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第一型裝備拖曳陣列聲吶的潛艇 海上自衛隊汐潮級潛艇

日本第一型裝備拖曳陣列聲吶的潛艇 海上自衛隊汐潮級潛艇

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中展示的汐潮級潛艇「秋潮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其作者所有)

在成功研製出渦潮級潛艇之後,日本的常規潛艇一躍成為世界先進的水平,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而裹足不前,而是馬不停蹄地繼續開發新型的潛艇,在渦潮級潛艇的全部建造完成之前就開始了新一代潛艇的研製工作,新一代的汐潮級潛艇雖然在主要的構型特徵上同渦潮級基本一致,但是在使用材料、武器系統以及電子系統方面又有了長足的進步,使汐潮級的作戰能力相比於渦潮級有了明顯的提升,繼續保持了日本在常規潛艇領域的領先地位。

1970年代,日本跟隨美國潛艇構型的革新風潮開展了新時代潛艇的研製,並且成功研製出了渦潮級潛艇,渦潮級潛艇和日本之前的潛艇確實有著明顯的區別,其性能也表明這樣的設計是成功的。所以在渦潮級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繼承渦潮級成功的構型特徵自然是開發新型潛艇的捷徑,所以汐潮級也採用了雙殼體水滴型艇體,單軸五葉式螺旋槳與十字尾舵,並且將艇艏水平舵設置於指揮台圍殼上。不過相比於渦潮級,汐潮級的尺寸有所增加,主要是增加了艇長,可以使其攜帶更多的燃油,提高續航能力。

汐潮級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汐潮級的基本數據(以SS-577為例):

艇長:76米

艇寬:9.9米

吃水:7.7米

排水量:2250噸(水上)/2450噸(水下)

航速:12節(水上)/20節(水下)

潛深:275米(標準)/300米(極限)

自持力:45到60天

武器:6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從潛深這一項就可以看出汐潮級相比於渦潮級的進步,汐潮級採用的鋼材更為先進,將標準潛深從渦潮的200米提高到了275米,對於潛艇來說,更深的潛深就意味著更好的隱蔽性,而隱蔽性更是潛艇作戰最看重的性能指標之一。

汐潮級

汐潮級不僅在設計時就有所進步,在建造過程中也一直在改進當中,因為相比於研究過程,建造過程往往更加漫長,在這段時間中自然也會有各項科技的進步,而汐潮級並沒有這個過程中錯過提高的機會。首先是在武器系統上,除了將渦潮級布置艇舯位置的魚雷發射管移至艇首兩側肩部位置以外,從第5艘汐潮級開始就增加了發射美製「魚叉」反艦導彈的能力,使其攻擊方式更加多樣化,也算是跟上了潛艇發射反艦導彈的潮流,並且前面建造的4艘也陸續返廠追加了導彈發射能力。

汐潮級

在探測系統方面,除了艇首的中/低頻被動陣列聲吶有所提升之外,還加裝了一個高頻主動聲吶,更為重要的是在1980年代美國海軍普及拖曳式聲吶後,汐潮級也開始加裝ZQR-1拖曳陣列聲吶,成為日本第一型裝備拖曳陣列聲吶的潛艇。裝備拖曳陣列聲吶可以有效地降低潛艇本身對聲吶的影響,並且可以選擇工作的深度和水文條件,可以探測到更遠距離的目標,使汐潮級能夠更加從容地做到先發現敵方的同時隱藏自己。

汐潮級

汐潮級在1976到1986年間共建造了10艘,建造數量超過了渦潮級,可見日本對其的認可,而其實力也確實不容小覷,就算是到了首艇建成20年後的1990年代,汐潮級在亞洲地區也依舊不顯落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桌面戰爭兵棋 的精彩文章:

與宙斯盾競爭失敗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旗風級驅逐艦
迫於無奈的選擇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防空、反潛驅逐艦

TAG:桌面戰爭兵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