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自己脾氣差:氣質之用狹 為學之功大
現實中,有的人生來氣質就清明渾厚,有的生來就戾氣頗重。
這都是先天的原因,也是實際存在的區別。人們後天的學習教育,正是要變化氣質,雖然這很困難。如孟子講性善,不說先天的氣稟如何,只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這是鼓勵人們通過後天的努力,去糾正改善先天的不足,而不是任由氣質的自然發展。如果能夠勇猛直前,工夫做到了,氣稟的偏差自然能夠消除。所以說我們本性既善,卻不能如聖賢一樣,因為被這氣稟所誤導。
觀京劇《霸王別姬》,深感項羽之敗,實在是其氣質所決定的悲劇命運。
韓信貼下榜文,辱罵項羽,這本是韓信誘兵之計,恐項羽按兵不動,故爾出此狂言,以激怒其出兵。
項羽考慮的卻是:「想孤縱橫天下,未嘗一日受辱;今被匹夫辱罵,若按兵不動,豈不被諸侯恥笑?」這分明是計,大臣也曾勸阻只可深溝高壘,暫不出兵,項羽卻絲毫聽不進去。
漢營詐降而來的李左車鼓動出兵,符合項羽心意就欣然接受。一味按照自己心意行動,只聽從符合自己心意的意見,這等於就將眾人的智慧視之不顧了。
出兵之時,狂風折斷纛旗,戰馬聲嘶,本來這就是不祥之兆,項羽還頗自負地給自己找理由說:「紂以甲子而亡,武王以甲子而興;何驗於彼而不驗於此!想這旗折馬吼,與行軍何干?」
項羽所言看似有理明智,不信天命信人力。可項羽信人力只是相信他自己而已,眾將和虞姬的勸諫絲毫不入心中。前面出兵已然是失策,現在依舊在錯誤的道路上堅持不改,盲目自信,理由越充分,陷的也就越深。
楚漢交戰,李左車前來勸項羽歸降劉邦:「大王!漢室當興,楚國當滅。大王已入牢籠,何不趁此歸降!為臣願做引見之人。大王三思。」
本來此次出兵就是受了李左車蠱惑,已經對他恨之入骨,一見仇人分外眼紅:「匹夫!引誘孤家興兵至此,恨不得將你碎屍萬段,方消孤家心頭之恨。」不顧誘兵之計,追殺入山,造成四面楚歌的困境。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羽:「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可以說項羽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太史公認為項羽把原因歸結到天命而非人事是錯誤的,其實只就其性格氣質而言,的確可說是「天亡我」。
項羽只知奮其私智而不聽眾言,以一人之力攻戰天下,豈不是糊塗透頂。
人們總是習慣於把自身的弱點與成敗歸結於氣稟。
如果氣稟偏向於剛強,則一味剛暴;氣稟偏向於柔弱,就一味柔弱。從不知道去體察自身氣稟的偏差之處,只是得過且過,昏昏度日,怎能不受其害,必須要用力用功去克治,使氣稟歸於中正平和之境才行。
所以周敦頤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荀子》:真正堅定的人沒有那麼多借口
※王陽明:陷入焦慮怪圈的你 快扔掉毫無意義的幻想吧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