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村子不得了!書卷味濃厚,出過4位翰林大學士!

這個村子不得了!書卷味濃厚,出過4位翰林大學士!

原標題:這個村子不得了!書卷味濃厚,出過4位翰林大學士!


金秋十月,陽光明媚。每年這個時候,就有一批松塘村的幼小學童,穿過翰林門,來到孔聖廟。他們會在這裡喝上一杯由谷芽和麥芽熬制而成的益智茶,再由德高望重的長者在額頭點上一顆硃砂痣。松塘村學童們的開筆啟蒙禮就完結了。幾百年來,松塘人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子孫後代的心裡種上文化的種子,期待著子孫們進學後能努力讀書。



800多年前,松塘人的祖先自廣東南雄珠璣巷南遷於此,以姓名村,稱作「區村」。300年後區村又改名松塘。



明清以來,松塘區氏文風興盛,光翰林大學士就出過4位,故被稱為翰林村。數百年來,松塘村人才輩出,其中奧妙便是承傳了崇文尚學、讀書積德的祖訓。


松塘文風的興起則要追溯到明嘉靖年間。村裡有一個名叫區次顏的孩子,從小家貧,跟著爺爺外出打工。他在大戶人家幫工時,見那家的孩子都在私塾里念書。好學的區次顏就偷偷地在窗外聽先生講課,後來被東家發現了。東家見區次顏喜愛學習,人也勤奮聰明,就讓他一起讀書。區次顏沒有浪費讀書的機會,數年苦讀之後,終於考中了舉人,做了大官。區次顏深知,要想家族興盛,唯有讀書一途。區次顏告老還鄉後,用一生的積蓄在村中興建了大夫家塾教授子弟。



此後,松塘村文風日盛,人才輩出。凡是中舉的區氏族人,雖在外為官,但都心繫家鄉,捐資興建學堂。大夫家塾、養正書舍、培元書舍......松塘村最興盛時有各種學堂20多座,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培元書舍里有108塊石碑,原是清朝道光年間珍藏在廣州一個富商潘仕成的海山仙館裡的唐宋八大家書法石碑。石碑原有一千多塊,後來潘仕成破產了,於是被人稱為「區百萬」的區猷修買回了部分。潘仕成的破產深深地震撼了區猷修。區猷修感慨正所謂富不過三代,只有依靠文化興家才可長久。於是他修建了培元書舍,並將買回的108塊石碑陳列於此,希望通過石碑上的文章,教育自己的子孫。




松塘村文風興盛,並不僅僅依賴於各式各樣的教育場所,更為重要的是松塘村人會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告誡子孫讀書的重要性。孔聖廟是松塘村香火最旺的廟宇,每天都會有家長帶著孩子來此祭拜,督促孩子尊師重道。



養蜂人家的孩子區然雯在父親病重去世後,為了減輕家裡負擔,她決定不再讀書。可母親錢潔英不同意,再苦再累也堅持送孩子上學。錢潔英相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區然雯也不辜負母親的期望用功學習,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年年考取全額獎學金,拿到了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士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正是母親的勤勞與執著,成就了區然雯的讀書之路,為她以後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松塘村還有個風俗,每逢有學子高中,村中便會設下翰林宴犒賞學子。



擺翰林宴,也是頗有淵源。松塘村的翰林公區諤良曾被委派到美國做學監,因工作出色,還獲得皇帝嘉獎。回松塘村後,區諤良在宗祠里設下豐盛酒宴,款待和感謝家鄉父老的關心和幫助。他還為族人留下對聯「古來數百年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等事業還是讀書」,提醒子孫後代要讀書明理。



濃厚的崇文勸學之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松塘村。松塘子弟無論身在何方,都會遵循著讀書、積德的祖訓,明理做人,代代相傳。



節目精彩視頻



《松塘村——明理養德》


首播:9月10日 22:15


重播:9月11日 13: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 的精彩文章:

古有孔融讓梨,今有小弟讓房?

TAG: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