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字、歷史、風俗變一即可視為是亡國滅族-剃髮易服的意義

文字、歷史、風俗變一即可視為是亡國滅族-剃髮易服的意義

原標題:文字、歷史、風俗變一即可視為是亡國滅族-剃髮易服的意義


有人提出「文字、歷史、風俗變一即可認為是亡國滅種」。華夏文明在明末經歷剃髮易服後可謂是名存實亡了! 山海關戰役後,多爾袞曾下令沿途各州縣官民剃頭留辮。進入北京以後,遭到漢族居民的強烈反對,在朝漢族官員遵令剃髮的為數寥寥,不過孫之獬等最無恥的幾個人。不少官員觀望不出,甚至護髮南逃,畿輔地區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爾袞見滿洲貴族的統治還不穩固,自知操之過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


次年五月大順政權和弘光政權相繼被摧毀後,多爾袞認為天下大定了,六月悍然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髮。初五日,即在接到攻佔南京的捷報之時即遣使諭豫親王多鐸,命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漢族本身也是由多種民族融合而成的。漢族人士可以當皇帝,少數民族人士當然也可以君臨天下。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為主體建立的中央政權都決不應該強行改變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是一個起碼的立國原則。


多爾袞等滿洲貴族陶醉於眼前的勝利當中,自以為可以為所欲為了。他所說的「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完全是強辭奪理,一派胡言。他自己的祖輩和父親努爾哈赤在反叛明朝以前,世世代代都是明帝國的臣屬,以接受明朝廷的封號、官職、敕書為榮;明朝的漢族皇帝從來沒有強迫女真族蓄髮戴網巾,遵從漢制,難道不是鐵一般的事實嗎?清廷統治者把不肯放棄本民族長期形成的束髮、服制等風俗習慣的漢族官紳百姓視為「逆命之寇」,一律處斬,這種兇殘暴行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


值得注意的是,清初的辮子並不是我們電視劇上看到的那種陰陽頭,女真男性的髮式,與清末那樣的前剃後辮有很大距離,剃髮數量與結辮粗細差別很大。其剃髮的習俗,是將大部分頭髮剃掉,只留腦後很少的一點頭髮(類似光頭),結成辮子下垂。辮子要能從錢幣的方孔穿過才合格,稱之為「金錢鼠尾」。

本來,清廷統治者特別是處於最高決策地位的多爾袞如果聰明一點(按:多爾袞的封號為睿親王,睿即滿文聰明的漢譯),1645年(順治二年)五月弘光朝廷和大順政權覆亡之際,曾經出現過一個對清廷(也包括整個中國)以較少代價實現統一的機會。當時的情況是,不僅清廷憑藉其優勢兵力接管南明各府縣沒有遇到多大的反抗,而且連大順軍余部也以不剃頭為條件有意歸附清廷。實現統一以後,也沒有必要強行勒令剃髮改制。滿洲貴族當權稍久,仿效者必多,移風易俗,貴在自然。明清之際,中國仍處於封建性農業社會,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和相當一部分官紳地主居住於鄉村,他們同朝廷、官府的關係主要表現在照章輸賦服役,一輩子沒有進過城的農民多得很,中央朝廷的更迭對他們來說是天高皇帝遠。只要不被朝廷、官府逼急了,就是所謂「承平之世」。一旦嚴令剃頭,「朝廷」的威嚴直接加到自己的腦袋上,其後果可想而知。剃髮令一下,不僅原先準備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轍,連已經歸附的州縣百姓也紛紛揭竿而起,樹幟反清。滿洲貴族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野蠻手段強迫漢族百姓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記述在史籍中多如牛毛,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於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幾乎遍及全國。許多地方的抗清鬥爭不始於清廷接管之時,而起於剃髮令頒布之日。江陰人民壯烈的據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縣宣布剃髮之後,相率「拜且哭曰:頭可斷,發不可剃」的情況下爆發的。


剃髮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動極為重大,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至生靈塗炭。時人陳確記:「去秋新令:不剃髮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詗不剃髮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順治二年十月,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謤奏言:近奉剃頭之例,四氏子孫又告廟遵旨剃髮,以明歸順之誠,豈敢再有妄議。但念孔子為典禮之宗,顏、曾、孟三大賢並起而羽翼之,其定禮之大莫要於服。"


孔聞謤搬出孔子這塊大招牌,又引金、元二代為例,滿以為可以為孔家抵擋一陣,保住先世蓄髮衣冠。不料碰了個大釘子,「得旨: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疏求蓄髮,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聖之時,似此違制,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


同年十一月,多爾袞往京東地區打獵,有人報告豐潤縣生員張蘇之子張東海「不行剃髮」。多爾袞當即派人將張東海斬首,其杖責五十,革去生員名色,庄頭和鄰里四人分別受杖。

順治十一年(1654)三月發生的陳名夏案很值得注意。陳名夏自順治元年冬降清後,一直受到清廷最高統治者多爾袞、福臨的信任,官居吏部尚書、內院大學士。大學士寧完我劾奏他「結黨懷奸」疏中說:「名夏曾謂臣曰:『要天下太平,只依我一兩事,立就太平。』臣問何事?名夏推帽摩其首云:『只須留頭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臣笑曰:『天下太平不太平,不專在剃頭不剃頭。崇禎年間並未剃頭,因何至於亡國?為治之要,惟在法度嚴明,使官吏有廉恥,鄉紳不害人,兵馬眾強,民心悅服,天下自致太平。』名夏曰:『此言雖然,只留頭髮、復衣冠,是第一要緊事。』臣思我國臣民之眾,不敵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於騎射,士馬精強故也。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是計弱我國也。」接著列舉陳名夏結黨營私罪狀多款。順治帝命群臣會勘,「名夏辯諸款皆虛,惟留髮、復衣冠所言屬實」。最後以「諸款俱實」定罪,陳名夏被從寬處以絞刑。很明顯,寧完我歪曲了陳名夏的觀點。陳名夏並沒有要求「變清為明」,叫滿洲八旗兵也換上不便於騎射的寬衣博帶;他只是出於對愛新覺羅皇室的一片忠心,建議不要改變漢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已。這點連順治皇帝也心裡有數,過了半年對馮銓說:「陳名夏終好!」


滿清統治者作為落後文明的部落,內心有著深深的自卑,對強大的漢文化又仰慕又忌憚,唯恐步北魏,金朝的漢化的後塵!文字,習俗,歷史,滅其一,即可視為亡天下。剃髮易服,亡的是文明的天下!外國歷史學家說,一個民族以如此血腥的手段強迫另一個民族改變髮式和習俗,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極其罕見的情況!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社會集團當權,都必須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違反了這一原則肯定要引發社會的大動蕩。清初滿洲貴族的倒行逆施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的勝子 的精彩文章:

「蘇德聯手」欺負英國人看北非軍團裝備的坦克殲擊車
是誰發動古代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掃黃」行動?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