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上世紀最美女人,也是睡過無數男人的奇女子
原標題:她是上世紀最美女人,也是睡過無數男人的奇女子
她是當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的繆斯之一,
上個世紀30年代,她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無數男人拜倒在她身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她是出版巨頭康泰·納什欽點的《Vogue》封面女郎;曼·雷的模特兼情人;
與曼·雷在一起
她是超現實主義的活躍分子,在巴黎與現代主義大師們過著糜爛的日子,畢加索甚至以她為模特兒畫了一幅作品;
她是讓·科克托的影片《詩人之血》中的命運女神和雕塑,香奈兒新裝發布會上的時裝模特;
她創辦攝影工作室,親自掌鏡拍攝時尚名流;
遠嫁埃及鐵路大亨,有過三年奢靡的異域生活;
參加香奈兒的時裝發布會
二戰爆發,她成為唯一衝鋒前線的女攝影記者,居然毫髮無損、全身而退;戰後的歸隱英國田園,自創的「潘若斯」開口三明治甚至還在一個挪威的比賽中獲得頭等獎。在每一個領域,她都當仁不讓,獨領風騷。
她就是伊麗莎白·李·米勒(1907-1977)。
她的一生她經歷過太多的瘋狂和浮華,見證過太多的磨難和死亡。
戰後歸隱英國田園後,她選擇了與過去告別,所有的底片都束之高閣,
對外宣稱一切都在戰爭中遺失了。
直到去世後,兒子安東尼·潘若斯在家中的閣樓里發現6萬餘張塵封的底片,才知道自己眼中不那麼合格的母親曾經是那麼才情橫溢,風華絕代。
她自己曾經評價她一生中的各個階段:
「如同被水浸過的拼圖,濕透了的每一塊拼圖無論是形狀還是圖案都不能相互配接。」
她謎一樣的人生和大膽的性史,成就了一段不可複製的傳奇。
李·米勒與Jeep威利斯
「人們希望她是那樣的:
戴著頭盔,呼嘯著穿越歐洲大陸。」
—李·米勒的兒子安東尼·潘羅斯—
據說,以李·米勒為原型的傳記電影已經開始籌拍,凱特·溫絲萊特將會出演女一號。看照片還是頗有幾分神似。
圖中左為米勒,右為溫絲萊特
童年陰影與父親的攝影啟蒙
1907 年 4 月 23 日,伊麗莎白·李·米勒(Elizabeth Lee Miller)出生在紐約州波基普西。
米勒受洗時名為伊麗莎白,她的父親狄奧多爾是個愛好攝影的德裔工程師,同時是攝影愛好者。常常說服米勒的母親——
一個來自體面家庭的加拿大護士,脫光了給他當模特兒;
他甚至有本事說服米勒的女伴們也都脫光了給他拍裸體群照。
在三個孩子中,他尤其疼愛李·米勒,她是他鏡頭捕捉的對象。在李的青春期,父親拍下了她赤裸的胴體,將她視為美的化身。也教給她攝影的基本技巧。
米勒與父親(上)和母親(下),1931
在米勒八歲生日的兩周前,狄奧多爾給她拍了一張名為「十二月的黎明」的照片,小米勒只穿了一雙拖鞋,裸身站在自家房子前。
值得令人探究的是,就在這張照片被拍的不久之前,還叫著伊麗莎白的米勒被一個至今身份不明、所謂的「家庭朋友」強姦了,更糟糕的是,她因此染上了淋病。
這是一段難以啟齒的痛苦經歷,小米勒由母親陪著,在醫院裡接受消毒沖洗,治療這在當時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家人也求助於心理醫生,告訴小米勒性只是一種機械運動,和愛無關,所以她所受的傷害並不是永久性的。
「十二月的黎明」很可能也是心理治療的一個過程,用來治療小女孩心中所遭受的深深的羞恥感。但不管算不算治療,狄奧多爾對女兒的裸體拍攝一直延續到她二十多歲,而米勒後來的人生故事也暗示我們,美可以是一件「迷彩服」,她可以成功地欺騙旁觀者,而對擁有者無甚保護。
我們似乎可以想像伊麗莎白成長的生活環境,她的哥哥約翰喜歡著女裝,她的母親曾經試圖自殺,她自己幾乎被每一個就讀過的學校開除;但她顯然註定就是個異類,並不費心要成為一個傳統社會觀念中的好孩子。
巴黎求學與紐約名模
18歲那年,她說服父母讓她遠赴巴黎學習舞台設計,實驗戲劇就此走進她的生活,也因此影響了她的命運。回美後她繼續學習舞台美術,並進修舞蹈和表演,很快就在表演藝術方面嶄露頭角。
Lee Miller,1928
然而對她一生最關鍵的際遇是在紐約街頭和出版大亨康泰·納什(Conde Nast)的邂逅,當然這個故事信不信則由你了。據說是納什把正在過馬路險些撞上汽車的米勒一把抓住,米勒也就一把抓住了和Vogue雜誌主編的面試機會。
剪著一頭男孩似的短髮的米勒開始以她的昵稱李出現在Vogue雜誌的封面上,很快成為時尚界的寵兒,成為當時的著名攝影師們的熱門模特。
