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紐約-9·11紀念碑上的2983個名字,隱藏著不尋常的意義

紐約-9·11紀念碑上的2983個名字,隱藏著不尋常的意義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104個城市故事

17年前,邁克爾親眼目睹了這場災難,

但他不知道,紐約這座城市,

會因為他,而發生巨大的改變。

那年的9月11日,

邁克爾站在自家的屋頂,

看著第二架飛機越過哈德遜河,

一頭扎進了世貿中心南塔。

全程目睹了「9·11」的他,

直到隔天的凌晨兩三點都無法入眠。

邁克爾從小跟著外交官父親,

從一座城市遷徙到另一座城市,

1999年第三次回到紐約,才安頓下來,

但心中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外來者」。

直到那天晚上,

他拿著蠟燭,走進悼念的人群中,

繞著華盛頓廣場,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那個凌晨的華盛頓廣場,

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紐約人。

我和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的關係改變了。

當時34歲的邁克爾,

是一位年輕的建築師。

世貿雙子塔留下兩個大洞,

像是一種缺失的吶喊,

在他的腦海里,久久縈繞。

他總想著用建築的語言,

來紀念三千名無辜的遇難者。

沒有甲方要求,沒有建築比賽,

邁克爾根據腦海里的構想,

做了一個紀念建築的模型。

邁克爾·阿拉德

一年後,紐約市向全世界徵集,

9·11國家紀念館的設計方案,

邁克爾提交了自己修改了無數遍的作品,

——「反思缺失」(Reflecting Absence)。

這個由心而發的設計,

從5201個作品中脫穎而出,

成為紀念館的最終方案。

但這樣一座意義重大的紀念館,

設計和建造都絕非易事。

自從襲擊事件發生後,

「安全」儼然是公共事務的最高準則,

為了安保考慮,

建築委員要求邁克爾取消瀑布池。

面對這樣瘋狂的要求,

邁克爾徹底炸了,

因為放棄方形瀑布,

等於抽掉整個紀念館的精髓。

他拼盡全力維護原方案,

幾乎每天的工作,

都在面紅耳赤的爭吵中開始或者結束,

連他的搭檔都譏笑他自大、固執。

最終,邁克爾保住了撫慰人心的反思池,

紀念碑,都有名字,

但在反思池四周的銅板上,

應該怎樣排列2983個遇難者的名字呢?

邁克爾最初想讓排列更「具有意義」。

同一個消防隊的消防員,

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

這些出生入死的名字應該聚在一起。

這項工作充滿意義和情感,

但眾口難調,操作起來非常困難。

討論來討論去,

邁克爾團隊想到讓名字隨機出現,

這是唯一公平的辦法,

卻立刻遭到眾多反對聲。

在遇難者的親人看來,

遇難夫妻的名字將被硬生生拆散,

哪怕死後也不能團圓,

這是多慘的事情?

Carrie Bergonia看著紀念碑上她未婚夫Joseph Ogren的名字哭泣。

一個小小的名字排列,

卻遭到很多捐助人的抗議,

甚至為了這個方案示威遊行。

邁克爾幾乎崩潰,

人前,他向委員會發飆,

人後,他只能偷偷流淚。

直到2006年,

他等來了「救星」——

時任紐約市長的布隆伯格,

成為了紀念館基金會主席。

這位市長格外欣賞邁克爾的方案,

他上任主席第一件事,

把抗議方案的捐助人重新拉到一塊,

然後把邁克爾叫去辦公室,

商量出名字排列的新方案。

一個扯皮了兩年的事情,

在一杯咖啡的時間裡敲定了。

布隆伯格出席「911」紀念活動。

大家最終決定,

將所有近三千名遇難者分為9個分類,

北池3個分類,南池包含6個分類。

一個強有力的甲方,

比任何委員會都要高效。

北池包括:

1. 所有遇難的世貿北塔員工和訪客、

2. 擊中世貿北樓的11號航班的機組人員和乘客、

3. 1993年2月26日世貿中心炸彈襲擊中的遇難者。

南池包括:

1. 所有遇難的世貿南塔及世貿中心複合建築的員工及訪客、

2. 擊中世貿南塔的175號航班的機組人員和乘客、

3. 遇難的五角大樓員工和訪客、

4. 擊中五角大樓的77號航班的機組人員和乘客、

5. 在賓夕法尼亞州墜落的93號航班的機組人員和乘客、

6. 所有在第一時間趕到世貿中心進行救援的遇難者。

為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

設計團隊特意去走訪了許多9·11家庭,

了解哪些人的名字應該被排列在一起。

在走訪的家庭中,

有一個女士同時失去了父親和好友,

希望摯愛的兩位名字放在一起。

鐫刻在石碑上的名字,

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

它們蘊含豐富的愛與深刻的意義。

災難中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

遇難者的名字,共2983個,

家屬的關聯要求,多達1290個。

聽到這麼多的要求,專家們連連搖頭:

「這是統計學上的不可能任務。」

但在邁克爾看來,沒有什麼不可能。

邁克爾團隊不管專家勸阻,

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捋起袖子人工排起名字。

憑著死磕的精神,

這群天真的建築師,

和鍥而不捨的計算機專家,

最終滿足了98%的排列請求。

這些付出,都來自邁克爾的初衷:

如今,在911紀念廣場上,

人們看到這些名字,

不僅僅看到了字元,

更看到了遇難者生命的一部分。

John Vigiano II和Joseph Vigiano

John排在第一批趕赴世貿中心

因公殉職的消防隊員末尾,

與他並排的是他的弟弟Joseph,

他在第一批犧牲警察的前列。

相連的名字,

讓一切似乎又回到了那天:

在瀰漫的煙塵中,

弟弟在危樓內搜尋生命,

哥哥則在奮力撲救大火,

後來兩人相繼犧牲。

Rosanne和Brendan Lang

Brendan是一名項目經理,

在世貿南塔上班。

給父母的最後一通電話里,

他說自己要去找舅母Rosanne,

她在北塔工作。

生日、婚禮、洗禮……

這個大家庭的人們,

每個月總要見上三四回。

他們共同面對人生的風浪,

哪怕死亡臨到,也不退縮。

Stephen Hoffman和Robert Jordan

他們生前是證券交易員,

在雙子塔上班。

他們是大學校友,

都愛好衝浪和網球,

他們的太太也都是老師,

兩家人經常一起度假。

他們活著,在一起,

去世時,也在一起。

Daniel、Joseph Shea和Amy O』Doherty

Daniel和Joseph是兄弟,

這兩位中年男子的名字旁邊,

是一名叫Amy的年輕女子。

Amy從13歲開始,

便照顧Joseph的女兒。

襲擊前一年,她大學畢業,

開始到Daniel的公司工作。

冥冥中仨人相知相識,

又在同一天離開世界。

這張巨大的「人際關係網」,

由76塊銅板組成,

環繞著兩個「反思水池」。

有人質疑這樣的紀念過於形式化,

在傳統的鄉村社會裡,

人與人的互動主要圍繞血緣來展開。

但在一座由外來人組成的大城市,

人們卻被陌生人包圍著。

無論是平日的生活工作,

還是緊急的生死關頭,

陪伴身旁的往往是這些陌生人。

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相遇在這座偉大的城市裡,

彷如娟娟細流彙集,

成為源源不斷的瀑布。

彼此的信任,彼此的交織,

一天天地更新城市的傳奇。

今天是紐約當地的9月11日,

全城的人會為遇難者默哀3分鐘。

但紀念,不僅是這一天。

從五年前開始,

每一個遇難者生日當天,

他或她的名字上面,

就會插上一朵白玫瑰。

那人去世的那天,

一座城的人都記得。

那人出生的那天,

一座城也沒有忘記。

因為跟其他紐約人一樣,

他們都用生命去編織,

一座偉大的城市。

-------------

我不害怕死亡,卻害怕遺忘,

回憶是你我,生存的地方。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騰衝 | 「你們不抗日,應該去這裡,看看兄弟們怎麼死的。」
回家之路,這些猶太人等了一千年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