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安全感」這個詭計|水紋路
原標題:識破「安全感」這個詭計|水紋路
今天想寫寫關於「安全感」。先說說為什麼想寫?
最近留言和諮詢的同學相對頻繁,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怎樣才能建立安全感呢?為什麼丈夫不能給我安全感?是我的原生家庭的緣故么?為什麼我對婚姻,對自己都沒有安全感?
如果講大道理的話,是這樣的: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你自己給自己的,你要經濟獨立精神獨立,你就會有安全感了。
然而事實是,一些財務上有實力,相貌身材學歷等外在條件都還不錯的人,依然缺乏安全感。
講大道理往往都不解決問題,只能短暫地鼓舞一下士氣而已。我認為可以換一個思維方式,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安全感」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我對「安全感」的理解,就是感到安全。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才能感到安全?當我們可以掌控當下那件事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安全:
首先,我們了解這件事的走向和趨勢,知道它的歷史,看到它的未來。
其次,我們可以在這件事情上體現和表達自我的意志,讓它停就停,讓它走就走。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了解這件事,而且可以掌控這件事。
比如一個熱愛健身,飲食規律,定期體檢的人,了解自己的身體,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對未來的預測是可以看得到的,是可以評估出來的。而且體能可以很好地支撐身體完成日常各種動作,讓自己的身體隨時隨地處於自己意志的掌控之中,身體的安全感就會很足。
可是這樣的身體懷孕了。懷孕是一件不能預測的事情,就算每次體檢都很優秀,也保不定突然就發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算熱愛健身,各種工夫做足,也可能停育、早產、流產、胎位不正、併發症等等,有的至今完全沒有醫學解釋。所以懷孕時,女性不能預知未來,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情況,這種失控感是帶來焦慮的主要原因。
再舉個例子。相愛中的男女,女人通常會埋怨男人不能給他帶來安全感。細究之下,因為這個男人很花心,或者容易動情,所以不能確定他能愛自己多久,就算正在愛,也不能確定這份愛的濃度,是不是夠格叫「愛」。各種不能掌控、預測、評估,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戛然而止,就會失去的心情,就叫「不安全感」。
那麼,如果我們不把注意力放到「被愛」上呢?如果我們只從「愛」這裡去建立安全感呢?我愛你,我知道我愛你,我能體會到愛的進行時,愛的濃度;再如果這個女人足夠成熟的話,對自己十分了解並且格外忠誠的話,她也會知道這份愛會有結束的一天,當那天來到的時候,她會做什麼。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至少看上去在掌控之中,那麼安全感就會足很多,至少不會成天處於失去「被愛」的擔憂和恐懼之中。掌控自己,總比掌控別人要容易。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如果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可以了解、學習、計劃、評估、預測、體會、感受的事情上,那麼,我們的安全感的水準就會高一點。命運無常,如何在無常里去建立一點「有常」?這個過程就是在建立安全感了。
那麼,怎樣才能讓一件事變得可以被了解、被學習、被計劃、被評估、被預測、被體會、被感受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如果你能力夠,你就可以做到以上。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能力問題。安全感這件事情上,也是這樣。
我這裡所說的「能力」,不是指你會跑步,會打字,會做飯,會插花,會烹飪這些技能,而是指你的思維能力和執行能力:理解力、洞察力、感受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等。
我認為這些能力都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你的獨特的人格魅力的組成部分。
說到這裡就非常清楚了,安全感要怎麼才能給到自己?發展和提高自己的人格能力啊——然而,如果僅僅這麼去理解的話,也還是簡單粗暴了一些的。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已經被大眾普遍接受,一些心理學流派給出的簡化的解釋是:當一個人的安全感的需求被滿足以後,才會出現自我實現的需求。我覺得這個解釋容易被理解,卻也容易誤導。
一些學習過心理學卻又不善於思考的人,會花很多時間先致力於滿足自己的安全感,認為滿足安全感以後,才能應付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樣的想法也成為很多女性的借口:我之所以庸常忙碌又憂心忡忡,是因為我的安全感沒有被滿足啊。等有一天這一課補足以後,我就能一飛衝天了。
