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米IPO大躍進:抱小米大腿,挖美的牆角,兩年布40條產品線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寓揚
近期,成立僅4年多的小米生態鏈公司雲米科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募股)上市申請文件,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擬籌集最多1.5億美元,股票代碼為「VIOT」。
繼華米科技之後,雲米科技成了小米生態鏈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公司。但相比華米科技在智能手環領域的「顯赫地位」,雲米科技似乎並不引人注意。
從小米生態鏈頻頻曬出的成績單可以看出,小米的「寵兒」是做智能手環的華米、做移動電源的紫米、做空氣凈化器的智米等擁有爆款銷量的公司,雲米並不在其列。
雲米第一次亮相在公眾視野是在2015年,這一年小米發布小米凈水器,產品就來自雲米。頗為有趣的是,小米也極少去曬小米凈水器方面的銷量數據。
這家蟄伏在小米生態鏈幕後的企業,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究竟在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為何會成為小米生態鏈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公司?
一、扒光表面外衣 雲米是誰?
雲米科技表面看有很強的小米生態鏈屬性,其實其創始人陳小平與多位高管都與美的集團有著莫大的聯繫。
2014年,在美的集團呆了十多年、從基層做到高管的陳小平離開美的,離開前他曾任美的生活電器事業部技術副總兼電飯煲公司總經理。他率領一波舊部在佛山順德成立雲米科技,這也是美的的總部。目前雲米將總部遷至廣州,佛山則成為其製造工廠和辦公空間。
雲米一共獲得2輪融資,天使輪由小米科技在2014年7月投資,A輪由紅杉資本、順為資本、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等在2015年1月投資。此後,雲米便再沒有獲得融資。
最初雲米開發和生產智能凈水系統等小家電產品,2015年7月小米推出的小米凈水器,就來自生態鏈企業雲米。
而從2016年開始,雲米不動聲響的逐步從小家電的研發製造轉向全屋家電以及白電領域。據云米招股書顯示,其在2016年推出了17條產品線,在2017年推出了18條產品線,並將在2018年圍繞全屋家電推出更多新產品。
目前雲米圍繞凈水系統、廚房、客廳/卧室、衛生間等各個場景提供整套智能家電設備,包括互聯網凈水器、互聯網冰箱、掃地機器人、洗衣機、熱水器等等,涉及家電產品不下40款,並且都為雲米自有品牌產品。
一家成立僅四年多的創業公司,一年推出十幾條智能家電產品線,從一家凈水器公司轉身進軍全屋家電。儘管背靠小米,但這家公司不免讓人質疑,它究竟是誰,真的靠譜嗎,還是面向資本市場講述的一個新故事?我們不妨先看下其核心業務以及發展狀況到底如何。
根據云米招股書披露,雲米物聯網產品近兩年半的出貨量呈現快速增長,2016年出貨量約為38.2萬台,2017年為120萬台,2018年上半年為125萬台;家庭用戶數量從2016年3月份的11.3萬增加到2018年6月的120多萬,增幅近10倍。
雲米科技2016~2018年上半年綜合營收報表
雲米在凈收入與凈利潤兩方面均呈現也出成倍的年增幅。2016年雲米凈收入為3.13億元,2017年其凈收入增長179.4%,達到8.73億元;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雲米上半年凈收入為10.402億元(約1.5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4.4%。
在凈利潤方面,2016年雲米凈利潤為1630萬元,而2017年凈利潤為9320萬元,同比增長473.5%;今年上半年雲米凈利潤為7303萬元(約106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1.5%。
雲米科技2016~2018年上半年凈收入來源
通過過去兩年半以來的凈營收與凈利潤來看,雲米保持著高速增長。但通過分析其營收的業務比重來看,真正能夠給雲米貢獻營收的來自智能凈水系統和智能廚房產品這兩塊。
在凈收入中,智能凈水系統仍然是雲米收入的核心,儘管近年來該業務所佔營收比重呈下降趨勢。雲米凈水系統2016年凈收入約為2.50億元,佔總凈收入80.1%;2017年凈收入為5.71億元,佔總凈收入65.4%;今年上半年該業務凈收入4.32億元,佔總凈收入41.6%。
