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現實生活 講好百姓故事——從小說《主角》看陳彥的創作特色
文/陳答才
已故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為陳彥的散文集《堅挺的表白》曾寫過8200餘字的長《序》。《序》中寫道:「陳彥的散文作品,都泛溢著真誠和激情,從對諸多秦腔藝術大家人格質地的敬重,可以看出陳彥道德崇尚和情感傾向的另一重要因素。」「這種道德崇尚和情感傾向,是成就劇院未來發展和個人創作前景的又一方堅實基石」。
筆者年長陳彥8歲,但對他極其敬重,不僅是他劇作的忠實觀眾,同時也是他文學作品的忠實讀者。他的現代戲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都榮獲了「國家舞台精品工程」大獎。《遲開的玫瑰》一劇連同劇場觀看和收看電視轉播,我至少看過9次;《大樹西遷》在劇場看過4次;《西京故事》亦在劇場看過4次。每次觀看都有熱淚流淌,每看一次,心靈都有所凈化,至少為作品情節而感染、感動。他的三部長篇小說《西京故事》《裝台》《主角》近200萬字也都一字不落地通讀了,從中再深切不過地體會到了忠實先生對他作品「道德崇尚和情感傾向」的準確評價。其實,不只是散文,他的劇作、小說也是這樣。
我是今年年初從書訊中得知《主角》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當時,書店還買不到。在一次閑聊中,一位好朋友,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當紅大花臉、國家一級演員曹普超得知我對陳彥的敬重和對其作品的厚愛,於是他從網上購得,並請陳彥簽名後於4月7日送到我的手中。當我認真讀完這部近80萬字,分上、下兩冊裝訂的長篇巨著,恰巧5月8日中國作協創研部、作家出版社就在北京聯合舉辦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現實題材作品系列研討之陳彥長篇小說《主角》研討會」。研討會上,眾多文學評論大家均給予《主角》的思想性、藝術性很高評價。7月底,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又出版了《主角》的精裝本,我「近水樓台」,又「先睹為快」,再次重溫該著,作為「圈外人」的「小人物」,不敢重複前述專家權威的高論,只想談點個人的些微感受。
關注普通群眾,為「小人物」立傳
為「小人物」立傳是陳彥一如既往的創作情懷。陳彥是現實題材劇作家、小說家。應該說,關懷底層人群,為「小人物」立傳一直是他創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自然也是他道德崇尚和情感傾向的顯著特點,無論劇作還是小說都是如此。眉戶現代戲《留下真情》讚頌了一位創業有成、愛情不順的女企業主劉姐;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則褒揚一位放棄自己讀大學的機會而侍奉殘父、提攜弟妹成才,最終撐起了一個城市小家庭免遭坍塌,主人公最終又經過自學成才拿到了文憑,還辦起了社區養老院的喬雪梅;秦腔《大樹西遷》主要再現了從西安交大西遷到改革開放後在人才培養、學術積澱上都堪稱「雙一流」的世界名校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奉獻大西北的報國情懷;秦腔《西京故事》塑造了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羅天福退休後到西京城靠打千層餅而供奉一雙兒女完成大學學業的故事。小說《西京故事》是對同名劇作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裝台》的主人公順子更是一名幕後得不能再幕後的裝台工;《主角》卻圍繞著一個名叫憶秦娥的秦腔演員展開,描寫主人公從11歲拜師學藝到51歲功成名就的生命歷程和舞台生涯。《主角》主人公的名稱也經歷了從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憶秦娥的兩次更易。
從陳彥的這些代表作可以清楚地看出,關注小人物一直是他創作的特點和亮點。而《主角》除了對主人公憶秦娥的精雕細刻外,還有對胡三元、胡彩香、米蘭、單團長、楚嘉禾、封瀟瀟等一批中心人物較詳細的描寫,更涉及二三百號之眾的各色人物,既有對「忠孝仁義」四位各有絕活的老藝人的大書特書,也有對大廚二廚的點睛之筆。總之,通過對這些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的精細描寫,再明顯不過地看出作者的情感寄託和傾向所在,即始終關注下層人群。如果說,陳忠實先生在《堅挺的表白》序言中說的他的情感傾向,還指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人物的話,那麼,從他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來說,二者的情感傾向是統一的、一致的。
用小故事演繹社會大變革
