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物介紹——春秋時期的子仲姜盤
原標題:博物館文物介紹——春秋時期的子仲姜盤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非常有趣的青銅盤——春秋子仲姜盤。此盤出土于山西,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盤底的雕刻飾物可以360度旋轉,妙趣橫生,這在諸多出土的青銅文物中獨一無二。此盤早年不幸流失國外,被香港愛國人士葉肇夫花費重金購回,並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子仲姜盤形體較大,通高18厘米,直徑45厘米,重12.4公斤,折沿,淺腹,圈足,體形較大,整器風格質樸渾厚,口折沿,淺腹,圈足,圈足下置三隻立體爬行猛虎,老虎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盤壁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附耳高聳,其外側裝飾有雲紋。盤的前後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龍頭聳出盤沿,曲體卷尾,攀緣於盤腹之外壁,作探水狀;腹壁裝飾著變形獸體紋。
銘文記錄6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盤,盤既大且好,用來祈求長壽,子子孫孫要永遠實用。子仲姜盤盤內能夠在平面旋轉的小動物平均長度只有6.5厘米,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鍊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此盤紋飾精美,造型典雅,鑄工精良,彌足珍貴。
此盤絕妙之處在於盤內所鑄31個水生動物,其中有11個是圓雕,可在盤底作360度旋轉,其他20個是淺浮雕。這31個裝飾物在盤內排列成5周,中心是一隻圓雕的雄性水禽,頭上有冠,將其圍著的第一周是浮雕的兩隻青蛙和兩隻烏龜,相互交錯;第二周是圓雕的4尾魚;第三周是浮雕的4隻青蛙和4隻烏龜,交錯排列;第四周是4隻圓雕雌性水禽,頭上無冠;第五周是7尾浮雕的魚和4隻圓雕作蹲伏狀的青蛙,同樣是交錯排列,其中一隻青蛙遺失,旁邊有銘文。可以想像,當使用者在盥洗時,水從手上流下,衝擊到盤內的小動物上,這些動物隨機不停旋轉,是多麼奇妙悅人的一件事!值得注意的是,其裝飾所刻畫的龍、虎、水禽等圖案與西周時期的禮器風格有很大不同,由猙獰變得調皮可愛,繼承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玩器」的風格,可以說其標誌著春秋早期一種新的禮器文化風格的正式形成。
專家談到子仲姜盤的鑄造方法說,「此盤雖然使用分鑄技術,可是要在盤底層中嵌進這批動物極其微小之底軸,並且還要垂直,保證不被卡住,讓每隻動物作360度旋轉,所以在合范澆灌銅液的時候,盤與軸的接觸之處僅能容納一層非常薄的泥料,在銅液高溫澆鑄時使泥料不會脫落,而且使盤底又不能滲漏,此種高難度之鑄造技藝,在此盤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問題是,真的是底軸連在小動物上,嵌入盤裡嗎?如果底軸是嵌入盤中,那底軸和盤之間必然有間隙,盤中之水會流入底盤的夾層中,很難流出。底軸嵌入盤中,那底盤中必有夾層,要做夾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兩個面焊接了。而青銅專家根本就沒有發現該寶貝有任何焊接痕迹。
盤是一種承水器。這件子仲姜盤是晉國太師為他妻子仲姜所作的盤,所以被命名為子仲姜盤。盤內的裝飾與紋飾極為精美,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與裝飾水平。子仲姜盤是香港太陽集團董事長葉肇夫先生捐獻給上博的一件極其珍貴的青銅器。它曾經流散到海外,是葉先生獨具慧眼,用一大筆巨資,從海外搶救回來,捐獻給上博,陳列在青銅館中。
2002年9月18日,馬承源在《「國之瑰寶」:實現的夢想》電視訪談中說道,「上博新館落成後,迅速在世界上贏得了極好的聲譽,影響非常大,主動捐錢、捐文物給我們的海外人士非常多。他們認為,把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留在上博是放心、值得的。」
釋文:佳六月初吉 辛亥大師作 為子仲姜沫 盤孔碩且好 用祈眉壽子子 孫孫永用為寶
「有一次,香港的葉肇夫先生請我去香港看一件他從海外重金收購得來的青銅器,鑒定真偽、優劣。我一看,這件子仲姜盤為春秋早期青銅器,工藝精湛、世所罕見。最令人叫絕的是盤內裝飾有立體的魚、蛙、水鳥等小動物,它們不僅造型生動,而且每一個都能在原地作360度的旋轉。這些小動物與盤底的浮雕相映成趣,構成了立體與平面、動與靜的完美結合,是以前發現的任何一件青銅盤上都沒有出現過的。吃飯時,葉先生講,以後可能會把這件寶貴的文物捐獻給博物館。我不敢介面,不知道他說的『博物館』是指哪家。因為這件青銅器實在太難得、太珍貴了。」
「此事我一直念念不忘。兩年後,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我給葉先生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借他的青銅盤兩月來上海開個展覽,算是滬港兩地聯辦的一項慶回歸活動。一周後,回信到了,葉先生在信里說:『送給你吧……』」
「上海博物館新館美名在外,葉肇夫雖然自己還沒有來過,卻早已曉得情況。沒多久,他親自把這件無價國寶帶來上海,捐給了上博。可以想像,這種事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