與此同時,雲米智能廚房產品從2017年開始呈現快速發展。該業務2017年凈收入為5066萬元,僅佔總凈收入5.8%;但今年上半年凈收入就達到了2.86億元,佔總凈收入27.4%。
雲米智能廚房產品主要包括互聯網冰箱、烤箱、洗碗機、抽油煙機和燃氣灶等。儘管該業務呈現快速發展,但仍與核心業務凈水器有較大差距。至於其他智能家電產品在營收上的表現尚不明顯,尚屬初期。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與華米科技類似,雲米在營收上依然嚴重依賴小米。根據其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雲米向小米公司出售產品的營收分別為2.998億元、7.395億元和6.515億元,佔總凈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5.9%、84.7%和62.6%。
從凈收入來看,雲米在2016年以及2017年都嚴重依賴小米的支撐。儘管近1~2年來雲米大力加強自身品牌建設以及鋪設自身線上線下渠道,對小米的依賴略有下降,但小米依然掌握著雲米的「生死大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初步判定,當下雲米仍然是一家核心靠凈水器為生的智能家居公司,並且在營收上嚴重依賴小米。
「至於全屋家電以及自有品牌,正是雲米面向資本市場講述的新故事」,正如一位消費電子圈資深人士所言。
二、雲米的新故事「全屋家電」
而雲米想要成為誰,正是圍繞「全屋智能」這個新故事來展開的。
近期,智東西在上海國際智能家居展上發現,家居公司集體大打「全屋智能」牌,紛紛圍繞全屋提供整套產品以及方案。而這些公司集體奔向全屋智能的背後有兩個大的背景,一個是智能家居正處在由單體智能向群體智能的過渡階段,整體解決方案開始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國家去年出台商品房精裝政策,在政策、房地產商等多方面推動下,全屋解決方案廣受追捧。
雲米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打出了「全屋家電」口號。據云米介紹,其家庭用戶數量也從2016年3月的11.3萬增加到2018年6月的120多萬,實現10倍增長。
雲米還在中國國家電市場和中國智能家居市場之間為自己找到一個有利的行業位置,讓資本市場相信它未來的成長潛力。
2013~2022年中國家電零售市場狀況
其引用艾瑞諮詢報告稱,2017年中國家電市場零售額約為8050億元,預計2017年到2022年的複合增長率為7.8%,2022年零售額達到11679億元。特別是雲米所躋身的白電市場,2017年零售額達到4570億美元,預計2017年至2022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1.3%,2022年達到7814億元。
2013~2022年中國智能家居零售市場狀況
另一方面在中國智能家居這個IoT市場中(屬於泛的家電市場),2017年的市場零售額達到3456億元,2013~2017年複合增長率達26.5%,預計這一市場將以20.1%的複合增長率繼續增長,到2022年達到8652億元。而聯網的智能家居設備的市場佔有率也有望從2017年的35.8%增長到2022年的59.0%。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中國智能家居整體向好的背景下,白電市場預計是所有家電品類中增長最快的一塊。而雲米將自身定位在白電和智能家居結合處,正在講述一個全屋家電的故事。
但云米做全屋家電品牌可能首先面臨是來自小米以及小米生態鏈的壓力。小米也於今年7月份推出米家互聯網空調,種種跡象表明,空調或者白電也正在成為小米自主品牌核心硬體品類之列。
「但白電這塊很難,小米都未必能夠殺下,雲米怎麼殺」,一位資深產品負責人質疑道。
能否在全屋家電上有所突圍直接決定了雲米在資本市場的故事能否講得通,這意味著雲米必須在小米品牌之外,構建自有品牌能力。
而上一個想要在小米體系中有所突圍的華米,在打造自身品牌上則並不成功。此時,雲米超60%的凈收入來源仍掌握在小米手中,其能否構建起自身品牌還需打上一個問號。
智東西發現,近2年來,雲米為了打造自有品牌也可謂「大打出手」,圍繞產品線、商業模式、渠道、品牌等加速布局,試圖以此支撐起全屋家電品牌的故事。
三、兩年推出30多條產品線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雲米並未選擇與其他廠商合作打造全屋家電,而是全部產品均為自有品牌,包括小米都尚未殺進去的白電產品。目前在做全屋家電的有海爾、美的等家電行業巨頭。
更令人驚訝的是,雲米招股書中披露,其分別在2016年、2017年推出17條與18條新產品線,雲米還指出會在2018年推出更多新產品。
一年打造18條產品線,並且包括冰箱、洗衣機等門檻較高的白電品類,雲米的全屋產品到底是如何打造的,是否為自研,又投入多少資源去布局呢?
