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淚沾巾!在付笛生的歌聲里,你聽出了怎樣的虛雲老和尚?

淚沾巾!在付笛生的歌聲里,你聽出了怎樣的虛雲老和尚?

老和尚

 雲自隨風·田信國都市禪音欣賞

田信國 

00:00/04:36

老 和 尚

作詞:陳光來

作曲:田信國

演唱:付笛生

三步一拜到五台,

一聲杯碎頓悟開。

百年苦行度眾生,

一件衲衣承五脈。

一扙一笠雲山外,

亦禪亦農真如來。

閉目觀心大菩薩,

慧燈長明耀四海。

老和尚,虛雲老和尚,

坐閱五帝四朝,

一百二十載。

老和尚,虛雲老和尚,

受盡九磨十難,

雲居蓮花開。

農曆七月廿九日,

是近代禪門泰斗

虛雲老和尚誕辰日。

在上個世紀的中國,虛雲老和尚一生歷經五帝四朝。他的一生,志宏氣剛,悲深行苦,解行並進,嚴凈毗尼,弘宗演教,建樹卓著。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他在近現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一身兼承禪門五宗,重興六大祖庭,住持十五道場,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慧言懿行蜚聲中外。

1952年春,中央政府邀請虛雲老和尚入京,商討成立佛教協會要事,在臨進京之前,他撰寫對聯一副,自述其波瀾壯闊的一生: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這幅對聯展現了虛雲老和尚百年修行之路的跌宕坎坷,但字裡行間無不閃爍著其處之坦然的態度和大徹大悟的智慧,令其成為後世禪門釋子修行的楷模。

虛雲老和尚的前身是憨山大師,這一點可以從虛雲老和尚自己的話里得到證實。

老和尚在南華寺當住持時,晉院的那一天,要到各個堂口拈香禮拜。到了憨山祖師的像前,拈香禮拜的時候,老和尚說了這麼四句話:

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

佛法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

憨山大師的法號是德清,虛雲老和尚的法號也是德清。但是今古相逢不是一個色身,換了形狀。古德清的肉身還在,今德清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說「今古相逢換了形」。

「佛法興衰聽時節」,當年憨山大師去中興南華寺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充軍。他以罪犯的身份去中興南華寺,把六祖一支法脈承傳了下來。虛雲老和尚去中興南華寺的時候,六祖三次託夢召他。當時廣東省的省政府主席李漢魂也再三邀請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華寺。所以說佛法興衰的時節因緣不同。佛法也是因緣法,它的興衰也是由時節因緣來支配的。當然,人是眾多因緣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這就是菩薩的精神。過去溈山祖師曾說過,百年之後,他要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我們今天的人聽了會害怕,為何不去極樂世界,去做水牯牛幹什麼?但對禪宗的這些大德們來說,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度眾生的過程,就好比一頭牛,今天走到樹林里去,明天又走到草地上去,不停地走著,只要哪兒有眾生,哪兒有苦難,他們就到哪兒去。這就是菩薩精神。

老和尚這一輩子,從五十六歲以後就出世為人。所謂出世為人,就是說結束了禪學的生活,真正出來弘揚佛法,救度眾生。

老和尚每十年修一個道場。他最初修的道場是在雲南。那時雲南的漢傳佛教很衰微。朝雞足山的時候,他看到大迦葉尊者的那個道場已經衰敗到了極點,於是就發心在那個地方修了一個廟,叫祝聖寺。直到現在,那裡還有人繼續住持、弘揚佛法。

以後又在昆明修了一個雲棲禪寺。再以後又回到鼓山,中興鼓山道場。民國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老和尚來到廣東南華寺,在廣東住了二十年。一直到解放時,他還住在廣東。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他去香港打了一堂水陸。當時全國已經解放了一大半。當時有人考慮到老和尚的安危,就邀請他留在香港。老和尚說:「我有我的責任,我不必留在這個地方。」可見老和尚是一個願力很大的人,他完全把個人的安危、得失置之於度外。

後來有人就這個問題評論說:「虛雲老和尚既然有神通,他為什麼到了香港以後不留下來,一定要回去做什麼?而回去以後又遇到了很多的挫折。」這種評論真是膚淺至極!佛教假設沒有那些真正具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大德出來支撐的話,哪會有今天?所以從老和尚整個的人格來講,他真正是一個具有大無畏精神的大丈夫。

下面我想接著給各位講講虛雲老和尚的禪風。要講好這個題目,非常不容易。為什麼呢?一是他老人家活動的時間跨度特別大,二是他老人家的禪風可以說是高深莫測。要了解虛雲老和尚的禪風就必須對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有一個大體的了解。

虛雲老和尚誕生於一八四零年,圓寂於一九五九年,與趙州齊年。他十九歲就出家了。他參學弘法的時間整整一百年。他所處的這一百多年,也正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一百年,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激烈變化的一百年。

