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國古代成人禮
原標題:文史|中國古代成人禮
中國古代成人禮的解釋
今年是五四青年節,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然而,在我國自古就有成人禮的傳統。
曲阜孔廟前按古禮舉辦的成人禮
《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傳統的成人儀禮,男孩子的叫作「冠禮」, 《禮記》有云:「夫禮,始於冠」、「男子二十加冠曰冠」。女孩子的叫作「笄禮」。笄,《說文解字》解釋為:「簪也。從竹,幵聲」。《篇海》說,「婦人之笄,則今之簪也。本作筓」。成人禮是一場承上啟下的標誌性的禮儀,對於華夏民族,則以「冠禮」「笄禮」的形式存在了兩千多年。先民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他們: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承擔成人的責任、履踐美好的德行,才能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
中國古代成人禮的來源
中國古代最早的「成人禮」可能要追溯到遠古的氏族社會時代,稱為「成丁禮」。氏族部落中的未成年人,可以不參加生產、狩獵活動,也不必參加戰爭,氏族對他們有哺育和保護的責任。但是當他們到達一定的年齡後,氏族則要用各種近乎殘酷的比賽或考試檢測其體質和生產、戰爭的技能,以確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員的資格,獲得氏族成員應享的權利,履行氏族成員應盡的義務。到了周代,儒家看到了「成丁禮」的合理內核,將它加工改造成了「冠禮」,作為貴族子弟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禮儀。
儒家禮儀的「白皮書」——《儀禮》和《禮記》中分別有《士冠禮》篇和《冠義》篇,詳細記載了貴族子弟舉行冠禮的儀式和冠禮的含義。需要說明的是,今天的「成年」更多指的是生理上的,而古代的冠禮則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古代的貴族子弟一般都被要求「文武雙全」,從小就要接受各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儒家稱之為「六藝」。他們到了二十歲,已經心智較為成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和技能,能夠從事政治軍事活動了,此時才可以舉行冠禮。女子的成人禮起源於周代時期,早期的時候是需要貴族的女子,要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進行行笄禮,也就是成人禮的禮儀。而相比較於如今的男生女生都是十八歲參加成人禮的禮儀習俗,我國古代女子成人禮,最早十五歲,最晚在未出嫁前的二十歲就要參加。
古代成人禮的黃金時代
西周到兩漢是冠禮的「黃金時代」。周代實行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血緣宗法制度,在位的君主去世,嫡長子無論年紀長幼、是否舉行冠禮,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君主沒有成年就不能親政。例如,周武王去世時,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雖然繼承了王位,卻只能由周公攝政,直到周成王舉行成人禮之後,周公才歸政於周成王。又如,《史記·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贏政十三歲時就繼承了秦王之位,但直到九年後,也就是他二十二歲時,才「冠,帶劍」開始親政。此外,一般的貴族子弟如果沒有行冠禮,也不得擔任重要的官職。《後漢書·周防傳》記載,周防十六歲的時候在汝南郡當一個「小吏」(古代的「吏」並不是「官」,指的是一般的「公務員」)。
光武帝劉秀到汝南視察,看到周防「尤能誦讀」,想要任命他為守丞(秦漢時期輔佐郡守、縣令的官員,類似於今天的辦公廳秘書長),但是卻因周防年幼尚未行冠禮而作罷。兩漢時期對於冠禮極其重視,有時皇帝、太子行冠禮時甚至頗似普天同慶的節日。《漢書》記載,漢惠帝行冠禮的時候,曾經宣布「赦天下」,這也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因皇帝行冠禮而大赦天下。其後,還有因皇帝、太子行冠禮而賜民以「爵」的(秦漢的「爵」可以頂罪或者頂抵徭役)。《漢書》記載,景帝後三年「皇太子冠,賜民為父後者爵一級」。又據《漢書》記載,漢昭帝行冠禮的時候更為「土豪」——給全國人民發紅包,多少不等;給省部級以下官員、百姓都賜「爵」一級;連續兩年免「口賦」(漢代向七歲至十七歲未成年人徵收的人頭稅);三年以內陳欠國家「更賦」(漢代頂抵徭役的稅賦)的也既往不咎了;全國放假敞開喝酒、開party大慶五天……東漢時還有皇帝親臨臣子冠禮的記載,伏波將軍馬援的次子馬防,是東漢第三位皇帝肅宗的親信,擔任過衛尉(秦漢皇家衛隊隊長),他的兒子馬鉅時常跟從左右,深得肅宗喜愛。《後漢書·馬防傳》說,肅宗六年的時候,馬鉅到了行冠禮的年齡,漢肅宗特地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兩漢的高級預備幹部,屬皇帝近臣,隨時委派要職),並親自出席他的冠禮。可惜,史籍記載僅見此一例。
