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T台的恐慌?王菊走秀預示模特走向多元化

T台的恐慌?王菊走秀預示模特走向多元化

對於傳統T台而言,王菊的到來預示模特由標準化走向多樣化、平凡化,還是一場T台流量輸於專業的過度消費?

作者/道爺

近日,王菊登上了紐約時裝周。與藝人看秀身份不同的是,王菊此次現身作為Particle Fever開場模特。王菊共演繹了兩套運動套裝,一套純白bra搭配同色leggings,一套波點印花紅藍配色套裝。因其在體型、線條上和同場其他職業模特「瘦高」標準的巨大反差,迅速引發熱議,甚至登上了熱搜。

傳統印象中的時裝周T台模特,無一不體現品牌的終極表達。在經過漫長的面試、試衣之後,模特們以完美衣架身材、與品牌契合的氣質最終出現在T台之上。

High Fashion之路的模特,他們在T台上展現的專業度,無不體現時裝的功能與設計的美感。傳統T台模特是神秘的,時尚行業之外的年輕用戶,注意力幾乎很難放在一個陌生的走秀模特身上。確切的說,模特一直是「被客戶挑選」的行業。

在一位從事模特經紀行業十年的資深人士看來,以前屬於劉雯秀霸的時代一去不去返,現在的模特就算走400場,除了時尚行業之外的普通人也不知曉,模特有專業認可的知名度不如一個網紅。

憑藉《創造101》出道,王菊從參加比賽開始便成為流量級選手。略顯粗壯的體型、黝黑的膚色、歐美化的風格都與傳統女團審美大相徑庭,而憑藉著路線鮮明和個性態度,最終收穫大批年輕擁躉。

101決賽結束之際,國際知名的模特經紀公司英模宣布正式簽約王菊,並有消息稱為她準備了單人出道發布會和登場參加巴黎時裝走秀的機會。

此次Particle Fever選用王菊作為開場模特,目的性顯而易見,即使她在外形、氣質、身材上,並不符合T台模特的標準。如果有走秀面試,她甚至毫無拿到面試機會的可能。而無論如何,王菊的走秀為品牌Particle Fever帶來話題度,王菊不按常理出牌的個性有爭議有支持,不變的是營銷認可度。

那麼,流量時代之下,從前在T台上佔主導地位的模特該如何應對?

不僅是時裝展示

T台更需要製造話題

奢侈品牌品牌借用意見領袖們的號召力,邀請非模特出身的明星、網紅博主們走秀,以此帶動銷量。

曾經,奢侈品牌走秀會令一個職業模特「一戰成名」,曾經業內最津津樂道的「Prada女孩」、「Calvin Klein女孩」等等,T台成名接踵而至的還有品牌廣告拍攝、雜誌封面或內頁,其他商業合作等。

而現在,社交媒體和年輕一代的注意力正在刷新行業遊戲規則。社交媒體平台的增多和廣泛應用,年輕人善於將自己的生活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他們分享自己的衣食住行,將生活細節和個性一面展現給粉絲與媒體,當然有時也是刻意為之。

在以新生代模特薛冬琪為代表的職業模特看來,時尚行業越來越多元化。T台開放給更多非模特身份的人,以做話題傳播。「我並不會覺得這對模特職業身份帶來焦慮和擔心,品牌辦秀更多的應該關注的應該是產品設計,是服裝,是品牌文化等等。利用藝人的流量去博眼球,我也覺得很正常。」

社交媒體中「流量級」的意見領袖們,越來越引領著年輕一代的選擇,他們在搶佔了秀場頭排和廣告大片後,又成為了秀場的主角。

2017年1月,Dolce&Gabbana 在米蘭男裝周發布了2017 年秋冬系列。和以往不同的,它找來49 位在全球社交媒體上擁有百萬、千萬級粉絲的「意見領袖」來展示服裝——這佔到了走秀人數的43%。包括在Youtube 有259 萬訂閱量的英國年輕博主Jim Chapman,今年20 歲、有670 萬粉絲的墨西哥網紅Juan Pablo Zurita,以及擁有270 萬粉絲的模特Lucky Blue Smith。當然,這樣的場合也不會少了星二代,包括美國超模Cindy Crawford 的兒子Presley Gerber 和英國演員Jude Law 的兒子Rafferty Law。

