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代廣告招幌的發展歷程

古代廣告招幌的發展歷程

廣告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使得商家的商品為大眾所知,從而擴大自家招牌的影響力,促進大眾消費。如今的廣告無處不在,在戶外公交站、地鐵站是廣告最為集中的地方,商店裡更是如此,在家看個電視劇也是逃脫不了廣告。


古代廣告招幌的發展歷程

其實利用廣告宣傳自家商品的方法自古有之,樣式多變的廣告牌更是成為吸引顧客的法寶。古代的廣告牌稱為「幌子」。招幌分很多種,音響招幌、實物招幌、文字招幌、標誌招幌。音響類招幌經常會伴隨叫賣聲,拿著竹製玩具的小販,一邊讓玩具發出響聲,一邊叫喚著生意。我們口語中常說的「別拿某某某當幌子」中的「幌子」就是源於此。

古代廣告招幌的發展歷程

春秋時期中國階級分化,商人也分為「行商」和「坐賈」兩類。行商的流動性高,總要走街串巷,所以帶的幌子往往是可以發出聲響或是利於收放的。

比如老北京所熟悉的剃頭匠,磨剪子鏘菜刀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特殊的發出聲響的工具,這種特殊的聲音一響,大家便知道是誰來了。這樣既省了行商叫賣的力氣,又方便了大家。坐賈是指有固定商位的商販,因為商位的穩定,他們的幌子可以更多樣,除了寫文字外一些商家還會進行實物展示。

古代廣告招幌的發展歷程

比如藥店門口可能就直接掛上藥材或者藥丸的模型。像米店、葫蘆店就會在門前掛上量米的斗、升等計量工具,由此便形成了的此類門鋪特有的招牌樣式。

但是有些商品並非固體,比如酒,液體商品很難用實物來展示,而用文字又不夠醒目,所以酒肆利用旗幟來進行宣傳。酒旗是最早被文獻記載的幌子,《韓非子》記載:「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如今真正買酒的地方已不見酒旗的身影,但是在古裝劇中或一些古鎮上還可以看到模仿酒肆插酒旗的店鋪。

古代廣告招幌的發展歷程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與西域貿易空前繁盛,中外的貿易交流愈發頻繁。商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招牌更為醒目,夜間便會用燈籠作為自家的招牌,這與現在的霓虹燈廣告牌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當時貿易發達,商品種類急劇攀升,一些店鋪將商品做了更細緻的劃分。

為了告訴顧客自家店鋪賣哪類商品,那些店家會在門口點上不同的燈籠。像老北京的一些飯店會根據自家的菜系在門口點不同樣式、不同顏色的燈籠。

古代廣告招幌的發展歷程

明清之際招幌已經成熟,基本做到了一家一幌。在這個時期,招幌更是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這一時期的商家多把儒家思想融入到自家的店鋪上,本著「以義取利」的原則進行商業活動,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不忘仁義,為店鋪贏得良好的口碑。比如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同仁堂便是取自「童叟無欺」的商業信條,秉承著「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這就是最好的廣告語招幌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認識民俗君,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