同以往的劇作、小說一樣,《主角》雖講述的是憶秦娥40年艱辛而曲折的藝術生涯,但通讀小說,除了該著自身的文化價值、敘事方式、藝術養分等諸多成就外,我覺得該著的另一貢獻就是藝術地演繹、再現了40年來我們的社會變遷和觀念變化。換句話,該著也是我們40年改革開放史的文學映照。該著上部第一章的末尾運用倒敘方式引用小說人物之劇作家秦八娃多年後寫給秦腔名伶憶秦娥的文章中三個小自然段的文字,交代了主人公出場的時間是改革開放的前夜「1976年6月5日的黃昏時分」,那時她是「穿著鄉親們送的一雙白回力鞋上路的……」一雙白回力鞋,這在當時是很奢侈的,時代感之強,是顯而易見的。再後來粉碎「四人幫」,「1978年農曆六月初六」「曬戲箱」,接著排《楊排風》《白蛇傳》,第41章的「朱五條」,以至於後來有些演員下海、盜販音響……等等。總之,從憶秦娥走出大山,到了公社歇息一夜,再到縣城寧州劇團、最後到了省秦腔劇團,無論她所承受的酸甜苦辣還是所享受的大紅大紫,都映襯著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印痕和社會變遷。無論是憶秦娥自己,還是寧州劇團抑或省秦腔劇團,都是隨著社會變遷的節拍而前進、發展的。劇中的諸多人物也按照各自的走向,走到了自己的邏輯歸宿。我想,稍有歷史知識的人,讀完小說《主角》,既能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也能從中汲取歷史的啟迪,尤其是社會變遷史的啟迪。
小說除其藝術性、文學價值外,自有其社會教育功能,而社會教育功能還在它的思想性、時代強音和經典話語上。同樣,每個時代必然有每個時代的時代強音,而這些經典話語總能給人以鼓舞,促人奮進。蘇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段經典名言是:「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這段經典名言曾影響和教育過幾代中國人,許多人把它記入筆記本、掛在床頭、貼在牆上,當作人生的座右銘。在中國社會大變遷、大轉型的今天,有些人一時迷失了方向,而《主角》給人以深刻的警示則在於該著下部的第38章,作者通過秦八娃給憶秦娥的一段忠告:「記住:能享受多大的讚美,就要能經受多大的詆毀。同樣,能經受住多大的詆毀,你也就能享受多大的讚美。你要風裡能來得;雨里能去得;眼裡能揉沙子;心上能插刀子。才能把事干大、干成器了。」我以為,這恐怕是在改革大潮中要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最質樸最辯證的至理名言。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理念和手法
《主角》是以憶秦娥的藝術生涯為主線,以秦腔劇團為場域展開故事敘述的,必然涉及秦腔劇種的劇目、行當、角色和許多專業術語,如「卧魚」「拿大頂」等。因為陳彥本身是劇作家,曾擔任25年專業編劇,他又長期從事劇團的行政管理,有十幾年的團長、院長管理經驗。所以《主角》的故事推進,情節起伏、細節描寫,以及劇情介紹和行當的專業術語之運用,等,做到了信手拈來,遊刃有餘,使得作品的戲劇知識信息量極大,而且在敘事過程中給讀者以行雲流水、暢快淋漓之感。即使不怎麼懂戲曲的讀者,相信讀了《主角》,戲劇知識都會大增。《主角》在人物塑造的細節刻畫和方言俚語的運用上也極其老到,前者如對憶秦娥每每取得驕人成績受到讚揚時,她總是習慣性動作,用右手背捂著嘴巴輕輕一笑,直到主人公由燒火丫頭變成秦腔名伶,這一習慣性動作始終未改。
近年來,陳彥為什麼能連續產出三部小說?《主角》一出版,為什麼能產生如此好的效應?除了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地域風情、行業印痕外,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作者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理解得最透徹,堅持得最好。
關於對文藝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理念和手法,陳彥也是做得很好的。為創作《西京故事》,他不僅深入西安南郊的勞務市場,觀察體驗生活,而且到農民工居住的集中地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由於他的材料佔有得太豐富,舞台上兩個半小時的劇作演出遠遠容納不下,於是就有了隨後50萬字《西京故事》小說的問世。而他的生活環境就在戲劇院團之中,寫《裝台》和《主角》也就輕鬆自然,水到渠成,再次驗證了「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一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之鐵的定律。
我第一遍讀《主角》時,曾拿省、市各院團的當紅旦角演員一個一個對號入座,覺得都像又都不是,就特地給作者打電話,問:「你這個憶秦娥的原型到底是誰?」電話那邊的陳彥哈哈一笑,回答說:「好陳老師呢,這咋敢有原型?如果真有原型,豈不告翻天了!」想想也是。我還在想「都像又都不是」,不正是他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創作原則的生動體現嗎?也正因為如此,我對《主角》這部作者當下的巔峰之作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是充滿更大希望的。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9月9日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