中國也有3 名明星博主客串T台模特,微博粉絲達2464 萬的陳學冬,因網劇《太子妃升職記》走紅、有468 萬粉絲的演員盛一倫,以及粉絲數達702 萬人的時尚博主gogoboi。

「他們都屬於新一代。讓因網路而成名的普通人登上秀場,我們覺得是個挺不錯的主意。」 身為品牌創意總監之一的Stefano Gabbana 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說。

據義大利媒體PambiancoNews報道,Dolce & Gabbana集團在走秀之後的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其凈利潤暴漲346%至8000萬歐元,較同期翻了近四倍。

社交媒體的興起也讓Gigi Hadid,Kendall Jenner等非專業出身的模特得以迅速成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紐約時裝周,Gigi Hadid參加Ralph Lauren50周年大秀

Kendall Jenner則作為long champ的新晉全球代言人,出席品牌為慶祝70周年首次在紐約舉辦的時裝秀。

從30 年代歐洲時裝屋們開始大公司化之後,盈利壓力迫使它們轉變,原來只在私人沙龍里向VIP 展示最新系列,開始和電影明星、社交名流以不同形式合作。這些代言人極具傳播性,又代表著品牌的調性、品位、風格;給消費不起奢侈品的普通人製造嚮往,同時也為希望表現自身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新老貴族們填補慾望。

只不過大眾傳播的渠道從電視、電影院變成了網路,而引領流行文化的新貴,除電影電視明星外又加入了網紅而已。

國內時裝評論人唐霜認為,「這裡慶祝的不是青春,而是特權、財富和階層。」她同時認為,品牌挑選的明星模特不能代表千禧一代,每個年代都有各個層面的偶像。

T台走向多元化審美

從移動衣架到『non-models』

審美的多元化,讓T台模特不再局限於年輕靚麗的理想肉體,新時代的新面孔,如今各種種族,年齡,體型,膚色,以及性別流動的模特都獲得了設計師的賞識,尤其受年輕一代歡迎,包括Hood By Air與Eckhaus Latta都推崇「non-models(非模特)」,Gucci也曾請來藝術家Petra Collins為品牌走秀。

在模特多樣化的大環境下,Lumpen公司的崛起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創始人Avdotja Alexandrova一直迷戀於特別的面孔。

提到模特的既定印象,模特們似乎必須擁有端正的五官與九頭身的高挑身材,才符合時尚圈的審美。而有莫斯科姑娘Avdotja Alexandrova的認為,為什麼模特們只能是這樣的類型?於是她成立了一個叫「Lumpen(失業者)」的模特經紀公司,充滿反叛意味的名字,主打邊緣化的人群。

Alexandrova選擇的面孔,不僅顏值平平,甚至還帶有顯著缺陷,比如臉上的疤痕、不對稱的臉型、眼睛充血與過大的頭部、甚至異色雙瞳。她解釋說:「人們早已經厭倦了所謂的『理想類型』模特,人們想看到的是多樣化的模特。」想成為Lumpen的模特,也不是簡單的事,人外表與性格都要足夠個性,缺一不可。Lumpen的模特擺脫了「衣架子」的定義,強調個體化的意義。

也許常人會覺得Lumpen的模特太另類,但如今已經有不少設計師向Alexandrova拋來橄欖枝,其中不乏一些大品牌,如Balenciaga、Vetements、Comme des Gar?ons Shirt、Gosha Rubchinskiy、Kenzo等等,這樣的好運也要歸功於如今模特行業的大環境,多樣化模特成為如今行業內一個大趨勢。

The Fashion Spot主編Jennifer Davidson在接受《紐約時報》時表示:「開始呼籲更多種族多樣性的同時,對多樣體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高齡與跨性別模特的認同並非具有太高可視度,但是我們認為對這些類型的模特選角的強調很重要,這樣可確保發布會上模特能代表購買時裝人群的多樣性。」

美國知名模特選角總監James Sculley則把T台多樣化的核心定義為正確平衡,「有時多樣性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涵蓋一切的辭彙,就像你必須處理髮生在時尚界那些不可接受的事情,從來沒有不能服從的趨勢」

