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國王為求娶公主費盡心力,一年後卻生不如死,原因只有六個字!

一國王為求娶公主費盡心力,一年後卻生不如死,原因只有六個字!

原標題:一國王為求娶公主費盡心力,一年後卻生不如死,原因只有六個字!


文|歷史有嚼勁


關於朝鮮和我國的關係,想必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在漢朝時期,朝鮮半島既不是什麼附屬國也不是藩屬國,就是中國的一個省。那個時候的朝鮮半島很少有自己的東西,文字都是我們這邊傳過去的,社會風俗各方面也都跟中原王朝差不多。到了唐朝的時候,朝鮮半島的國王換了,把國號改為「高麗」,正式成為中國的附屬國。



本來這樣挺好,年年來貢歲歲來潮,大家和睦相處。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局面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北宋建立之後,由於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是武將奪權坐上的皇位,所以他對手下的這些手握兵權的大將非常不放心,生怕他們當中的某一個有一天腦袋一蒙造反了,到時候自己不好收拾局面,於是上位不久之後就搞了個「杯酒釋兵權」,把重要將領的兵權都收歸中央,然後又苦心孤詣地設置了一套「重文抑武」的政策。


這樣的想法讓北宋的軍事實力打從一開始就走了下坡路。趙匡胤之後,他的後繼之君基本都按照老祖宗的套路,而且措施給改進的越來越完善,再加上杯酒釋兵權的那些朝廷勛貴以及為完善「重文抑武」政策不得不設置的很多官員,北宋的財政負擔非常重。


僅僅一百年之後,北宋積貧積弱的矛盾就相當厲害了。於是就出現了很多我們不願意提及的場景:被遼國,西夏和金輪流肆虐,簽訂了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自己反而成了別人的附屬。後來,金國直接就把北宋給滅了,南宋建立之後更是弱勢,除了面臨國破家亡的風險之外,武將很少能夠有自己的發揮空間。偏安一隅了一百多年之後,終於被勢不可擋的蒙古鐵騎消滅。



當然了,這段歷史也不能全怪南宋那幫文人士大夫,因為蒙古人實在是太強悍了:橫掃歐亞大陸,征服的國家十個手指頭都數不過來,南宋能在那麼多國家當中挺到最後一個,那是相當不容易的。可讓人奇怪的是,蒙古人那麼厲害,怎麼不把小小的朝鮮半島給征服了呢?


論軍事力量,朝鮮自然不是蒙古人的對手,它之所以能夠安安無恙地生存下來,玩的還是老套路——政治聯姻。最開始的時候朝鮮也不甘心就這麼對蒙古人俯首帖耳,拼盡全部的力量跟蒙古人幹了一仗,後來發現自己實在不是個兒,就想到了讓自己的兒子娶忽必烈的女兒,於是就開始為這事到處奔走。


公元1231年,蒙古國已經把高麗給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高麗國的國王眼看自己就要進博物館了,只好把自己壓箱底的辦法——聯姻給拿了出來,可惜他說話不管用,那個時候的朝鮮半島政局特別混亂,皇帝大權旁落,真正掌握大權的就是那些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勛貴,當時的代表姓崔,這傢伙驕橫跋扈就不說了,那架勢簡直比皇帝都橫,經他手廢立的皇帝都有好幾個。



可不知怎麼的,這樣的人偏偏不同意國王的看法,上任伊始,就堅決拒絕了這樣的請求。國王沒辦法,只好一邊擔驚受怕一邊期待著他能夠同意。沒過多久,掌權60年的崔氏一命嗚呼,國王本以為看到希望了,可沒想到繼任的掌權者也不同意這個做法,國王徹底看不到希望了,只好親自出馬,萬里迢迢跑到北京去找忽必烈,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他的兒子娶忽必烈的女兒,以求兩國和平相處。


