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傳說中的無分別智是什麼?了解一下?

傳說中的無分別智是什麼?了解一下?

傳說中的無分別智是什麼?了解一下?

皆仁法師

無分別智,又稱為無分別心,是指舍離主觀和客觀的相對之相,而達到真正平等的真實智慧。簡單說,無分別智就是離主觀、客觀相,平等地運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維的真實觀智。無分別智屬於出世間智、無漏智,是佛智的相應心品。

無分別智有三種,分別是:

一、加行無分別智

是尋思的智慧,又稱為加行智,是道之因,是地前加行位的菩薩所修的智慧。

簡單的說,就是把凡夫的分別心識修成無分別的智慧,也就是從凡入聖的知見跨越。

想要把凡夫的分別識念,轉為聖者特有的無分別智,需要的是正見的抉擇。其過程是通過反反覆復地聽聞思惟佛法,進而起修,把無始劫以來因無明而生的種種我執妄見統統捨棄,解除凡夫心的顛倒妄想,種種疑惑。心中無疑,煩惱已盡,那就可以遠離分別了。

玄奘法師把這種無分別翻譯為「喜足」無分別,為什麼叫喜足無分別呢?

那是因為無始劫以來的無明之惑都漸漸消除,心中歡喜無量,正見具足,不再為疑惑所煩惱,不需要再去分別妄念。所以稱為喜足無分別。

這個修行的過程,古人曾經很形象地譬喻為以楔出楔,也就是把一個木楔打進木頭的縫隙中把另一個木楔起出來,最後恢復木頭原本的樣子。借正見之楔出妄念之楔,恢複本來面目。

二、根本無分別智

這是正證之慧,又稱為出世無分別智,根本智,是道之體。

《成唯識論》中說:「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

《三藏法數》中說:「此智不依於心,不緣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是名根本智。」

根本智,乃是各種智慧的根本,因為它能夠契證真如妙理,平等如實,沒有差別。

在《攝大乘論釋》中運用了譬喻來比較加行智和根本智:

如果一個啞人,知道了境界的義趣,卻無法表達出來,這是加行智;如果一個啞人,正在領受境界,而無所言說,這就是根本智。

再簡單一點說,就像一個啞子沒有吃過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無法表述出來,這是加行智;如果一個啞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於靜靜吃蜜的的狀態,卻無法把蜜的美味告訴其他人,這就是根本智。

一個是在理上了解,一個是親證,這是修行階次的不同。

三、後得無分別智

又稱為後得智,是出觀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別一切差別相的智慧。

據《成唯識論》中說,根本智和後得智屬於同一種智,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後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認識中發揮其作用。

《三藏法數》中說:「依止於心,緣於外境,種種分別,境智有異,如人開目,眾色顯現,以其於根本智後而得此智,是名後得智。」這種狀態,就像《金剛經》中所說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果把根本智比喻為啞子吃蜜,卻無法告知別人其中的美味一樣,那麼後得智就像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吃了蜂蜜之後,把蜂蜜的美味告訴每一個遇到的有緣人。

關於無分別智的含義,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獲得大福報的幾種方法,了解一下?
佛經中說:夢中見到這四種相,是最吉祥勝相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