流量or專業?到底要哪一個

模特行業近年來激烈競爭的現狀,上升的道路似乎越來越窄。

對於所有的模特經紀公司來說,面對國內市場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娛樂圈明星和網紅的衝擊。和偏好模特代言的西方不同,中國的品牌代言市場更喜歡任用明星。同時,近兩年活躍的各類網紅、KOL開始搶奪模特市場,原本愈來愈多數量的模特商業生態環境開始進一步收緊。

「模特的價格差不多15年沒有變化,應該還有些下滑,現在雖然活動機會多,但是人多啊,幾百塊的活多的人強,模特辛辛苦苦走完了四大回來,發現自己的報價還不如個淘寶網紅」。目前從事模特培訓行業王暉越此前接受《門道》採訪表示。

在秀場上「一戰成名」的模特越來越少。

即便是在1990s的超模年代,模特不過是時裝行業里的移動衣架,任憑市場挑選。雖然這個事實直到今天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已經有模特開始懂得拒絕,並開始掌握部分主動權。新晉Z世代的超模們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身的商品特性。這其中利用社交媒體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它們讓模特可以儘可能地呈現更多個性面,和當下社會、人群喜好發生互動。

Gigi使用拳擊技術對抗騷擾者的事件就為其贏得了更多的正面形象,她自己也號召姑娘們要懂得保護自己。加上她本身就是拳擊運動愛好者,Reebok也在最近推出了由Gigi出演的以拳擊手為形象的全新廣告片。

T台模特逐漸掌控主導權,讓自己成為品牌產品的有效推廣者。過去,人們很難因為一件衣服被某個模特穿過而爭相搶購。如今,網紅超模們使用過的任何一間產品都有可能成為爆款,從而為品牌促成實際的購買。比起宣傳和口碑,品牌最在乎的還是零售額。所以這些姑娘們也開始有意識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品牌,將人氣轉化成真金白銀,如今Gigi和Kendall都推出了自己的時裝產品。

13歲出現在卡戴珊家族真人秀節目中的Kendall也是在聚光燈下長大,其母親Kris Jenner本身就是一位話題人物。作為美國最知名的家族之一,卡戴珊家族的人對於如何出名都有一套自己的套路。所以說這些網紅姑娘在互聯網時代成為超模也是一種必然。

模特多樣化、流量傾斜的大環境,並非意味時尚界「平等」的來臨。

一直以來,時裝產業飽受欺凌、殘酷對待、歧視模特等等負面新聞。2018年8月,美國模特、卡戴珊家族成員Kendall Jenner在採訪中稱,「從一開始入行我就對我選擇的工作十分挑剔,我從來都不是那些一季走30場秀或怎樣的女孩,她們有很多權力,但是在模特事業外我還有其他無數工作」。

Kendall的發言顯然觸怒了她口中的「那些女孩」,即那些一季走幾十場秀的模特。俄羅斯模特Daria Strokous立即在Instagram發文稱,「不管那些女孩做什麼,她們都是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順便一提,是70場一季(不是30場),而我們對『那些女孩們』非常驕傲。」

此前,美國知名模特選角總監James Scully通過個人Instagram 賬號爆料:「今天早上很多女孩告訴我,昨天的 Balenciaga選角面試中,選角導演Maida Gregori Boina 和Rami Fernandes 讓150多位女孩待在樓梯間,表示要麼等三個小時後接受面試,要麼走人。

曾參加Chanel走秀的17歲模特 Elizabeth透露:「模特經常一天里要趕13場品牌選角活動,正常情況下,在後台等待的時間大約為半小時。」

內幕人士稱,時尚圈一向「沉默是金」。對於苦苦修鍊T台專業內功的模特而言,流量取勝的今天,一個並不專業的「模特」是否對其公平?

END -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時尚旗下時尚商業評論《門道Fashion》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門道Fashion 的精彩文章:

包包雖然好賣,但是沒有成衣線就不算混得時尚圈?
Maison Margiela:一場 John Galliano 對數字時代的巨大反諷

TAG:門道Fash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