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火星旅行能不能成,就看小鼠糞便給不給力了

火星旅行能不能成,就看小鼠糞便給不給力了

原標題:火星旅行能不能成,就看小鼠糞便給不給力了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活會如何影響腸道菌群?研究人員正在展開實驗。


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宇航員的糞便先是經由小孔,進入一個密封的馬桶,然後被噴射入地球大氣層,化成一團火焰。

對於今年登陸空間站的20隻小鼠而言,它們的糞便雖不會如此「絢爛」,但終究不乏戲劇性。它們於6月29日發射升空,前往空間站,將圍繞微重力對機體和內部節律的影響,為科學家提供數據,而其中一部分數據,就將從它們的糞便中截取。



聽著耳熟?沒錯。2015年,美國宇航局(NASA)就做過同樣的試驗,只不過對象是人,名為「雙胞胎研究」:宇航員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在空間站上生活了一年,而他的哥哥馬克·凱利(Mark Kelly)在地球上充當控制組。科學家耗時數年,鑽研該實驗生成的數據。此次的「嚙齒類研究7號」(Rodent Research-7)任務,就由其中部分研究人員所設計。


這場小鼠任務有一長串的問題要解答。該課題由西北大學的弗雷德·塔瑞克(Fred Turek)和瑪莎·維塔特納(Martha Vitaterna)負責,多家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參與,旨在研究微重力條件對動物腸道菌群、胃腸功能、免疫功能、新陳代謝、睡眠以及晝夜節律的影響(或言干擾)。

「我們正在把生物學引入太空項目。」塔瑞克說。他跟NASA合作多年,幫助應對太空飛行對人體的挑戰。不論坐在雜亂的辦公桌前,還是漫步於實驗室大廳內,塔瑞克只要一提起外太空,就會神采奕奕。他身穿印有NASA標識的牛仔外套,詩意盎然地談論著過往,比如曾讓倉鼠搭乘「嘔吐彗星」——指NASA採用的一種削減引力的飛行器,可以不離開地球大氣層,展開微重力條件測試;又比如,在NASA送77歲的約翰·格倫(John Glenn)重返太空的決定中,他曾提供了何種建議。


但塔瑞克的日常還是挺接地氣的:他研究的是睡眠。我們對生物節律的了解,很大一部分都是拜他所賜,包括他曾經發現了一種基因,它似乎掌管著哺乳動物的24小時生物鐘。這個生物鐘使哺乳動物隨著太陽的起落同步作息,還運行著睡眠、體溫等系統,並影響著諸如體重、患病傾向等方方面面。


就這樣,塔瑞克意外走上了糞便研究之路。原來,一個人慣常的睡眠-覺醒周期被打破後,其腸道菌群也會發生改變。隨著認識的深入,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日益顯現。如今,很大一部分時間裡,塔瑞克和維塔特納都在探究腸道菌群對晝夜節律的影響。


「小鼠並不是毛茸茸的微縮版人類。」維塔特納一邊說,一邊用手揮趕著附近實驗室逃出來的一隻果蠅。但從遺傳和行為角度來看,嚙齒類動物與人類有很多共同特徵。作為能跟人類類比的實驗動物,這已經算是很接近了,她說。


小鼠實驗也不能等同於「雙胞胎研究」,說「兄弟實驗」倒是可以。


一個實驗對象竟然想逃走。


雖是雙胞胎,但凱利兄弟在地球和太空中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相比之下,在「嚙齒類研究7號」任務中,小鼠們的生活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而且可預測性更強)。它們棲居於同樣的籠子,進食同樣美味的鼠糧,一切都在同步環境條件下進行。太空小鼠生活在封閉的籠子內,籠子裝有金屬網格,可供漂浮的小鼠抓握,還有一些設計,旨在將小鼠與其排泄物隔離,並避免糞便進入空間站其他區域。在地球上,控制組的小鼠們也有完全相同的籠子和居住條件(唯一不同的就是重力了。)


空間站的數據被發送到阿拉巴馬州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接受存儲與歸檔。相關數據還會被發送至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在那裡,技術人員將小鼠生存環境程序化,以匹配國際空間站的環境條件。相對於太空小鼠,地球小鼠存在三天的同步延遲,以便團隊基於空間站的準確測量數據,對環境進行複製。從溫度、濕度到二氧化碳含量,一切條件都嚴格匹配國際空間站;從動物處置、餵食到換籠,一切程序也都保持一致。