雲米一位內部員工告訴智東西其家電產品均為自研,但拒絕就產品研發提供更多細節信息。
我們不妨從研發人員與研發投入來看雲米實力到底如何。其招股書披露,截止到2018年6月底,雲米擁有228名研發人員,即使將這些人全部投入到2017年的18條產品線中,每條家電產品線平均研發人員不到13人。
從研發投入來看,2016年~2017年雲米分別投入研發費用為2993萬元和6075萬元。如果對應到每一產品線來看,雲米2016年每條產品線平均投入約176萬元,2017年平均投入約為338萬元。
深圳一家智能家居方案商負責人稱,「6000萬研發並不多,那麼多產品,這就是個家電的模具開發費。」
另一位智能家居創企負責人推斷,雲米主要做的可能是控制電路,家電這塊應該是代工廠生產的。比如白電的核心技術門檻還是很高的,都是巨頭壟斷,雲米這塊只能用別家的技術,「應該叫合作研發,貼牌生產」。
「雲米的公司在佛山,這裡是小家電基地,雲米可以利用佛山的優勢發展家電產品」,這也解釋了雲米如何在短時間內擴充大量的家電產品線。
一位資深產品負責人懷疑道,一家公司做所有家電基本不可能,家電的門檻還是存在的,質量這塊也很難保證。
雲米在如此短時間內推出了圍繞廚房、卧室、客廳、衛生間等全場景超30款家電產品,甚至連小米都沒有殺進去的白電產品也在其中。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如此大舉布局,雲米如何保證品控,如何保證產品的質量?
網友對雲米洗衣機的評論
我們通過電商平台京東的用戶評論來看,雲米的家電產品好評度大多都在98%以上。但我們也看到一些消費者的吐槽,比如吐槽雲米的洗衣機語音識別較差、產品質量不足以及售後服務等。
不過,上文那位智能家居創企也稱,雲米的模式對智能家居的普及還是很有利的,傳統家電廠商受限於自身產品,全屋這塊難有動作,雲米作為後來者有一定的優勢。
四、商業模式能否從小米體系突圍?
