍淋巴組織,並參與細胞免疫反應,但其功能不全,出生時,T細胞功能已近完善,但因從未接觸過抗原,因而須較強抗原刺激才有反應。T輔助淋巴細胞功能在新生兒期不成熟,輔助B淋巴細胞合成抗體能力較差。

八.皮膚及感受器

新生兒的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的層數及完整性基本與成人相同。

新生兒皮膚面積只有成人的1/7。皮膚重量為體重的13%,遠遠高於成人的相對比例。新生兒皮膚厚度約 1毫米,且各處皮膚厚度基本相同(成人大部分皮膚厚2毫米,臀、足底、手掌等部位厚達3-4毫米)。新生兒表皮角質層很薄,發育不全,且角化細胞之間彼此鬆弛,易於脫落;表皮的基底層發育旺盛,細胞增生很快,故小兒表皮和真皮聯繫不夠緊密,表皮較易脫落。嬰幼兒表皮中雖有黑素細胞及黑素體,但黑素體尚未發育成熟,數量也較成人少,對紫外線的抵禦能力差。新生兒皮脂腺分泌活躍,常在其頭、面及上半身等皮脂腺豐盛處形成油膩性痂皮。新生兒汗腺密度較成人高,但分泌功能差。嬰幼兒對變應原的反應性很高,其敏感程度及反應能力基本上與成人相同。小兒皮膚特異性的功能表現為:

1.保護作用:小兒皮膚較成人保護功能差,需要防止機械性損傷。皮膚防禦性較差,對外界刺激抵抗力差,易於受傷和易於感染,但卻特別容易產生過敏反應,如丘疹、丘皰疹、紅斑、水皰等,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2.呼吸功能:小兒在二氧化碳和水分的排出上較成人明顯。稍動則易汗,但因本身汗腺發育不全,平常皮膚處於較乾燥狀態,並有不同程度的脫屑及瘙癢。

3.感覺功能:皮膚感覺包括觸覺、痛覺、溫度覺和深感覺。觸覺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礎。小兒對冷、熱、觸、痛的感覺已很敏感,尤其是眼、唇周、口腔、舌尖、手掌、足底等部位,觸之即有反應。但由於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對上述感覺定位功能較弱,隨年齡增長才逐步完善。

4.體溫調節:小兒皮膚單位面積內血流量相對較多,易於散熱,但汗腺功能差,故體溫調節能力較成人差。

5.吸收功能:小兒表皮菲薄,角質層不完善,表皮上皮細胞體積小,細胞間隙比成人大,故對於局部用藥經皮的吸收率遠遠高於成人。其為中藥外貼取得療效奠定了生理學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芝堂 的精彩文章:

小米為什麼這麼「得寵」?光是這5點,就讓人覺得服氣!
腰痛的中藥外敷方,用後七年未複發

TAG:鴻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