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漢橋:藝術家趕時髦,會被歷史洗掉
畫家邱漢橋「北勢南氣」繪畫藝術使武漢的美術愛好者感受了他磅礴雄渾的筆墨,也感受到了他同樣磅礴雄渾的藝術理論和精神境界。這位藝術家強烈的藝術追求、心靈力量從何而來,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對邱漢橋進行了專訪。
邱漢橋這人太牛氣
記者(以下簡稱「記」):聽說人民大會堂懸掛了一幅您的作品?一個畫家,要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畫掛到那裡去?
邱漢橋(以下簡稱「邱」):對,《金秋無際》。1989年8月底,我在中國美術館搞個展,出了很多有趣的事:一個德國收藏家要買我一幅畫,我說,「4000外匯券(註:約4000人民幣)。」我的同學給我翻譯錯了:「4000美元。」德國人聽了說好;還有一個香港的財團,看了畫展之後要出7萬美元把69幅畫全買了,還要包我十年,讓我每年畫三十幅作品。那年代,思想沒現在這麼開放,我沒敢答應。
當時,人民大會堂也提出要過來挑選我一幅畫收藏。我那時年輕氣盛,心想,人民大會堂不是美術館,不是專業機構,於是回話,要畫,沒問題;要挑,不行。這事就擱下了。一晃十六年,2005年,人民大會堂管收藏的人還是當年那位,偶然碰上我的一個朋友,說「邱漢橋這人太牛氣,不好相處。」我朋友大吃一驚,於是提到了那件舊事。最後,兩邊牽線搭橋,帶著我去大會堂走了一圈,挑了個合適的(掛畫的)地方,按著尺寸專門作了那幅《金秋無際》。那地方原來掛的是潘天壽先生的作品,尺寸有點小。
記:人民大會堂多少錢買您的畫?
邱:沒要錢。就是報銷了我的紙張、材料費用,將近一萬元吧。
歷史只會留下經典
記:藝術家應該用自己的作品說話。為什麼您在創作之外,有這麼多強烈的批判性言論?比如批判當前藝術界的審美趣味。
邱:著急啊!國家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而我們的藝術和時代脫節了。國畫領域,現在還是追求明清式的「小橋流水人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沒錯,但是格局不能太小。這種「小情趣」格局太小、太符號化,甚至到了有些人追求「這一筆怎麼怎麼好」。你這一筆再好,跟整個世界比起來,什麼都不是。
記:這樣的情況很多專業人士都應該能看到,為什麼只有您站出來?
邱:一方面是專業上的原因。有些人看到毛病了,具體的毛病說不清楚,怎麼解決也不知道。我提出的「北勢南氣」這樣的理論和一些具體的技法,都是要從源頭解決這些問題。我的能力到了,就應該出來做點事情。
記:您所期待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邱:首先,藝術家不能太自我,在創作中要「忘我」。太自我了,就脫離了時代和社會。其次,藝術家在創作時應該追求崇高、完美主義、向上的精神,用自己的作品紀錄民族的發展,也幫助社會和民族形成一種合力。最後,不要趕時髦,忽東忽西——歷史只會留下經典,趕時髦的東西都會被歷史洗掉。
邱漢橋 恆
楚人要為文化負起責任
記:您的審美取嚮應該還和您的個人成長經歷有關吧?
邱:父輩對我的影響很大,理想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他們那一代人身上體現得很充分。我父親是大隊書記,帶著鄉親們修水利,累得吐血。1976年我去參軍,本來可以去上大學的,家裡把大學名額讓給了大隊里的一個孤兒,之前也讓過好幾次參軍指標。我父親是書記,他不願意被別人在背後說他「以權謀私」。我母親沒太多文化,但是有討飯的路過,哪怕沒有上門來討,她也要追出去給人家一點東西。這種無私的精神對我影響很深。
記:但一般讀者會更關心市場。
邱:那我透露一點吧:我近五年進入市場的作品,價格增長了40倍。
採訪結束,邱漢橋大師得知記者是湖北人後,發出一番感嘆:「我也是湖北人。湖北人古代叫楚人,在歷史上就是敢想敢幹,為華夏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在新的時代,我們楚人仍然要努力,為華夏文化負起責任。」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