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防腐劑苯甲酸鈉引發安全性擔憂;缺乏睡眠導致肥胖 | 科學FM

防腐劑苯甲酸鈉引發安全性擔憂;缺乏睡眠導致肥胖 | 科學FM


?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李研、黃華、馮水寒、楊梟


責編 | 惠家明


 


 

●  

   

    




音頻配音由公眾號:閃電配音 提供




1. 歐洲機構發起「S計劃」,讓科研論文免費可讀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Open_Acc-ess_PLoS.svg




本周,來自歐洲8個國家的11個研究資助機構宣布了一項「S計劃」:2020年起,他們資助的所有科研人員的論文必須向公眾免費開放。這一計劃還規定,受其資助的科研人員不能在閱讀收費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包括 NatureScience。據了解,英、德、瑞士等國的研究機構並未加入這一S計劃,因為他們對計劃的時間表或強制性手段存在擔憂。同時,這一計劃的發起人正在與美國政府和高校接觸,共同探討這一計劃。業界認為,激進的S計劃可能在兩三年內大幅度改變科學出版界的現狀,也引起了許多出版商的擔憂和抗議。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178-7


 


2. 一種常吃的防腐劑可能會影響基因表達





圖片來源:

https://www.indiamart.com/proddetail/sod-ium-benzoate-9374240188.html



上周,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人類細胞內發現了新的表觀遺傳通路——賴氨酸苯甲醯化通路

(Lysinebenzoylation)

。更重要的是,苯甲酸鈉就可以參與到這個通路中來,從而對基因表達產生影響。日常生活中,苯甲酸鈉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防腐劑,在很多飲料、調味料和蜜餞類食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目前,美國FDA規定食品中允許的苯甲酸鈉最大添加量為0.1%,而在該實驗中,不到0.07%的苯甲酸鈉就可以顯著影響基因表達。雖然這一結果是在體外細胞實驗中發現的,但仍可能引發人們對防腐劑安全性的擔憂。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567-w


 


3.穿在身上的紫外線監測器







圖片來源:Wiley




眾所周知,強烈的紫外線暴晒會加速皮膚老化,甚至誘發皮膚癌。因此,在戶外工作或生活時,人們很需要一種便攜的紫外線強度監控設備。上周,復旦大學就開發了這樣一種無需外部供能的光電感測器。其檢測紫外光的靈敏度很高,1w能量的紫外光,能引發2.54mA電流,光電轉換性能也超過了同類儀器。更為巧妙的是,研究人員在電極的處理過程中,採用鈦金屬絲代替傳統的鈦箔,使得原本剛性的材料變得柔軟,因而可以穿戴在身上。此外,它還可以與其它電子設備集成在一起,通過WiFi將紫外強度數據實時傳到智能手機上。可以說,這項工作不僅提供了一個有應用前景的健康監測器件,而且為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設計製造帶來新的啟發。


文章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803165


 


4. 缺乏睡眠將改變基因表達,導致肥胖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我們的認知中,熬夜不是大事,對健康好像並沒有傷害。然而,據最新研究表明,僅僅熬夜一次就會引發人體時鐘基因

(clock genes)

的表觀遺傳改變。這些時鐘基因負責調控各個人體組織的生物節律,一旦發生改變,將會導致肌肉變少和脂肪增多。從這個角度說來,熬夜不僅會導致肥胖,還容易引發二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謝疾病。據悉,該研究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晝夜節律專家主導。該研究團隊之前就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人們攝入更多高熱量的食物,而肥胖又會帶來睡眠時的呼吸問題,反過來擾亂睡眠質量,造成惡性循環。


文章鏈接: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8/eaar8590


 


5. 谷歌開放數據搜索引擎,促進數據開放與共享





圖片來源:Pixabay




9月5日,谷歌新發布了一個免費數據集搜索引擎,名為Dataset Search。與傳統的搜索引擎不同,這一引擎主要用於檢索各種數據文件和資料庫,比如某一地區的氣象記錄等等。這些數據一般由不同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維護,並對外開放。過去,跨專業查詢這些數據往往很困難,因為其他專業的人士往往不知去何處查找。現在,擁有數據集的人只要使用標準化辭彙來標記自己的數據集,谷歌的引擎便可通過特殊的演算法為查詢結果進行排序。許多機構和大學,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已經將大量數據在谷歌的新引擎中完成了標記。谷歌表示,他們希望新引擎可以方便科研人員和大眾訪問和使用更多的數據。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201-x




6. 已經滅絕的洞熊基因再現棕熊體內





圖片來源:Pixabay




洞熊是盛極一時的史前動物,但如今已經全部滅絕。德國波茨坦大學的學者則稱,洞熊雖已不在人間,但有一些基因卻流傳至今,因為他們居然在現生棕熊體內找到了洞熊的基因。在該研究中,研究者把34000多年前的洞熊基因與其他熊類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棕熊基因組中包含有0.9%–2.4%的洞熊DNA,而洞熊體內同樣也有少量棕熊DNA。研究人員據此推測,兩種熊類以前曾發生過雜交。


文章鏈接: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8-0654-8







www.zhishifenzi.com


訪問網站,瀏覽更多內容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本頁內容


授權轉載請聯繫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歐洲科研經費大漲,奔976億歐元
舒德干:進化論的進化簡史 | 新譯《物種起源》發布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