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後中國為何沒能參與佔領日本?

二戰後中國為何沒能參與佔領日本?

問:想請問,二戰後為何美國能獨家佔領日本?

楊津濤/文

二戰後,盟軍佔領日本的依據是《波茨坦公告》。

公告第七條規定,在日本建立起「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及「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業已毀滅」前,「日本領土須經盟國之軍隊予以佔領」。

此後,在致同盟國的投降書中,日本允諾履行《波茨坦公告》各條款。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最先簽署《波茨坦公告》;同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隨即補簽《波茨坦公告》。因此,涉及對日佔領的,即是中、美、英、蘇四國。

美國不想給蘇聯人機會

對於如何佔領日本,美國內部存在爭論,其爭論核心在於,是否要蘇聯參與佔領。

1945年5月,在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奧地利後,美國軍方曾制定計劃:日本投降後,美軍佔領本州的關東等大部分地區;蘇軍佔領北海道及日本東北地區;英軍佔領九州及本州西部地區;中國軍隊佔領四國地區。同時,東京、大阪也要仿效柏林,實行分區佔領。

圖:原定對日本的分區佔領圖

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支持分區佔領,認為蘇軍參與佔領的話,可以為美國節省大量人力及軍費。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指揮官麥克阿瑟則表示反對,他主張美軍單獨佔領日本。

隨著美、蘇在德國、波蘭等問題上的矛盾日益暴露,美國總統杜魯門最終決定:

「對日本的佔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再讓他們像在德國、奧地利那樣去行動。」

8月中旬,美國在獲得中、英、蘇同意後,任命麥克阿瑟為「駐日盟軍總司令」,並將日本及其所屬島嶼全部劃為美軍受降區。

8月18日,杜魯門批准政策性文件《戰後佔領日本本土的各國部隊的組成》,規定戰後各盟國組成的佔領軍,由美國任命的總司令麥克阿瑟統一指揮。

美國的對日佔領政策,至此確定。

杜魯門後來在回憶錄中說:

「這個政策的主要一點是佔領下的日本的實際控制權,應當由我們來掌握。我們承認,聯合國的其他國家也參加了對日戰爭,都有權參加政策的制定。但是,正由於我們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提供了佔領軍的主力,因此我們也希望在佔領問題上,為我們自己保留控制權。我們決定,佔領應當以集中管理的原則實行,而不應把日本全國分成若干佔領區。」

隨後,46萬美軍佔領了幾乎整個日本。

圖:麥克阿瑟和裕仁天皇合影

蘇聯放棄駐軍日本

在美國將日本全境劃為受降區後,斯大林即致信杜魯門,提出兩點修正:第一,要求將千島群島包括在蘇軍受降區內;第二,將北海道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半部由蘇軍受降。斯大林在信中說:

「最後一點對俄國的輿論特別重要,人們知道,在1919年—1920年,日本佔領了蘇聯的整個遠東地區。如果俄國在日本本土的任何部分沒有佔領區,蘇聯輿論就會大嘩。」

斯大林說的這個理由實在沒什麼說服力,他和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時候,都不怕國內民眾「大嘩」,這時蘇聯已經戰勝日本,還有什麼輿論是可怕的呢?

因此,杜魯門並沒有把斯大林的話當真,只是同意了他說的第一點,即按照雅爾塔會議上協商的結果,把千島群島交蘇聯佔領,至於第二點要求,則被斷然否決。杜魯門回復:

「麥克阿瑟將軍將使用盟國象徵性部隊,當然包括蘇軍在內,來臨時佔領日本本土,他認為需要佔領多少,就佔多少,以便實現我們盟國提出的投降條件。」

亦即是說,蘇聯和其他盟國可派「象徵性部隊」駐軍日本,但須聽從麥克阿瑟統一安排。

基於當時美蘇力量對比,蘇聯無意和美國直接衝突,同時也不願駐日「象徵性部隊」受美國指揮,於是在獲得千島群島後,斯大林乾脆不再理會盟軍如何佔領日本問題了。

需要說明的是,蘇軍在佔領千島群島時,還將原屬北海道的「北方四島」(指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齒舞群島)佔為己有。此四島現為俄、日兩國的爭議領土。

圖: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示意圖

中國無力派兵駐日

作為二戰中受日本傷害最深的國家,中國一直都期待能在戰後出兵日本。

早在開羅會議期間,中美雙方就曾討論過戰後駐軍日本的問題。1945年3月,中國軍方制定了同盟軍一起佔領東京、名古屋、京都等地的計劃。由此可知,國民政府對出兵日本早有準備。

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在給蔣介石的備忘錄中建議:

「倘日本於最近數月內投降,中國須準備供給佔領日本本土之軍隊。」

鑒於駐軍日本,將為世界矚目,中國必須派出最精銳的部隊。而歷經八年抗戰,國民政府手上的精銳所剩無幾,可堪使用的僅新一軍、新六軍和青年軍。

對於侍從室、軍令部、軍政部提出的多種方案,蔣介石批示:

「三個青年師用國械裝備,編成一個軍,為派遣軍」,「空軍不必派駐日本」。

在國民政府內商討駐軍事宜的時候,國內局勢已日益惡化。魏德邁也改變初衷,認為:「朝鮮及日本本土內,中國無容派遣駐軍」,「如是,則中央可有多量軍隊以穩定本土……派遣小部駐軍至朝鮮、日本,或可於遲日局勢好轉後為之」。

但是,魏德邁的兩位同僚,麥克阿瑟和馬歇爾都支持中國駐軍日本,其中馬歇爾認為,「藉此既可取得美國朝野之好評,復可增進中央政府對東北之發言地位。」

麥克阿瑟則歡迎中國派出15000人進駐日本。

在美國方面的推動下,國民政府最終還是決定派兵前往日本,只是將原計劃中的一個軍變更為一個師,由第53軍下轄的榮譽第二師充任。

1946年6月,中國佔領軍的先遣隊在名古屋接受了營房、倉庫等建築,為駐軍到來做準備;7月,中美雙方就駐軍的職責等問題籤署協議草案。

但由於中國內戰全面爆發,榮譽第二師未及出國,即被派赴蘇北作戰。

中國未能出兵日本,除精銳兵力不足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軍費不足。美國一再要求中國出兵,目的是減輕自己的負擔,而處於內戰中的中國,並無力承擔駐軍海外的龐大開支,因此國民政府表示:

「惟因給養問題不易解決……派兵駐日事亦暫行停頓。」

英聯邦軍隊進駐日本

為分擔在日本的佔領軍費,美國邀請中國的同時,也希望英國能參與駐軍。此時英國國力衰弱,在出兵佔領德國、奧地利等國後,再要兼顧日本已十分勉強。

相反,澳大利亞在二戰中實力上升,期望以獨立國家身份,參與對日佔領。英國一方面為避免英聯邦分裂,另一方面也為減輕自身負擔,於是同意建立一支以澳軍為核心的英聯邦佔領軍。

從1946年2月起,英聯邦共派出約3.5萬人,其中澳大利亞11446人、英國9954人、印度9611人、紐西蘭4425人。他們負責佔領廣島、山口等9縣。

圖:1946年5月,印軍一個營在日本廣島

英聯邦軍的主要職責,包括保衛盟軍軍事設施、清除日本軍事設施、處理各戰區被遣返的日本人、監督日本是否依舊使用軍國主義教材,以及參與交通系統重建等。

1947年8月,印度獨立後,撤回駐在日本的印軍。從1947年底開始,英國為補充國內兵力,不僅從日本撤出一半英軍,還從希臘、義大利撤軍。1948年,駐日的紐西蘭軍也返回國內。1950年7月,原本準備回國的澳大利亞軍,被徵召為聯合國軍一部分,前往朝鮮戰場。

1952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生效後,早已所剩無幾的英聯邦佔領軍即宣布使命結束。

總的來說,在參與駐日的6年間,英聯邦佔領軍並未收穫實例。首先,英聯邦軍的佔領區被安排在日本西南農村,經濟利益有限;其次,美國壟斷了對日本重建工作的領導,英聯邦各國無法在其中發揮實際作用。唯有澳大利亞作為地區大國,開始為人矚目。

象徵性佔領

在美國獨佔日本成為定局後,盟軍決定設立遠東委員會和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對日本事務實行名義上的共管。

遠東委員會設於華盛頓,最初有11個成員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菲律賓(後又加入緬甸和巴基斯坦)。其中,美國為主席,其他10國的駐美大使為代表(中國代表先為魏道明,後為顧維鈞)。

這個委員會的職責是為佔領日本擬定政策,但決策權在美軍任命的盟軍最高統帥,即麥克阿瑟手中。

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設於東京,成員為美、中、英(由澳大利亞代表英聯邦)、蘇四方。委員會事實上只是盟軍駐日最高司令的一個諮詢機構,不具有相關決策權。

朱世明、商震和何世禮先後任該委員會中國代表團團長。代表團下設軍事組、政治組等4個組,以及僑務處、後勤處等7個處。此外,中國還派有一支40人的憲兵隊,負責保衛代表團。

在這個佔領機制下,受益最大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日本不僅免於被分裂,而且在美國穩定的「間接統治」下,實現了民主化和經濟復甦。

相比之下,失去侵佔日本領土機會的蘇聯,成為這種佔領機制下損失最大的國家。

至於中國,雖然沒有實現駐軍日本的計劃,但也沒有什麼實際損失。參考英聯邦的駐軍經驗可知,在美國主導下,其他國家的佔領軍並不能發揮太多影響。

圖: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訂,並於次年生效,美國結束對日本的佔領。

注釋

吳廷璆:《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791頁。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716頁。

《杜魯門回憶錄 第1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年,第357、341、342頁。

張智丹:《國民政府派遣駐日佔領軍問題考察》,《長春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11期。

陳巍:《戰後日本的英聯邦佔領軍》,《抗日戰爭研究》2013年第1期。

吳慶生:《中國參加佔領和管制日本述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胡適為何一再強調「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