1928,Photo by George Hoyningen-Huene
Vogue 1928. Photo by Edward Steichen
與曼·雷的師生戀
1929年,她突然告別了燈紅酒綠的社交場,重新跑回巴黎,這次她站到了相機的另一頭。她在巴黎適時地碰到了美國同胞曼·雷,一個在紐約和杜尚共同創立了達達主義運動,又即刻跑到巴黎繼續他的實驗攝影的攝影師。
當時39歲的曼·雷告訴22歲的米勒他不收學生,但第二天早上他們就一同踏上了旅程,也開始了一段愛恨糾錯的師生和情侶關係。
聰明過人的米勒作為曼·雷的徒弟,很快從學生、模特、情人變成攝影家的合作者。
一次暗室的意外開燈,米勒發現了「負感現象」,也就是一種曝光過度的照片效果。
多年後,針對曼·雷的那些著名的負感照片,米勒聲稱自己也有份,但又假裝不在乎究竟誰是始作俑者,因為「我們一起工作時,幾乎就是同一人」,她笑著說,一切只因為暗房中有一隻小老鼠跳過她的肩頭,嚇得她不由自主拉開了燈。
曼雷拍攝的米勒的脖子(左),和以其為靈感創作的畫作(右)
1930,曼雷
曼·雷是個慷慨的導師,同時也是個嫉妒的男人。當米勒開始和其他藝術家合作,並且作為獨立攝影師工作的時候,他怒火中燒,對她的偷師行為異常氣惱。曼·雷寫信給米勒抱怨說,「你是那麼地年輕、漂亮且自由。我恨自己既羨慕你又痛苦不堪。」
與米勒分手後的兩年內,曼雷每天都在反覆畫她的嘴唇
和曼·雷在一起的日子,李·米勒成為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活躍分子,她狡黠幽默的圖像頗得曼·雷真傳。事實上,這一時期的曼·雷攝影作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出自李·米勒之手。
為了讓他專註繪畫,她幫忙完成了大部分的時裝攝影工作。在她的朋友圈裡,有畢加索、米羅、保羅·艾呂雅(Paul Eluard)、讓·科特托(Jean Cocteau)、亨利·摩爾(Henry Moore)等大師。她還在科特托的電影《詩人之血》里出演了一尊復活成人的女神鵰塑。
紐約的時尚攝影師
1932 年,李·米勒與曼·雷分手,回紐約開設肖像和商業攝影工作室,鏡頭前的繆斯蛻變為鏡頭後的藝術家。
經過和曼·瑞在一起三年風雨歲月,米勒又突然回到了紐約,就像她當年突然去巴黎一樣。當她再次出現在紐約客的視線中,已經是個職業攝影師,她利用各方資源,順理成章地開起了工作室,專拍時尚攝影。她的作品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Julien Levy 畫廊等地均有展出。
美國正值大蕭條期間,沒有太多人會關心高級時裝和超現實主義,可米勒居然還有錢雇一個煮飯的女傭,拍拍廣告和名人肖像。
米勒的攝影作品
1934年,就在《名利場》雜誌評她為七位最傑出的活著的攝影師之一時,她又突然關張大吉,跑去減肥了。
很快,減肥的目的就揭曉了,兩個月後她帶著夫婿——一位埃及鐵路巨頭露面了。
埃及奢華的異域生活對米勒來說就像個長假,一開始還興緻盎然,久而久之也就趣味索然了。
1934年,就在《名利場》雜誌評她為七位最傑出的活著的攝影師之一時,她又突然關張大吉,跑去減肥,兩個月後她便同埃及鐵路巨頭結婚了。
僅過了三年,年僅30歲的李·米勒就厭倦了開羅,在巴黎遇上英國超現實主義畫家羅蘭德·潘羅思。潘若斯是個雙性戀,當時正和一個女同性戀詩人結婚,兩人一起和他們崇拜的畢加索,以及其他超現實主義代表藝術家們,包括前情人曼·瑞等,過著日日笙歌的派對生活,他們相互給對方做模特,相互交換性伴侶,相互促發藝術靈感。
但意外的懷孕使得她獲准離婚,重新回到藝術的懷抱。
戰地攝影師
平淡和無聊簡直就是米勒的激情殺手,不知道總在追求刺激的個性是否是促使她跑上二戰戰場的動力之一。1942年,米勒被正式任命為美軍隨軍記者開赴歐洲戰場,輾轉於法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可在此之前,她已經在為英國版Vogue拍攝手袋和漂亮臉蛋的間隙,迫不及待地開始記錄被炸彈摧毀的房屋了。
1944,法國聖馬洛
1945,米勒在希特勒的老巢
她不僅記錄下倫敦大轟炸,還被特許每月前往巴黎一次,拍攝了固化汽油彈圍攻聖馬諾城、巴黎獨立和阿爾薩斯戰役等事件。
她的戰地攝影帶著超現實主義的氣味,按照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的說法,即一種「痙攣之美」——
