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遷都洛陽修建大運河,隋煬帝英明還是昏庸?

遷都洛陽修建大運河,隋煬帝英明還是昏庸?

原標題:遷都洛陽修建大運河,隋煬帝英明還是昏庸?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史稱隋文帝,他卻無法忍受破落的漢長安城。


首先,漢長安城建造時採用深井排污水,結果幾百年後排水不暢,污水逐漸滲透到土中,導致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鹹鹵,難以飲用,城裡還經常散發著臭味。


其次,漢長安城北臨渭水,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險。


據《隋唐嘉話》記載:「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大興。」


大興城的規劃仿照漢魏洛陽城,故其規模尺度、城市輪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漢魏洛陽城很相似。大興城後來經過擴建,成為唐朝的長安城。


隋朝統一天下,伴隨「開皇之治」國家富足了,人口增加,但是關中的供養能力卻有限。


當時的都城近百萬人丁,糧食不能完全由八百里秦川供應。


受地理環境制約,全國的物資沿黃河到了洛陽附近,再往上游就很難漕運。


開皇四年和十四年關中荒欠,隋文帝兩次帶領官民逃荒到東都洛陽解決吃飯問題。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


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唐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


楊廣即位當年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


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園。


隋煬帝遷都洛陽主要有以下原因:


1、加強帝國南北聯繫,增進帝國對於南北的控制


而京師長安則地處帝國的西北一隅,「關河懸遠,兵不赴急」。一旦遷都洛陽,則「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不但在政治上意義重大,而且對促進南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融也有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2、削弱北方世家的影響,制約世家的發展及影響。


3、南糧北運,不再像隋文帝時期那樣出現糧荒。


遷都同時,隋煬帝修建了大運河。通過大運河,北邊涿郡(北京),南邊杭州的物資都可以運到洛陽。洛陽附近一口氣修建了很多大糧倉,再也不擔心吃飯問題了。



隋煬帝給洛陽帶來了兩樣東西:


第一是牡丹,據王應麟《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進二十箱牡丹,有赤頁紅、革呈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鳳矯等名貴品種。」這是說隋煬帝為洛陽引進多個品種的牡丹,全部進入西苑。



第二是給伊闕起了個氣派的名字——龍門。伊河衝出伊川後,兩岸遠望如門闕,故稱「伊闕」。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欲遷都洛陽以控東方,他從長安來洛陽考察地形,登邙山南望伊闕,喜曰:「此非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於此?隋煬帝金口一開,「伊闕」從此更名為「龍門」。



隋煬帝營建東都,次年正式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是中國古代延用時間最長的都城城門。



隋煬帝的功勞在歷史上是可見的,他功績顯赫卻飽受爭議,世人都稱他是暴君,這是為什麼呢?楊廣修建洛陽,開鑿運河徵用了大批勞動力。東都洛陽只一年就修好,必是徵用大批勞動力,日夜趕工。開鑿南北運河更是死傷無數,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再加上楊廣暴戾,動輒殺掠,後期導致民怨四起,也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但是隋朝興建的這些工程和制度,後來卻是唐朝受益。


隋洛陽城經唐朝擴建,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


大運河帶來了全國的物資。


科舉制度後來經唐朝推廣,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隋煬帝的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歷史上經常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