為了打造自有品牌,雲米近兩年在渠道與營銷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在商業模式上,雲米講述了一個F2C(Factory to customer,工廠到消費者)的故事。所謂F2C,就是消費者可以在線上或線下體驗店下單購買產品,訂單在工廠生產後直接通過物流體系送達終端消費者。
F2C是雲米講述全屋家電故事的關鍵一步,而支撐這一模式的玩法被雲米稱之為「雲分銷」。所謂雲分銷本質上還是一種線下招商,不過加上了新零售的玩法。
雲米商業模式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雲米不可能向小米一樣建立自有體驗店,它選擇了招商的形式,與線下渠道商合作來打開銷售市場。具體而言,線下地方商家可以加盟雲米,開設智能家居體驗館,用戶現場體驗智能家居產品後,即可通過掃描二維碼下單,由廠家發貨,渠道商憑藉下單行為獲得銷售分成。
雲米網路論壇中的招商廣告
近兩年,雲米在機場雜誌、網路等渠道大打招商牌。上圖為智東西在一網路論壇發現的雲米招商宣傳,其赫然打出小米生態鏈、資本方作為賣點,售後、物流等環節也都有雲米負責,並凸顯F2C商業模式的優點以及輕資產的運作邏輯。
數據來自加盟費查詢網
智東西通過加盟費查詢網了解道,雲米加盟費在縣級城市預估僅需要約21萬元,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只需42萬元左右。正是得益於這種分銷模式,用戶只需購進首批產品,在輕資產下即可成為加盟商。目前,雲米稱已在全國建立約700家下線體驗店,其中大部分為獨立商店。
一位消費電子圈人士談到,當下數碼3C產品銷量的不景氣,許多線下渠道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這也給了雲米快速拓展加盟商提供了機會。
這種銷售模式看似十分有利於經銷商,但如此一來,渠道商就變成了單純的雲米銷售團隊,本身不掌握產品以及定價權利,在銷售種處於被動地位。此外,智東西也在網路上了解到,雲米經銷商體系也存在管理混亂的質疑。
為了大力推進品牌,雲米還在傳播上大打出手。2017年3月雲米請來一線明星楊冪為凈水器產品代言,還在2017年底買下央視多個頻道的廣告位,力圖樹立品牌形象。
根據云米招股書披露,雲米僅在2018年Q2季度就砸下1.07億元用於銷售費用,其熱切打造自有品牌之心可見一斑。
但云米能否實現從小米體系中突圍,關鍵要看自有品牌以及F2C的商業模式到底能夠為雲米貢獻多少營收。畢竟2016年以及2017年從小米獲得的凈收入占雲米總收入的95.9%、84.7%,儘管2018年上半年這一佔比降到62.6%,但云米能否從小米生態中突圍仍需進一步觀望。
五、為何第二家赴美IPO是它?
為何小米生態鏈第二家赴美IPO的是它?我們從華米科技上市的歷程中可以看到一些身影。作為小米生態鏈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企業,華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小米生態鏈企業共同的心聲,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生態鏈企業想要謀求更多發展,紛紛構建起了自有品牌,開始了「去小米化」的艱辛歷程。
當初華米選擇赴美上市時,就有業內人士解讀道,一個原因是SEC對關聯交易沒有規定,華米等企業可以一邊通過小米獲取相對穩定的營收,另一面逐步打造自有品牌,逐步減輕對小米品牌的依賴。
而如果想在香港IPO,按規定,上市公司不能有占營收超4成的單一客戶源,否則就構成了關聯交易。可見雲米選擇納斯達克上市也受此原因影響。
一位投資人告訴智東西,「這是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必經之路,如果企業不願意淪為小米的ODM廠商,肯定希望自身能夠突破小米的瓶頸,走向更大的市場。」
而自有品牌的打造,自有營銷與銷售渠道的鋪設等等,都意味著小米生態鏈企業需要更多的資源,而上市正是其中一種選擇。一位智能家居公司負責人稱,國內全屋智能才剛起步,加上小米生態鏈的背書,資本市場也比較願意追捧此類公司。
當下智能家居行業確實處在由單品智能到群體智能、後裝到前裝過渡的一個階段,雲米全屋家電的故事也剛好契合當下智能家居的發展走勢。
但該負責人也談到,要是比拼實力,雲米比海爾、美的等大廠的全屋智能還是有差距的。
結語:小米生態鏈企業獲將迎來上市潮
正如華米科技一樣,此次雲米科技赴美上市,也是藉助資本市場,進一步實現自身突圍,嘗試構建自身品牌,擺脫對小米的依賴。
這也代表了小米生態鏈企業尤其是早期企業的心聲,隨著近年的發展壯大,都想要突破小米生態的瓶頸,建立自有品牌,謀求更大的市場。
由此看來,接下來小米生態鏈企業會陸續在各大交易所上市,迎來一波上市潮。
註:文中圖片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雲米招股書以及官網
※曠視推手機3D視覺解決方案 安卓一秒變蘋果
※PPT下載後摩爾時代,半導體的新戰場與新機會
TAG:智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