一個剛剛遭受轟炸的小禮拜堂,牆磚從大門傾倒下來,就像一張恐怖大口吐出舌頭;戰犯的死刑;納粹高級軍官和家人的自殺場面;護城河上漂浮的屍體;面容枯槁、精神渙散的倖存者,以及,集中營內壘成山丘的死屍。
早期時尚攝影的燈光訓練和擺拍,令她駕輕就熟地處理畫面結構,一具河水中浮起的納粹軍官的屍體、自殺身亡的納粹高官女兒,在她的鏡頭下,並不恐怖噁心,反而具有古典油畫肅靜哀傷的情調,挑起人們對戰爭、對罪惡和人性的另一面思考。
超現實主義手法,作為米勒的人生信條,當然更是有意無意地融入在她的記錄攝影中,儘管這並不違反新聞紀錄的職業操守。
Lee Miller, Luxembourg, 1944
歸隱田園
戰爭結束後,李·米勒繼續為時尚圈工作了兩年,拍攝時裝和名流,比如亨利·摩爾、讓·柯克托、好萊塢明星克拉克·蓋博、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等等。由於拍攝對象大多是她的圈中好友,這些圖像顯得輕鬆自在,和嚴謹紀實的新聞圖片截然不同。
但是,畫面中仍然保留著超現實主義的古怪風味。
1948年,她與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羅蘭·潘羅斯(Roland Penrose)結婚。
她經歷過太多的瘋狂和浮華,見證過太多的磨難和死亡,決定放下照相機和畫筆,隱居英國的薩塞克斯郡。李·米勒與家人買下了英國南部的法利農莊(Farley Farm House),將那裡打造成田園牧歌式的居家之所和接待藝術家朋友的好地方。畢加索、米羅、摩爾、馬克思·恩斯特等友人常常造訪此地。
李·米勒與羅蘭·潘羅斯
她迷上了烹飪,再次把超現實主義運用到燒菜之中,做出藍色麵條和粉色花菜這樣的東西,她自創的「潘若斯」開口三明治甚至還在一個挪威的比賽中獲得頭等獎,可見她這個人在任何需要創意的領域中都能拔得頭籌。
1960,李·米勒與羅蘭·潘羅斯
「我和爸爸給她拍攝的照片,記錄了不一樣的她,圍著圍裙在廚房,攪拌著鍋里的食物。」李·米勒的兒子安東尼·潘羅斯(Anthony Penrose)回憶道,「人們希望她是那樣的:戴著頭盔,呼嘯著穿越歐洲大陸。」
歡樂並未持續許多年,由於在戰時見識到的場面太過慘烈,李·米勒患上了嚴重的創傷性壓力綜合征,她開始抑鬱、酗酒、與家人爭吵,攝影也漸漸地無法再續。
儘管從旁人看來,她終於又有了一個穩定的婚姻,甚至還有個孩子,應該可以過上正常的幸福生活了。然而她不再對她的美麗外表過多關心,儘管60歲左右,她居然去做了拉皮手術。但她畢竟是個發了胖的老婦了,不再是那個《Vogue》封面上的妙齡少女了,而且長期酗酒和猛烈抽煙不僅毀了她的美貌,也毀了她的健康,
1977年,她在肺癌的折磨中去世,終年70歲。
她要求將自己的遺體火化,骨灰撒在法利農莊的植物園。
離世前不久,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從未浪費過生命,哪怕一分鐘。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無論思想、身體還是感受。」
模特生涯、巴黎求學、紐約工作室、埃及婚姻生活、戰爭攝影,到戰後的農婦生活,米勒自己曾經評價她一生中的各個階段「如同被水浸過的拼圖,濕透了的每一塊拼圖無論是形狀還是圖案都不能相互配接。」
不知道她是否想說她自己也無法解釋自己的一生,如果是的話,倒算是對難以參透她的旁觀者們一種安慰了。
李·米勒的人生就是一團猛烈燃燒的火焰,炙熱和絢爛。
她把最美的時光給了曼雷,本應完美的一對,卻註定無疾而終。
如果不是偶遇康泰·納什,米勒的人生也許是另外一個模樣,她既是《Vogue》的模特也是為之工作的戰地攝影師,一本傳奇雜誌與一個傳奇女子的結合,是那個時代最完美的安排。追憶她的往事,雖不過是霧裡看花,但她給予我們太多啟迪。
活著,就是要如此徹底,哪怕是飛蛾撲火,也義無反顧。
如果從攝影史中找一位女子相愛,米勒絕對是完美的情人,儘管你解不開她的謎,無法生死相依,但她的餘韻,足以讓你一生留戀。
回頭望去,穿越70年的雲煙,戴著頭盔,呼嘯著穿越歐洲大陸的米勒是多麼英姿颯爽,一個女人活出了一個時代的樣子,她,就是傳奇。
「我從未浪費過生命,哪怕一分鐘。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無論思想、身體還是感受。」
—李·米勒(1907-1977)—
※為啥男人可以公然脫下褲子?巴黎妹紙們覺得這不公平...
※人稱「雪魔」,一幅鉛筆畫雪62年,連普京都被騙了
TAG:映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