我認為,安全感不存在滿足不滿足的問題,因為當你的人格能力提升到一定階段以後,你就沒有安全的需求了。對的,沒有這個需求,安全感很好用嗎?不,老娘不care,老娘現在就忙著實現自我呢。
所以我們不要以追求安全感,滿足安全感,建立安全感為一個階段性人生目標好嗎?我們的目標是提升自己的各種人格能力。勤奮地、持久地、不懼困難地、義無反顧地,去成長就好了。
軟弱的人會說:我沒有安全感啊,所以你說的我都做不到。我告訴你「安全感」是個偽命題好吧,就好像「愛情」是被浪漫主義創造出來用以啟蒙的概念一樣,「安全感」也是心理學家創造出來,用以解釋某種人格能力狀態的好吧。
不要被這個大詞誆騙了,你不需要安全感,你只需要持續努力地學習進步就好了。別給自己找任何借口嘛。
到這兒我必須歪個樓到育兒上。
許多理論說,給夠嬰兒和兒童無條件的愛,TA就會成長出完美的安全感,用以支撐TA在這艱難一生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愉悅和自由。
這句話是沒問題的,正確的理解是:當一個嬰兒或者兒童,得到了充足的愛,也就是說,愛的內容是:被尊重、肢體的自由、探索的自由、意志的自由。這些具體的愛的內容,會給TA的人格能力的成長帶來最適宜的環境,TA能成長出相當出色的人格能力。這種人格能力狀態,就是滿滿的安全感的狀態。
然而大部分父母不是這麼理解的,而是非常簡化地理解為:我無條件愛TA,她的安全感就會足了。所以我什麼都聽TA的,每天捧手心裡愛上一百遍就行了,TA長大了一定沒問題。
這種一勞永逸的簡單粗暴的理解,才是安全感最大的敵人。因為這樣理解的父母,會忽略兩個問題:
第一、愛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愛不是抽象的,也不僅僅是一種情感體驗,而是從你自身的自律之上,發展出來的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尤其我們這一代父母,本身就存在各種思維上的不足,個人經歷又導致對愛的理解偏差太多,加上簡化的理論抽離了愛的具體內容,反而愛得越多,走得越偏了。
第二、用「安全感」這個詞屏蔽了「人格能力」的具體內容:愛的目的不是建立安全感,而是發展孩子的人格能力。雖然很多父母成天把「安全感」放到嘴邊上,你要深究起來,什麼是安全感啊,就啞口無言了。
再問深一點,建立安全感拿來幹啥用啊?就更說不出來了。反正安全感就是個好東西,有了安全感才能進步、才能成長、才能好好讀書學習,反正的反正,安全感很重要就是了。
抽離了愛的具體內容,又用「安全感」遮蔽了「人格能力」的具體內容,我們這些從小在學校的學期總結里,在老師布置的作文里只會講大道理寫大詞鋪陳被簡化過的理論的父母們,也就搞不懂為什麼我一切照書養,孩子還是那麼熊啊到底為什麼?
樓歪回來,說下我自己對如何提升提高人格能力的體會。
當然是要愛學習,永遠不要做一個懶人。我理解的學習有這樣幾方面的內容:輸入、訓練、輸出。
輸入包括閱讀(別人的經驗)、感受和經歷(自己的經驗)。
輸出包括口頭表達(講述、闡述、討論等)、書寫(敘事、分析、議論、抒發、計劃、策劃等)。
最後說一下訓練。這個是我自己的十分看重的環節,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環節。很多人看上去聰明智慧,執行力卻很差的原因,就是缺乏訓練。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健身。我很強調一定要積累自己的訓練經驗,你參與任何一個運動都可以,親身參與訓練,尤其是系統化的訓練,才能把知識變成體驗,而且能力的提升必須通過訓練,才能實現。
第二個例子是書寫。大家看我現在寫東西很快,讀起來不費勁,節奏語感都不錯,內容也有一點深度,認為是老天爺賞飯吃。當然天分是一方面,我之所以現在可以寫得又快又好,和我多年的自我訓練密不可分。
上學的時候就不用說了,我的導師王一川教授,非常重視學術能力的系統訓練:如何找到有價值的論題,查找資料,分析資料,闡述,論述,得出結論,評估今後該論題的發展等。這是一整套系統訓練,我一個月要寫至少五千字的非常嚴格規範的學術論文。
畢業之後沒有老師監督,我就進行自我訓練,手寫日記、email大長信、博客、微博、朋友圈、訂閱號、雜誌約稿、主題專欄等,既有自由發揮,又有命題寫作。算起來我在書寫上有意識的自我訓練,也有20多年之久了。
這些光憑興趣和愉悅感是做不到的,需要體驗到某種巔峰狀態的快感,以及對自己的人生充滿迷之自信的使命感,就好像堂吉訶德一樣,別人看上去那麼瘋狂,自己清楚這些動力來自何方。
木子美新更的博文有一個詞讓我非常有共鳴:訓練有素。
她說那個男人在床上是訓練有素的樣子。我覺得「訓練有素」這個詞放在這裡格外貼切:嫻熟、從容、自信,外加一點點只有熟練駕馭、深諳才能具備的不經意和漫不經心。多麼動人。
啪啪也需要訓練,真的,任何一件事要做到遊刃有餘,都需要訓練。我們常常會發現生活中那些看上去聰慧靈敏的人,給一分鐘的事情可以完成,給一天的事情可以被督促完成,給一年的事情沒有開始就知難而退,我覺得都是缺乏自我訓練。
有事就做事,沒事就找事做,放棄那些快捷消費,迅速滿足需求的事情,去進行艱苦的自我訓練。鳳凰要涅槃,上神要渡劫,你我都是凡人,更需付出代價,才能得償所願啊。
回到「安全感」的話題,這是現代心理學為我們量身定製的盔甲,它保護了你,同時也限制了你的自由,不妨打破對「安全感」的痴迷,更無畏任性那麼一丟丟吧。
※蘇格蘭高地運動會,除了男女都穿裙子,還有啥好看?|吳琪
※初識墨西哥城,從一場味蕾之旅開始! | 慧婷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