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悍將悲歌:亡國後效仿馮雲山,再扯旗造反的輔王楊輔清
楊輔清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一位重要將領,當然也是一個經歷很奇特的人。
他是老廣西,桂平縣人,以前不叫這個名,夥伴們叫他阿七或七麻子,認識楊秀清後,相互認了本家兄弟,楊秀清祖上正是門衰祚薄,叔伯兄弟鮮有,拉七麻子作兄弟能壯大自己在組織里的力量,只是幫七麻子改名時太二了,楊輔清,這名字不是幫倒忙嗎?洪楊拜教起事就是要滅清,你小弟竟然輔清?
楊輔清當然也成了國宗,即皇親國戚,他長得孔武有力,能帶兵打仗。天京事變前,太平天國厲害人物太多,楊輔清表現無奇,1856年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被韋昌輝殺時,楊輔清有幸在外帶兵,不然已成了刀下鬼。但他不敢靠近天京,每天膽戰心驚,直到石達開要殺韋而為東王報仇時才鬆了口氣,立領加入石達開陣營,回天京平定這次內訌。
內訌一開,沒完沒了,最後又在洪秀全與石達開之間繼續上演,楊輔清為報石的恩情跟他一起負氣出走,但走到福建後,覺得石沒希望,加之洪從中離間,極力拉攏他,所以他第一個離開石,重歸洪秀全。
果然,天京事變導致朝中無人,權力需要重新分配,洪秀全把他提拔上去,和陳玉成、李秀成等成為朝中柱石。1859年,韋俊被迫在皖地池州降清,因為楊和韋兩家在天京事變中成了死仇,韋同時受他與陳玉成等人的擠兌,最後相互開打,導致韋俊降清。楊趁機佔領了韋的地盤,立了功,洪秀全加封他為輔王。
此後,楊輔清一直經營安徽,阻止清兵東下皖浙,戰功不小。但沒有幾年,安慶失陷,太平軍節節敗退,天京被圍困時,楊也困守湖州,1864年,天京淪陷,復國無望,楊換回清朝的時髦髮型,開啟逃命模式。先往上海,再搭黑船遠走澳門,躲了幾年。楊心中還是有雄心壯志的,一直圖謀光復太平天國。
幾年的痛定思痛後,他效仿當年馮雲山謀國之路,往落後的貧困山區發展力量。
先回到曾經是太平天國發祥地的廣西桂平,但人心已變,能有反抗精神的人當年都跟著太平軍打出去了,隨著太平天國的覆亡而喪盡了,剩下的是不敢再造反的人和被官匪多年洗劫釀成的千里赤地。他只好又往湖南和貴州,這兩地的起義軍還很活躍,特別是貴州,苗民起義軍名震西南。但是楊一外地人單槍匹馬去發展,又無馮雲山這樣的大才,當然難以成功。不過憑著他身經百戰練就的一身武藝和滿腔豪氣,身邊也凝聚了十幾個好漢,大多是湖南人。
隨後楊一行人又去了安徽,到達後,楊故地重遊,感慨萬千,當年領千軍萬馬馳騁皖境,而今落魄一人。身邊的人勸他說,風雲變幻,大丈夫必有出頭之日。1874年,日本侵犯台灣,清廷在左宗棠等主戰者的懇請下,準備對台灣用兵,於是東南沿海地區又要募兵辦團練,楊輔清大慨,天賜良機也,若入軍中,就可以謀取大事。
於是帶領這十幾個人去福建暫投清軍。但事情沒那麼順利,一個關鍵的人徹底斷送了楊的復國大計。這人是馬融和,曾是太平軍老廣西將領,在天京陷落後,轉往北方和捻軍抗清,但接連敗退讓他喪失鬥志而降了清朝,然後鎮壓義軍。那麼他是怎麼壞了楊的大事的呢?
有人說楊再次來安徽謀事時,被當年的知情人認出,密報恰好在安徽的馬融和,於是被馬跟蹤監視,最後確認了,就抓住楊去邀功。也有人說是楊改名後在福州投入軍中,在軍中廣交將士,行為異常,部下報告給游擊將軍馬融和,馬融和前來察看,一眼認為出了曾經的太平天國輔王楊輔清,因為他倆都是老廣西將領,以前認識。私忖著後一種說法比較可靠,因為1874年,馬融和跟隨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來到福建,楊輔清也不知道曾經的鐵杆同僚會在清軍中,放鬆了戒心。
倒霉的楊輔清就這樣被馬融和獻給了清廷,閩浙總督李鶴年把他凌遲處死在福州。
楊輔清,雖為一介武夫,卻有不墮之雄心韌志,可敬,亦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