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寒冷的天氣,莫斯科會戰的結局會發生改變嗎?
原標題:若不是寒冷的天氣,莫斯科會戰的結局會發生改變嗎?
歷史上的莫斯科會戰開始於1941年的九月底,結束於1942年的1月。這場戰役分為兩個階段,1941年9月30日到12月5日是德軍進攻階段,而12月6日到1942年1月則是蘇軍反攻階段。會戰最終以蘇軍的勝利而告終,而德軍則遭遇了二戰以來最慘重的損失,當然了,蘇軍的損失也是空前的。
在很多人看來,德軍之所以在莫斯科會戰中失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氣,認為俄國冬天的寒冷,影響了德軍先進武器裝備的使用,也凍傷了大量的德軍,最終造成了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如果蘇德戰爭能提前一點爆發,或者莫斯科會戰能早一點開始,德軍就能拿下莫斯科。歷史雖然沒有如果,但是蘇軍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應該是歷史的必然,並非是天氣能左右的。
世人常常只看到德軍兵敗莫斯科,卻很少觀察德軍是如何兵敗莫斯科的。事實上,德軍並非是和蘇軍相持在冰天雪地里,最後因為天氣寒冷,主動撤退輸掉了戰爭。嚴寒確實讓德軍的戰鬥力大大下滑,但是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之所以戰敗,根本原因是因為雙方的兵力對比,特別是預備隊的數量差距太大。在莫斯科會戰打到最艱難的時刻,斯大林給指揮官朱可夫通電話,詢問他「你確信我們能保住莫斯科嗎?我忍痛的問你這個問題,作為共產黨員,談談你的心裡話」,朱可夫回答說「我認為我們可以保衛莫斯科,但是需要兩個集團軍的預備隊和200輛坦克」。
的確,戰爭最焦灼的時刻,雙方都已經是山窮水盡,精疲力盡,只要誰的手上擁有一支數量可觀的預備隊,就能將敵方一擊致命。顯然,人力資源更加雄厚的蘇聯在這一方面肯定是佔盡優勢的,不僅是莫斯科會戰,整個蘇德戰爭中,蘇軍幾乎沒有哪一場戰役不是以多打少,不管是進攻還是防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別說是寒冷的冬天,就是真的在夏季,德軍也未必就能攻入莫斯科。
在1941年的10月到11月,德軍的攻勢是非常猛烈的,蘇聯高層也做好了莫斯科失守的準備,大量的工廠遷往了烏拉爾山區,政府機關和外國使團則撤往古比雪夫。在獲悉日軍不會在1941年底對蘇發動戰爭之後,蘇軍果斷的從遠東地區抽調了大量的軍隊,這對於莫斯科會戰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莫斯科會戰剛剛打響的時候,蘇軍確實是形勢嚴峻的,德軍憑藉著開戰以來連戰連勝,圍殲了上百萬蘇軍的氣勢,在莫斯科方向上不斷的向前推進。蘇聯也確實沒有守住莫斯科的信心。但是隨著遠東形勢的改變,大量預備隊集結在莫斯科周邊之時,蘇聯明顯是想用莫斯科這個最大的誘餌吸引住德軍,利用寒冷的天氣耗盡德軍的元氣,做出一副很想保衛莫斯科但是似乎隨時都有可能保不住的樣子,等到德軍精疲力盡之後,再投入預備隊,將幾十萬德軍一舉擊潰。1941年12月6日,德軍在發動了最後一波突擊之後,完全沒有氣力繼續進攻,被迫決定轉入防禦,而蘇軍趁著德軍腳跟不穩,果斷的發起了反攻,早已準備好的預備役投入了戰場,德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
如果莫斯科會戰發生在夏季,德軍的戰鬥力肯定會大大提升,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德軍是否就一定會攻下莫斯科呢?顯然沒有這麼容易,斯大林完全可以提前投入預備隊。那麼一場以莫斯科為誘餌的殲滅戰,就會轉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或許德軍最後不會倉皇撤退,以一場潰敗結束會戰,但是也註定是很難拿下莫斯科。
所以說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輸在準備不足和兵源相對匱乏,以及戰術的安排上。如果在發動對蘇戰爭之前,提前把困難考慮的充分一點,冬季的補給準備的充足一點,國內動員力度加大一點,預備隊多一點,會戰的結果可能會改變。或者在寒冷的冬天即將到來之時,就主動開挖戰壕,修建防禦工事,等到第二年春天再發起新的進攻,也不至於損失了五十多萬經驗豐富的老兵。這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潰敗不僅是德軍二戰之後的首次大潰敗,也宣告了德軍閃電戰的破產,此後,德軍被迫陷入了長期作戰的泥潭,同時也是兩線作戰。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搜狐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悲情的石達開在離開安慶之後為何四處流竄,一勝難求?
※諸葛亮為何堅持北伐,又為何屢屢失敗?
TAG:徽南城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