兩漢以后冠禮逐漸廢弛
從南北朝到隋唐,冠禮一度廢而不行,柳宗元說:「冠禮,數百年來人不復行」。到了宋代,一些士大夫深感外來佛教「文化入侵」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衝擊,主張在社會層面「文藝復興」,推行冠、婚、喪、祭等傳統禮儀,以此來弘揚儒家的文化傳統。司馬光曾痛心疾首地說長期以來冠禮廢弛,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據《朱子家禮》)。所以,司馬光在他的《書儀》中說: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
古代冠禮宣告男子成年
為了順應時變,司馬光將《儀禮》的《士冠禮》加以簡化,使之易於為大眾掌握。此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朱子家禮》中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歲,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理學大家程頤也極力倡導冠禮,認為「冠禮廢,則天下無成人」。有人據《左傳·襄公九年》記載,晉悼公宴請魯襄公時,問及魯襄公的年齡,季武子(當時魯國的正卿執政)說只有十二歲,主張將冠齡提前到十二歲,遭到程頤的堅決反對,說:「此不可。冠所以責成人,十二年非可責之時。」認為十二歲還是太小,承擔不了成年人的責任。因此,「雖天子諸侯,亦必二十而冠。」(據《二程遺書》)。到了明朝,據《明史》記載,洪武元年就制訂了冠禮,從皇帝、皇太子、皇子下至普通官員和老百姓,都制訂了冠禮的儀文。《明史》中有關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禮的記載很多,說明在皇室成員中依然保持著行冠禮的傳統,但在官員中和民間已經很少有人行冠禮了,《明史·禮志》說:「然自品官而降,鮮有能行之者。」到了清代,政府頒定的禮儀制度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還有「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的名目,但長期作為「嘉禮」重要組成部分的冠禮卻沒有再出現在「嘉禮」的細目之中,冠禮至此名存實亡。
韓國日本繼承中華古禮
韓國成人禮深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禮儀的影響,從高麗時代開始就有了分別為男女青年舉行「冠禮」和「笄禮」的風俗。1985年,韓國政府將每年5月第3周的星期一定為「成年日」。為了使儀式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1999年韓國對成人禮進行了標準化規定,分為相見禮、三加禮、醮禮以及成年宣言等內容。
韓國冠禮繼承中華古風
日本規定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節」。在上一年裡度過自己20歲生日的新成人都要在這一天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慶祝活動。每年的「成人節」,日本東京明治神宮都會舉行日本古代成人禮儀式——「元服禮」。「元」意為「頭」,「服」意為「穿戴」,「元服」即成人加冠。成人節在日本是個隆重的節日,它受到本人、家庭以及社會的普遍重視。這天,年滿二十歲的日本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傳統和服或西裝,集合在市民會館前,舉行成人禮儀式,以慶祝自己被納入成年的行列。有成人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要舉行家庭慶祝會,或在餐廳舉行。各城鎮、鄉村的政府機構,也會在這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來,舉行慶祝活動。在日本政府機構舉行的成人式活動中,日本政府官員除了祝賀、勉勵青年,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希望他們在今後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時,還往往強調要珍視首次取得的選舉權。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