忽必烈見慣了大世面,對於他的這點兒小心思自然是了如指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拒絕,高麗國王費了這麼大勁,最後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自然是不甘心,過了一年,又來到了大都表示自己的誠意,當然了,這一次無論是在語言表達還是其他事情上都顯得誠意十足,忽必烈看他這樣,也沒法加以拒絕,只好答應。


此時忽必烈的女兒只有十三歲,要想成親,至少還得等兩年。等就等吧,高麗國王也認了:只要人家答應,自己的風險係數就降低太多了,還管什麼時間早晚問題。可惜他命薄,沒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就與世長辭了。他的兒子登基之後,沒過多久就與忽必烈的女兒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成親的時候,所有的高麗老百姓都高興地手舞足蹈:國王與忽必烈成親了,咱們終於可以有個安穩日子過了,至於這新的國王日子過得怎麼樣,那就不是他們該考慮的事情了。

話說的,這小國王的日子過得還真是不怎麼的,忽必烈的女兒嫁過來之前,那國王就已經有一個正宮皇后了,他也是真拼,為了公主能在這裡過得非常舒心,把之前的什麼皇后,妃子之類的統統拋諸腦後,再加上這公主的確是有一定才幹,時間一長慢慢地就掌握了高麗得軍政大權,那國王本來還想著發表一下自己意見,可看見公主的氣勢就嚇軟了,再想想自己老丈人那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實力,還是算了吧。就這樣,公主逐漸通過自己的丈夫掌握了高麗王朝的國家命運。



如此一來,老百姓開心了:他們又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了,當官的開心了,他們可以繼續作威作福貪污受賄而不用擔心大環境不允許了,唯獨皇帝不開心了,為了所謂的「和平大局」,無論自己的日子過成啥樣他都必須忍受,還得在人前裝出一副琴瑟和諧的樣子。


而具體到他個人身上,那就是兩種結果,一個是除了公主之外他不能再找任何妃嬪,這話雖然在公主剛嫁過來的時候說過,可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是懼怕自己老丈人的實力,再一個是公主確實花容月貌,他也有點兒新鮮感,所以答應她沒問題。



可時間一長,他早就已經失去了審美疲勞,再加上公主越來越霸道,國王對她是又恨又怕,想方設法地躲著她;身邊又有那麼多如花似玉的女人,他能不動心嗎?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想出了很多千奇百怪的辦法,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就是明的不成來暗的——偷偷去。可惜他的本事到底有限,沒做幾回就被公主給知道了,結果下場那個慘吶,被打的鬼哭狼嚎的,很多次都迫不得已跪在地上討饒,聲嘶力竭地喊救命!其狀之苦沒法形容。


不僅如此,這倆人過日子,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很少不發生摩擦,一旦公主稍有點兒不高興,等待國王的八成就是煉獄一般的日子了,由此可見,這公主在高麗王朝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此後,高麗王朝的國王一直都延續著跟蒙古結親的這種做法,到元朝滅亡之前,總共有五個高麗國王做到了這一點——娶了蒙古的公主,坦白說,這一舉措的確起到了維護高麗王朝長治久安的作用,至於他們的具體日子過得怎麼樣,那就不好說了。


到了14世紀中期,元朝內部發生暴動,蒙古鐵騎那種橫掃歐亞大陸的雄風一去不復返,整個帝國亂成一團糟,在農民起義的大浪潮下,朱元璋脫穎而出,建立大明。高麗國王本來想著趁機撈點兒好處,沒想到派出去的李成桂並不跟他一條心,沒等交鋒就投降了,然後回去把國王一通收拾,自己登基坐殿了。朱元璋見狀,馬上封李成桂為朝鮮網,高麗王朝從此埋沒在歷史的塵封中,而那所謂的「聯姻政策」,自然也就隨之消失。


本文由歷史有嚼勁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嚼勁 的精彩文章:

他是農家子弟,一生南征北戰,成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登基最順利的開國皇帝,但眾人偏偏小看他,只記得他兒子和表哥

TAG:歷史有嚼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