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覆滅,這個罪名真的該讓崇禎來背嗎?

明朝的覆滅,這個罪名真的該讓崇禎來背嗎?

明朝的覆滅,這個罪名真的該讓崇禎來背嗎?

文│楠說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殺進北京,崇禎帝臨死前說道:朕非亡國之君,爾乃亡國之臣。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崇禎帝不認為亡國是自己的錯誤,而要怪罪於大臣,那麼事實果真如崇禎帝所說么?明王朝的滅亡到底應該怪誰,是所謂的「亡國之臣」,是李自成張獻忠帶領的農民起義軍,還是在遼東崛起的女真族?這是一個值得細細咀嚼的問題,如果要深入追究,可以說明朝也是積弊已久,不過崇禎帝一心振作中興,為什麼反而局勢越加糜爛呢?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其中講述明王朝的滅亡實際上從萬曆年間就開始了,神宗皇帝常年不上朝,而且開礦與民爭利。而且從萬曆帝之後的兩人明朝皇帝,一個短命無所作為,一個是著名的木匠皇帝,不識幾個大字,只知道做木匠活,而且任命了魏忠賢,這就使得明王朝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崇禎帝就是在這個時候繼承哥哥朱由校的地位登基為帝,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隱忍不發,突然流放魏忠賢,可以說擺在崇禎帝面前的,是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崇禎帝上位之初對於文臣是比較信任的,表示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沒想到不少文臣只知道爭權奪利,因此極度失望的崇禎帝不得已之下再度啟用了太監,並且多次派出太監外出監軍,這些太監就導致了一些惡果。比如說明末大將盧象升,文武雙全,既能練兵又能屯田,更是在滿清兵入關之後,毅然擔任宣大總督,督促北方明軍抗擊滿清兵,但是因為監軍太監高起潛從中掣肘,盧象升不得已只好分兵,結果戰死在清兵手下。

而根據後來的學者研究,滿清兵之所以入關南下,其實是因為崇禎年間剛好趕上了一個小冰河期,中國北方氣候乾旱寒冷,因此農作物減產。吃不上飯的滿清鐵騎自然不可能忍飢挨餓,因此就南下搶掠牲畜人口,崇禎帝總不可能放任不管,於是在遼東方面撥給了大量軍費,俗話說軍從民出,明軍本來就是從百姓中選出來的,而養軍隊的錢自然也要出自百姓,這就進一步加大了百姓的負擔。

要知道此時北方連年連區域的大旱,各地農作物相繼減產,所以很多農民沒飯吃,背井離鄉成了乞丐流民,根據《明史》記載,山西,陝西,山東等地相繼爆發大旱,大規模的流民四處流浪,遍地都是死屍。就連京師都避免不了,天天在城門口聚集著衣不蔽體的流民,偶爾趕上運氣好可能會趕上粥場,趕不上的時候自然就只能夠等死。鎮撫災民需要錢,但是各地大旱收不上錢,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而崇禎帝為了節省財政費用,決定裁撤沿途一站,結果這一撤,撤出了一個闖王。

李自成本來是陝西驛卒,因為驛站被撤沒有了活路,乾脆起兵造反。李自成初從高迎祥,當地的流民沒飯吃,乾脆加入到起義軍之中,李自成挾裹流民攻打城池。雖然遭到官軍屢次圍剿,但是李自成每一次都能從山中殺出來,反正流民遍地都是。最後李自成殺進河南,佔據了一片根據地,最後則是殺進了北京,滅亡了明王朝,結果沒想到清兵入關又把自己給滅了。農民軍和清兵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兵災彌禍和連年大旱是天災人禍,崇禎帝就是天縱之才,又豈能中興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去 的精彩文章:

姐姐是皇后,親妹妹把她活活氣死也成為皇后,因太美又被敵人搶去
抗戰女英雄被捕後,慘遭日軍酷刑寧死不招,槍斃前還教育兒子報國

TAG:七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