從世界來說,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從國內來說,他經歷了真正的改朝換代,換了三四次。中國這一百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都經歷了。再就佛教的發展而言,這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他可以說是處在歷史浪尖上的人物。

每逢變革的時刻,他想躲也躲不掉,想逃避也不可能。在佛教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必定要站出來,頂住浪尖,做中流砥柱,護持佛教。他老人家的禪風,是和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密不可分的。

在近、現代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也是對佛教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謂廟產興學。因為那時的寺院都有一些田產,而且寺院的規模都比較大。

當時有個叫做張之洞的人,在1888年提出來要拿廟產來興學。這件事情當時一下子把整個佛教界驚呆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來應付這件事。因為張之洞當時也是清朝政府的一個大官。他提出這麼一個意見來,那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而且他這個意見馬上就得到了受過西洋文化熏陶的一群知識分子的響應。那時候的佛教還處於一種非常保守的狀態,大家都不知所措。

當時日本的一些出家人也想趁這個機會來干預中國佛教,就說要幫助中國佛教界來興辦學校。當時日本也是欺負中國的列強之一。為了這件事,當時江浙幾省的大叢林就聯名向當時的中央政府請願,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日本的和尚來我們這裡辦學,他們真正的目的並不是真想幫助我們辦學,而是想推行日本的軍國主義政策,以幫助他們的政府對中國實現侵略統治這樣一個目標。

當時日本人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清朝政府已經提出了廟產興學,他們就說,與其叫政府去廟產興學,還不如讓我們來幫你興學,這樣就可以把政府提出廟產興學的這樣一個決定抵銷掉。當時佛教界一些有識之士已經警惕到了日本人的野心。如果接受了,這不僅喪失了國權,也喪失了教權,絕對不能同意。

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江浙的幾位法師就出來倡辦所謂的佛學院。佛學院是在這樣背景下創辦出來的。當時最早創辦的佛學院是揚州佛學堂,後來陸續就有像南京的祇園精舍、月霞法師的華嚴大學之類的佛教教育機構。當時這樣做,一方面是要抵制日本的宗教滲透,另外一方面也是想藉此抵銷廟產興學這樣一個政令。

這一事件,當時幾乎所有的大叢林都受到波及,長老大德也都驚惶失措,包括虛雲老和尚在內。這一事件延續了幾十年,直到抗戰,廟產興學才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有所緩和。當時大多數佛學院都在這樣一種形勢下,為了保護廟產,才創辦的,一般說來影響不大。當然也有辦得很成功的,像太虛大師辦的那些佛學院。

為什麼要講這一段歷史呢?因為這一段歷史發生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當時佛教界面臨如何迎接現實挑戰的大問題。

在這個問題面前,當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所謂的激進派,一種是所謂的保守派。激進派最初是以仁山法師為代表,以後才輪到太虛法師。保守派最初是以印光法師為代表,以後才有圓瑛法師這樣一個保守派浪尖上的人物。

虛雲老和尚在這樣的一個挑戰面前,似乎是傾向於保守,但跟激進派也有所妥協。他是擇善而從。激進派對佛教有利的,我還是接受。他是以傳統的東西為主,同時又接受了當時激進派的某些做法,比如說創辦佛學院(他在鼓山、南華寺等地,都創辦了佛學院),並且他還邀請了當時激進派裡邊最有名的大醒法師到鼓山去講課。這是不可思議的,大醒法師是太虛法師底下四大弟子之一。

虛老是一個以保持傳統為己任的一代宗師。在他住持的寺廟裡,他還把明清以來佛教叢林里的一套規矩基本上保存下來了,包括寺院建築布局、法物設施、宗教活動以及修持方法等等。如果當時的各大叢林都像激進派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的叢林不知道會是個什麼樣子。

虛老的修行方式、生活方式、叢林的管理方式以及接引學人的方法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以來叢林的一些基本傳統,這是他禪風的第一個特色。

他老人家走的地方很多,參學閱歷也深,當時南北大叢林里的有名的大善知識,他無一不親近過。像法忍禪師,大定禪師,月霞法師,冶開和尚等等,這些都是當時有修、有證的大善知識。有的是虛雲老和尚的長輩,有的是虛雲老和尚的同輩。虛老都親近過他們,並從他們那裡吸收了叢林裡邊的很多規矩以及接引學人的方式和方法,這就形成他禪風的第二個特點:兼容並蓄、靈活運用。

除此之外,虛老在禪風上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比如說禪宗開始從律寺分離出來以後,是以清規作為它活動的主要根據和原則。明清以來對此慢慢有了改變。到了虛老這兒,又恢復到以戒律為主、以清規為輔這樣的一種體制,這就形成了老和尚禪風的第三個特點:既重視禪,也重視戒律。他的禪風就是禪戒結合、禪戒統一。

舊時的寺院要每半月誦戒布薩,每年要有告香和結夏安居的儀式。到了近現代,能像這樣做的寺院已經不多了,但在老和尚所開創的幾個叢林里,卻仍保持了這種半月誦戒布薩、夏季結夏安居以及告香的活動。

