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人說:ta到底愛不愛我?:如何減少感情里的不確定

學人說:ta到底愛不愛我?:如何減少感情里的不確定

來源:pixabay.com

撰文:李雪晴

責編:吳舫

我剛和男友在一起時鬧過一次分手,我埋怨他不夠關心我,不是真的喜歡我。他十分憤懣,指責我說你不喜歡我明說,沒必要找這種借口,然後「砰」地掛斷了電話。那時我們都不明白,人之所以質疑、索取,乃至放棄,都是覺得這段關係里的不確定性太多。那麼,什麼是感情里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親密關係的質量?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感情里的不確定呢?


1 什麼是不確定性

在人際關係中,不確定性指的是人們對於自己、交往對象和關係本身所具有的信心程度,可以簡單分為以下三種 (Knobloch & Solomon, 1999):

1 自我不確定

指的是人們疑惑自己是否應該開始某段關係,自己的參與或付出程度是否過多或過少。比如「我該不該愛這個人」,「我是不是太在乎他/她了」。

2 同伴不確定

指的是人們對戀人或朋友在關係中的參與程度感到疑惑。對於愛情關係來講,參與度低的伴侶會讓人質疑「他/她是否真心相待」,而過度參與也會破壞個人邊界,參與變成控制,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 關係不確定

即人們對某段關係產生質疑,比如不確定目前的關係狀態,不能預測關係的發展結果。許多由愛生恨的劇情便是因為愛情的走向和自己的預期發生錯位,從而帶來負面情緒和報復心理。

無論是哪種不確定性,其本身都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它會帶來擔憂、焦慮、嫉妒等負面情緒,降低我們對同伴的喜愛程度,還會削弱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Gao & Gudykunst, 1990)。戀人相識之初,因為不確定性太多,缺乏安全感,才很可能不斷質詢這段感情是否值得努力,對方是否真誠,並通過不斷尋求關心的方式來確認這段關係是否正確或恰當。


2 如何減少感情中的不確定性?

既然不確定性會影響感情的質量,那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降低不確定性呢?首先,在戀愛關係中,我們常說門當戶對、青梅竹馬是關係穩定的保障,這是因為戀人之間如果背景相似,或是有許多共享的社會網路——所謂「知根知底」,不確定性就會降低 (Berger & Calabrese, 1975),彼此交往會覺得更加安全和自如。

但如果兩人相愛不是出於熟識或相知,而是被彼此身上的不同點所吸引,相處時就需要處理很高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常見的策略是通過搜集信息的方式來減少不確定性,增加安全感。具體來說,信息搜集策略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Berger, 1997):

1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被動策略。

每個人都曾在心裡默默觀察和守護某個人,樂人之樂,憂人之憂。總不說破,也不想被對方察覺。過去,除了偶遇和跟蹤,這樣的被動策略較難實行。但現在媒體發達,被動的人可以關注對方的社交賬戶,翻閱對方的微博帖子、朋友圈的說說,記住每一條動態、每一張照片。被動策略由此被大大延展,進一步減少了不確定性,尤其是自我不確定性,也帶來出更多的情緒和依戀。

2 我的朋友,還為你撐腰—— 主動策略。

除了被動守候,先通過朋友打聽對方的信息和喜好,是愛情萌芽階段常使用的信息搜集策略之一。年少時往往有「起鬨的愛情」,那是因為你向全世界的人打聽了愛戀之人的信息,而只有他/她一人不知道。除此之外,你還在微博上加他/她的好友為好友,在微信朋友圈和共同好友互動,求的是在未來的追求中少一些不確定,多一些信心和確幸。

3 我的寶貝,給你一點甜甜—— 互動策略。

互動策略是直接溝通的策略。如果愛上某個人,則不畏人言世事,放膽去追求和表達。不管是搭訕和正式邀約,只要能和對方互動溝通,就有被回饋的機會和希望。隨著網路的發展,互動已經可以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人際溝通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溝通和表達無所不在。

除此之外,針對新興的網路傳播,還衍生出了信息搜集的提取策略。它指的是在網路上核查和確認已經獲取的信息,比如查證對方的社會背景和個人信息 (Gibbs, Ellison, & Lai, 2011)。這種類似於背景核實的策略是進一步減少不確定性的有效手段。

3 不確定性真的只有壞處嗎?

雖然不確定性對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但它也有好的一面,比如不確定性可以增加伴侶之間的吸引程度。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好奇,才會有彼此接觸、了解的願望。如果對對方的一切都了如指掌,那必然會抵消愛情中的部分激情和驚喜。所以,儘管我們可以運用各種信息搜集策略去減少不確定性,但也切勿矯枉過正。當所有不確定性都消失時,那便意味著完全的掌控或控制,愛情關係也必然不會長久。

來源:pixabay.com


參考文獻

Berger, C. (1997). Message production under uncertainty. In G. Philipsen & T. L. Albrecht (Eds.)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theories (pp.29-55).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erger, C. R., & Calabrese, R. J. (1974). Some explorations in initial interaction and beyond: Toward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 99-112.

Gao, G., & Gudykunst, W. B. (1990). Uncertainty, anxiety, and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4(3), 301-317.

Gibbs, J. L., Ellison, N. B., & Lai, C. H. (2011). First comes love, then comes Google: An investigation of uncertainty reduction strategies and self-disclosure in online da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8(1), 70-100.

Knobloch, L. K., & Solomon, D. H. (1999). Measuring the sources and content of relational uncertainty. Communication Studies, 50(4), 261-27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專訪:美國奧數總教練怎麼看待奧數
IBM腫瘤醫生「沃森」被曝不好用,醫療AI前景堪憂?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