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山水畫點景原則(二)

中國山水畫點景原則(二)

生動簡約原則

點景人物,妙在傳神,也難在傳神。如聽泉、聽松或聽琴,重在對「聽」的姿態表現和神態捕捉與整個畫面所營造的意境協調、統一;觀水看雲,則重在對人物思索的神態和心境的表達。人的活動和存在狀態千姿百態,若在山水畫中作為點景出現,則重點在於以動態傳神,故而在表現形式上要概括、洗鍊、單純,筆簡而意豐。

中國山水畫點景原則(二)

地域性原則

地有南、北、東、西之分,人亦如此。因所在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環境、文化傳統、民族特點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也十分巨大。自古以來,山水畫風格、流派的形成有很強的地域性。如太行之於荊浩、關仝、范寬,江南之於董源、巨然,黃山、蜀地之於黃賓虹,這些地域的特點對他們各自繪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生活在該地域的人、生存於此地的動物和存在於此地的房屋建築、物什,作為點景入畫是與山水天然匹配的。如果要表現太行的山水,以雲南的少數民族人物作為點景出現在其中就不協調了;而傣族人作為點景人物,出現在以熱帶雨林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山水畫中就很自然。這就是點景的地域性匹配原則。當然,畫家也可以通過畫中的點景人物,充分表現所畫地域的民族特點和風俗習慣。這取決於創作者對表現地域的熟知程度和情感態度等。

中國山水畫點景原則(二)

意境契合性原則

觀古今名家經典之作,畫中人物或行、或卧,或駐足聆聽,無不契合畫面意境表達的需要。畫家也正是通過對點景人物生動傳神的動態和神態的刻畫,將創作主題明確、強烈地表達出來,將畫面意境有效地營造出來。如南宋馬遠的《曉雪山行圖》,通過描寫行進中點景人物縮頸和袖手呵氣的動態,使人頓感寒氣撲面,彷彿身處冰天雪地一般。再加上畫家對背負木炭的毛驢和冬天環境的描繪,使畫面意境的營造極為成功。這些點景處理的成功經驗,都可以成為我們創作時加以借鑒的他山之石。

中國山水畫點景原則(二)

(圖文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