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禍與災疫橫行,太平天國運動給千年古城南京到底帶去了什麼?

戰禍與災疫橫行,太平天國運動給千年古城南京到底帶去了什麼?

原標題:戰禍與災疫橫行,太平天國運動給千年古城南京到底帶去了什麼?



經盛鴻教授

經盛鴻,江蘇鹽城人。現為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其教學、科研的主攻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兼任江蘇省孫中山研究會常務理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研究會副會長等。從1997年至今先後出版專著有《西北王胡宗南》、《民國暗殺要案》、《辛亥往事》等代表性論文有《劉師培三次思想巨變述論》、《南京的慰安所與慰安婦》等。並擔任季我努學社顧問。


南京由於它重要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價值,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853年初,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沿長江而下,經過戰鬥攻入了南京,從此以此為首都,建立政權,向全國進軍。清王朝在十多年時間中,先後調來幾百萬軍隊圍攻南京。南京地區成為清軍與太平軍激烈戰爭的最重要戰場。長期的戰爭首先給南京人民帶來了多次可怕的疫災,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先是在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入南京。接著,清軍在浦口建江北大營,在孝陵衛建江南大營,包圍南京,與太平軍多次作戰。南京城四周山野間到處裸露著大量的雙方陣亡官兵與牲畜的屍體,不及掩埋,恰又遇上這一年「天大旱,赤地千里」,很快造成「疫氣流行」,


各種傳染病在南京城內外迅速傳播,使得太平軍與清軍官兵以及南京當地百姓大量感染死亡,「均多死者」。曾國藩後來描述湘軍遭受疫災情形說:「我軍薄雨花台,未幾疾疫大行,兄病而弟染,朝笑而夕僵。」常常是一人死,幾個人去送葬,結果送葬隊伍中又有一半人在途中疫發而段。


湘軍進軍南京城


比疫災更可怕的,是清政府官兵對太平天國起義軍與廣大南京人民殘酷的屠殺與劫掠焚燒所造成的所謂「兵災」。


據史料記載,太平天國初入南京時,軍紀嚴明,「並未焚殺,百姓安堵如故」。但趕來圍剿太平軍、包圍南京的清政府軍隊,抱著對起義軍民的強烈仇恨,在曾國藩發出的「雖使周孔生今,斷無不力謀誅滅之理。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的號召下,對南京太平軍與普通百姓進行了長期的殘酷野蠻的燒殺搶掠,他們打勝仗時這樣,打敗仗時也是這樣。壯麗的古城南京經此場毀滅性的浩劫後,變成了一片瓦礫,一座蕩然無存的空城。


曾國藩

經此浩劫,南京城居民銳減。戰前,在1853年,南京有人口約九十七萬;到1867年南京「居民才八、九千」,「鵲面菜色相與行乞於道」,特別是在朝天宮以北的南京城廣大地區,「極目百里,不復見一民一物,惟瓦礫滿前,荊棒塞道,天陰鬼哭,正不待夕陽時也。」二十年後,南京所轄各郊縣,耕地仍有一半以上荒蕪,無人耕種。左宗棠1882年就任兩江總督,他描繪當時的南京是:「江南克服廿年,而城邑蕭條,四野不聞,劫竊之案頻聞。金陵向非貿易埠頭,人煙寥落,近則破瓦頹垣,篙萊滿目,雖非荒歉之年,而待者恆至二萬數千之多,較之四十年前光景,判若霄壤。」困直到1897年距湘軍屠城已三十多年,譚嗣同來到南京,見到的仍是一片破敗凄滲景象。他氣憤地寫道:「頃來南京,見滿地荒寒氣象。本地人言,……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限。」湘軍洗劫南京,給南京留下巨大創傷,歷經數十年未能恢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璽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黃埔軍校如何教導朝鮮「義烈團」?
回憶錄究竟算不算歷史學?

TAG:璽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