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六祖壇經》有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著煩惱、壓力和苦悶,這六句話其實就是參悟了人生境界的真實體現,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不斷修行,漸漸看清生命本相。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一、心平何勞持戒

這裡的「平」,就是說人沒有貪瞋痴。蘇東坡本人對於佛法有很深的造詣。一天,蘇軾詩興大發,做了一首禪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詩的大致意思就是,參拜上天佛陀,佛陀慈悲的光芒普照大千世界。世間的或贊或譏,或順或苦,佛陀都不為之所動,只是莊嚴而安穩地坐在蓮花台上。

蘇軾自己反覆吟誦,覺得自己的境界已然很高了,能跟佛陀一樣,達到了心轉物而不為物轉的境界。然後就差人把詩好友佛印看看。

佛印看後,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放屁!」就叫人送還回去。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蘇東坡滿心期待地打開自己的大作,卻發現只有「放屁」二字,頓時火冒三丈,決定親自去跟佛印評理。於是乘船過江,直接到了佛印的房間,只看見門扉上貼著一張字條: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見此句,才恍然大悟。正所謂「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當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知道自己竟與常人無異。

我們之所以要持戒,就是因為有貪瞋痴。但是心平如鏡,心中沒有波瀾驚擾,不被妄念左右,就是心中無垢,辛辛苦苦持戒律也就變得不再重要了。唯有心平,方能八風不動、修得一清靜之心,獲得無上的智慧。

但要注意的是,「何勞持戒」,並不是說不需要持戒了,而是內心平和清凈,這樣才不會犯任何戒律。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二、行直何用修禪

六祖慧能認為,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禪。

「行」的範疇非常廣,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行動,還包括言語、念頭等等。佛法認為,行為能公平正直,就是禪。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直心正念方為真禪者,若能一生行為正直,沒有妄念虛偽,才能夠說這個人真正領悟了禪意。

就如永嘉禪師說的那樣,「行住坐卧皆是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個人若是行為公平正直,就是禪;禪,也就是教你把各種毛病一一去除。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三、恩則孝養父母

我們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報恩是本分,更是義務。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十分孝順。早年間家中非常窮,他自己就經常去吃點野菜充饑,但是卻會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仲由坐在厚厚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大魚大肉,他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

孔子讚揚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儘力,死事盡思者也」。

父母生養我們,我們永世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這份恩情。我們能做的,就是趁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四、義則上下相憐

「義」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中國儒家,都是必不可缺的德行之一。孔子曰「義者,宜也。」也就是說,行為上要正當、合時宜。

其實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去立驚天之功,所以,這裡的「義」,更多的是強調普通人細微的所作所為,平凡的善行義舉。

佛法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守道德,重視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養,對上尊敬有禮,對下憐憫助人,不會見利忘義,甚至能做到捨生取義,就是「義則上下相憐」的最佳寫照了。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五、讓則尊卑和睦

這裡的「讓」,就是要求我們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要過分逐利爭鬥,彼此之間相互尊敬禮讓,這樣與上與下都能和睦相處。

正如林肯所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儘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與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給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

六祖慧能:這六句話,讓你看清生命真相

「禮讓不費什麼,而得到一切。」我們謙讓,旁人會從中看到我們的謙遜知禮,會覺得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是件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默契和友誼就由此產生。

反之,在社會中,如果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這樣的人際關係,並不能實現長久的維繫。

六、忍則眾惡無喧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麼人家就算有惡處,也不會經你之口給宣揚出來。《佛遺教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就點出了「忍」在成就功德過程中的必要性。

佛法認為「忍」是世間的美德,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不會輕易被動搖,「以能忍之心對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礙惡業發生」。

「忍」還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怨恨敵意,像是春風拂過冰封的江水般,消融人與人之間陰暗的怨恨。

如果世人都以佛祖為楷模,心中多忍讓,心中多謙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那麼這個世界就會一團和樂,這或許才是佛教「忍」與「讓」的終極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做人,必須記住這10句古語,讓人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