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餘慶有多少民族嗎?都來自哪裡?

你知道餘慶有多少民族嗎?都來自哪裡?

原標題:你知道餘慶有多少民族嗎?都來自哪裡?


餘慶歷史悠久,春秋屬牂牁,戰國至漢武帝時屬夜郎,漢武帝元封元年牂牁郡建立,餘慶屬於牂牁郡,唐屬牂州,元置餘慶州,明設餘慶縣。在餘慶這塊土地上,從遠古到現代,先後有濮人、苗族、漢族等民族的遷入,那麼,餘慶的民族從何而來呢?


仡佬族

「濮人」是仡佬族的祖先。古代「濮人」是一個分布遼闊的民族集團,先秦時期活躍於今滇、黔、川西南以及鄂西的廣大地區,由於支系繁多,故又稱為「百濮」。早在商周之際,濮人即參加了周武王領導的伐紂戰爭。周王朝建立以後,濮人遂為屬民。商、周時期的濮人社會大體上已經進入了部落聯盟階段,並形成了龐大的部落集團。春秋時期,濮人建立了牂牁等部落小國。在後來的100多年中,濮人集團與楚國的鬥爭幾起幾落,活動範圍漸次縮小,大部分與他族融合,一部分被迫西遷。公元前525年,楚國將濮人集團壓縮至湘西及貴州高原一帶。在餘慶一些帶有「濮」音的地名,大抵與古代濮人的活動有關。如小腮鎮有「卜水」,白泥鎮有「仡佬坡」,這些地名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濮人在餘慶生活的歷史。



(仡佬族民居)


作為餘慶最早的居民,濮人在歷史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一是被大量遷徙到今貴州北部和四川、重慶一帶;二是與其他各民族尤其是漢族雜居共處,經濟上相互影響,文化上相互滲透,認同和接受漢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實現了民族間的融合;三是許多仡佬族被迫放棄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隱瞞自己的民族成分。目前,餘慶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松煙大松村和龍家新坪村。

苗族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秦漢時期,苗人由洞庭湖溯沅水遷移到五溪地區,再經黔東南一帶遷入餘慶,與濮人雜居。唐宋時期直至明朝中期以前,苗族已經成為餘慶的主要居民,烏江以南最多。散居餘慶苗族種類有西苗、花苗、黑苗、水仡佬和佯黃。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將餘慶苗族青壯年編入播兵,使他們成為反叛明朝的基本力量。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楊應龍以「朝廷不容我,只得捨命出綦江」為借口,打著「擒王剿叛」的旗號,起兵反明。楊應龍起兵後,由兒子楊朝棟帶一部分兵力南向烏江、餘慶、黃平,準備出黔東。



(苗族敬酒歌舞)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李化龍奉旨平播,其部將李應祥、陳璘兩路大軍在餘慶烏江南岸轉戰,大敗播軍後,在袁家渡、構皮灘會師渡江。大量參加播軍的苗族青年死於戰火。


同時由於明朝統治者忌恨苗族參加楊應龍叛亂,明軍對餘慶境內的苗族大肆殺戮,男女老幼均不放過,手段之殘忍、境況之慘烈世所罕見。平播後,極少數倖存者,或散居偏僻山區,或逃至黔東南居住,過著「一年一砍(山),兩年一搬(家)」的游居生活。


漢族


明朝平播後,平播將領陳璘及其部下在江西、湖廣等地招募漢人入居餘慶,世代繁衍,成為餘慶的外來移民。清順治帝時,尚可喜在廣東舉兵反清復明,其部經餘慶至湖廣,兵敗後,部屬有定居餘慶的漢人。清末民初,由於四川人多地少,生活難以為繼,一些到貴州經商的四川漢人舉家遷到餘慶定居。民國30年(1941年),湘桂失守,長沙、衡陽等地先後被日本侵略者佔領,難民西奔而來餘慶定居的,多為漢人。1949年11月,隨軍西進解放餘慶的黨政人員150餘人,在餘慶定居者,多數為山東籍和江西籍漢族。經過長期的遷入,餘慶的漢族居民越來越多,從而形成了今天餘慶漢族居民占絕對多數的民族結構。

1986年,餘慶縣落實國家民族政策,少數民族得以恢復自己的民族身份,當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花山苗族鄉,這是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目前,全縣以漢族為主體,共有苗、侗、仡佬等22個民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餘慶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有個餘慶人在丹徒當縣長,你知道嗎?

TAG:今日餘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