儘管所有小鼠都將接受一連串的試驗,但相對於地球,太空版的試驗更需要一雙巧手。在地球上,要收集小鼠糞便,或做一個小實驗,這些都輕而易舉;但沒有了重力的協助,要操作一隻扭來扭曲的小鼠,恐怕就沒那麼簡單了。在這種棘手的條件下,每兩周時間,宇航員都要從每隻小鼠那兒,收集一顆珍貴的糞便。他們要測量每隻小鼠的體重和骨密度,整個實驗期間至少兩次;還要給小鼠抽血,並用攝像機拍攝小鼠的棲息空間,共計三次,每次48小時。30天後,他們將對其中10隻進行「處理」(安樂死並解剖的委婉說法)。倖存的10隻可以再活兩個月,但等待它們的將是同樣的命運。

在小鼠生命周期內,三個月並不算短,但對美國西北大學的團隊而言,這是一場漫長的等待。等這些小鼠回到地球,他們的工作才算真正開始。技術人員將評估死鼠的蛋白質水平和激素狀況,並分析視頻記錄下來的小鼠行為。技術人員還將用鹽水溶解小鼠糞便,提取其中的DNA,並加以測序。


「這些樣本十分寶貴。」克里斯·奧爾克(Chris Olker)這樣描述小鼠糞便。他是一名研究員,負責其中一些檢驗。一提起他繁育、解剖和研究的小鼠,奧爾克就充滿了熱情。


據研究團隊說,把事情搞砸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一個打翻的樣品瓶,一種測量有誤的化學物質,都可能毀掉多年的籌備,使這會兒我們頭頂上的太空舞蹈變成徒勞。


之前,這場精心規劃的任務就遇到過麻煩。升空前,因為一隻桀驁不馴的小鼠,團隊亂成了一團。「對於該送哪一批老鼠上天,我們是改變過主意的。」維塔特納說。從小鼠的體重到外形,她「近乎痴迷」地觀察著它們的方方面面;所以,當看到其中一隻跳出籠子時,她開始擔心:它會不會在太空製造麻煩?於是,團隊啟動了應急計劃——無數應急預案中的一個——決定把去太空和留在地面的小鼠整批對調,而此時,距離最終發射只剩一周左右的時間。如今,差點沒去成太空的小鼠們正在無重力環境下睡眠、排便,而那些過度活躍的小鼠則留在了地球上,充當控制組。

小鼠糞便中隱藏的數據將告訴我們,重力的缺失會不會影響腸道菌群,如果會,它們又是如何影響的。腸道菌群是一個有著微妙平衡關係的微生物群體,影響著免疫力、體重、癌症風險、心理健康、糖尿病等身體的各個方面。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一信息,探索晝夜節律擾亂與小鼠——以及人類——其他系統之間的聯繫。NASA打算將這些經驗納入火星登陸計劃。從地球到火星,宇航員要經歷九個月的航行,而且他們在火星上的駐留時間未定。(火星重力不到地球的一半。)


對斯科特·凱利這樣的宇航員來說,太空經歷對他們身體的影響,可能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會顯現,因此,NASA對加速版的嚙齒類動物試驗寄予了厚望。對於在太空長時間生活的宇航員,微重力會產生何種影響?這是一個龐大的研究課題,嚙齒類研究7號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該項目於2014年啟動處女航,在探知太空飛行風險的過程中,相對而言算是一種更快捷、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圍繞太空中肌肉組織的損失、神經系統的改變、骨骼的生長與癒合,以及腦部和眼部血管,從小鼠身上獲得了數據。


越早知道長期太空飛行的潛在危險,NASA就能越早研發出應對措施,避免宇航員從火星——或其他遙遠的地方——重返地球時,出現致命的意外。


「雙胞胎任務」的意義也正是在此。今年晚些時候,實驗的詳細情況才會公布。談及這些實驗,維塔特納有些遮遮掩掩。但聊到小鼠糞便有朝一日也許能幫助人類登上火星,她立刻卸下了防備。「可以從廢物中收穫那麼多,感覺棒極了。」她笑著說,「就好像變廢為寶一樣。」


翻譯:雁行


來源:popsci.com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人類為何如此鍾愛太空恐龍,還為此編寫了一部宇宙侏羅紀簡史?
減肥總是失敗,不是你不努力,可能是你的腸道細菌有問題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