告香的活動現在已基本上沒有了。告香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到佛前去發露懺悔,以住持帶頭,全體僧眾每年有這麼一次活動。我自己也參加過一次,這個活動究竟如何做,現在我一點都沒有印象了。總之,這些都是有利於僧團建設的一些非常有力的措施,特別是像半月誦戒這種活動是很有價值的。

跟隨老和尚的時候,我親自聽過他誦戒。誦戒本來都是住持帶頭,虛老就親自去參加。說起來很慚愧,這麼多年來,由於種種工作上的原因,柏林禪寺誦戒主要是讓年輕人自己去做,我自己很少親自去主持過誦戒。

應該說,這些規矩保證了虛雲老和尚他所住持的僧團的清凈。僧團清凈會怎麼樣呢?就是能多出幾個人才。所以僧團是不是有一套嚴肅的管理制度,有沒有清規戒律做保證,是能否出人才的關鍵。

老和尚的禪風另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傳統佛教中一切有利於攝受大眾的那些活動他都有選擇地把它們繼承下來了,比如說,放焰口、打水陸,這些老和尚都會,雖然他不經常做但他都會。

他一百多歲的時候,香港每年都要請他去打一堂水陸。有幾年,他每年都帶雲門寺、南華寺的僧團去香港打水陸。那時打水陸不是像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有的寺院一年到頭水陸不斷,這就太辛苦了,而且把寺院的正常管理和修持活動都給打亂了。

在1948年,當時國民政府的外交部要接待美國的一個佛教徒。她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是一位居士,她向國民政府的外交部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到中國來學習禪宗。當時國民政府的外交部考慮來考慮去,決定請虛雲老和尚出面來接待這位美國客人。

虛雲老和尚接受了這個任務並且也接受了這位美國人的皈依。為這個美國居士的到來,虛老特別在南華寺為她舉辦了一個禪七。這位美國女居士就是在那個禪七裡邊得到了受用。因為她是有基礎的,她在印度曾坐過很長的時間。這就在當時的佛教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在中美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也是一件很有影響的事情。像這樣一種特殊的活動,虛老就用一種特殊方法來對待。

再有一點,像禪七,虛老所在的寺院,每年冬天少則三個七,多則七個七。一般是三個七到五個七,也有打十個七的,但這樣的時候不多,最多打七個七。

虛雲老和尚親自主持的禪七,我只參加過一次。以後他老人家離開了雲門寺,到了雲居山,在那裡,他還是每年舉行禪七。打禪七的時候,他每天晚上必須進堂講開示,那時打七是非常認真的。雲門、南華寺那些地方,班首比較多,而且班首年紀比較大,都是一些住寺院幾十年的老人家,都是老和尚親自培養出來的。他們在攝受大眾方面,有威、有德,能夠服眾。所以老和尚即使不去,禪七照樣非常如法。

以上是就他禪風的表現形式而言的。至於老和尚禪風的內容,主要是以看話禪為用功的主要方法,也就是所謂話頭禪。

老和尚讓人蔘的主要話頭是「念佛的是誰」。因為他是從「念佛的是誰」這個話頭得利益、入門的,並且是由這個話頭而開悟的,他始終提參「念佛的是誰」這個話頭。特別看重這個「誰」字。看「誰」字話頭,關鍵在起疑情。起疑情不是去念這個「誰」字,而是要在這個「誰」字還沒有舉起來的時候,就要盯住它,所謂看話之頭,不是看話之尾。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看住這個地方。

這種修行方法,雖然說比較難以把握,但是它確確實實是斬斷妄想的最猛利的武器。你能夠在一念之前用功,妄想又從哪裡生起呢?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參看虛雲老和尚的《參禪要旨》。這是他晚年在禪堂里的一個開示,這篇文章是關於他的禪法的最精要、最可靠的表述。

老和尚對於凈土和密宗,都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他主張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心凈則佛土凈。所以在自利的基礎上,他還是提倡修凈土法門。

修凈土法門的關鍵是: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所以凈土和禪法是密切相聯的。關於凈土念佛,他提倡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要反聞聞自性。念佛不是字數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聞聞自性。念佛要用耳根,要把你念佛這一念,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停留在心思上,要用自性來聞,要聞到自性。

他老人家沒有提出來他要求生西方,所以在1951年的「雲門事件」當中,曾經入定一日一夜,那時他已經一百多歲了。他到了什麼地方去了呢?到了兜率天上去了,回來的時候,他記得清清楚楚。出定以後他把這些事情作了一個回憶。他說他要往生兜率內院。他的志願不在內院享受涅槃之樂,而是要實現他的諾言,「眾生無盡願無盡,蒼生苦盡那時休」。眾生沒有苦了,那時就可以休息了。

文 | 節選自凈慧長老「凈慧禪話」《柏林禪話》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禪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解脫後的心境是什麼樣的?
唯有清凈的布施,才有真正的福報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