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篥是何物?在唐朝有多流行?白居易、李頎的兩首詩來告訴你
原標題:觱篥是何物?在唐朝有多流行?白居易、李頎的兩首詩來告訴你
我國唐代有一種來自西域的樂器非常流行,並且經常出現在一些大詩人的作品中,它就是來自西域龜茲(qiū cí)古國的觱篥(bì lì)。
觱篥又稱篳篥、管子,是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聲音悲壯幽怨。它是隋唐 燕樂及唐宋教坊樂的重要樂器。
觱篥早年從漢代就傳入中原,據傳還是由龜茲國王絳賓和王妃弟史傳入中原的,弟史是西域烏孫國的公主,其母乃是烏孫王的右夫人、漢朝著名的解憂公主。觱篥傳入中原後,頗受人們的喜愛。
到了唐代,觱篥在中原更是廣泛地流行起來。開元年間,有位從西域來的樂師叫安萬善,特別會吹觱篥,在長安很有影響。
某一夜,著名的邊塞詩人李頎與幾位好友聚在一起飲酒,安萬善則吹觱篥助興。觱篥發出宛轉悠揚的樂聲使眾人如痴如醉。李頎詩興大發,當即揮毫寫下—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李頎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傳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晨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李頎此詩開頭兩句就點名了觱篥是從西域的龜茲國傳到中原的,而且說明了中原的漢人已經能夠自己製造了。在這首詩里,李頎把觱篥的聲音描繪的十分悲壯、變幻多姿,一會是龍吟虎嘯,一會是暗雲悠悠,一會又如聞楊柳春,一會繁花照眼新。總之,李頎對觱篥這個樂器及演奏者讚不絕口,品味無窮,正如「美酒一杯聲一曲」。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擅寫長詩,比如他的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名傳千古,而他也專門寫過一首觱篥的長詩,筆者摘錄全詩如下:
《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 白居易
剪削干蘆插寒竹,九孔漏聲五音足。
近來吹者誰得名?關璀老死李袞生。
袞今又老誰其嗣?薛氏樂童年十二。
指點之下師授聲,含嚼之間天與氣。
潤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發聲。
山頭江底何悄悄,猿鳥不喘魚龍聽。
翕然聲作疑管裂,詘然聲盡疑刀截。
有時婉軟無筋骨,有時頓挫生棱節。
急聲圓轉促不斷,轢轢轔轔似珠貫。
緩聲展引長有條,有條直直如筆描。
下聲乍墜石沉重,高聲忽舉雲飄蕭。
明旦公堂陳宴席,主人命樂娛賓客。
碎絲細竹徒紛紛,宮調一聲雄出群。
眾聲覼縷不落道,有如部伍隨將軍。
嗟爾陽陶方稚齒,下手發聲已如此。
若教頭白吹不休,但恐聲名壓關李。
白居易此詩開頭就點明了觱篥這種樂器的形狀,說明它是削蘆作哨,管身有九孔。接著又說三代人里都有會吹觱篥的,後面著重描寫了薛陽陶才是12歲的孩子,吹奏觱篥的高超技藝。此詩讀來,是不是典型的白居易長詩的風格,如同《琵琶行》一樣讀來朗朗上口?
白居易還在其另一篇名作《霓裳羽衣舞歌》有觱篥的詩句,限於篇幅,本文不再全詩摘錄,只摘錄四句:「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纖縴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通過白居易的這兩首詩記載,足以說明在唐代,會吹觱篥的人不在少數,不僅男人吹的好,孩子吹的好,而且女人也有吹得好的。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李德裕、羅隱等也都寫有讚美那個小童薛陽陶的詩篇。這些都說明了觱篥在唐朝的流行。唐朝著名的宮廷樂師李龜年也是以善打觱篥和羯鼓而名動天下的。
本文參考文獻:《新疆兩千年》
※岳飛有一首《滿江紅》手書墨跡流傳至今,但不是我們熟悉的那一首
※唐順宗當了26年的太子,繼位半年後,為何又去當太上皇了?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