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如果不仔細研讀《漢書》,僅僅憑道聽途說的片言隻語,很容易把王莽想像成一個愛標新立異的人。事實並非如此,王莽的所有思想都能找到理論淵源和現實基礎。王莽的抑制奢貪思想就直接來源於西漢的抑制奢貪思想,而人們往往厚此薄彼,在肯定西漢抑制奢貪思想的同時,卻對王莽的抑制奢貪思想及實踐存在誤解和偏見。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王莽抑制奢貪思想,主要體現在王莽輔政和當政時的言論和採取的措施之中。

王莽生活的年代,己是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時期,「尊孔讀經」蔚然成風。在這種儒風熏陶下,王莽也加入到讀經謀取功名的行列之中。王莽就是以儒生的形象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

早年的王莽「折節為恭儉」,拜當時的名儒沛人陳參為師, 飽讀經書,「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先秦諸子大都提倡節儉思想:如孔子「道干二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這些言論都對王莽節儉思想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儒學以仁、義、禮、智、信為其價值觀念,強調「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自律行為,對王莽行為規範及價值取向產生強烈的影響。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此外,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說教;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豪言壯語也都激發著王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王莽的抑制奢貪思想的形成也不無影響。

王莽雖出生在外戚王氏豪門之家,姑母是漢元帝皇后。然而其父王曼早亡,未及封侯,所以早年的王莽只能和其母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對民間的疾苦十分了解,正是早年的這段孤貧生活,使他沒有淪為渾渾噩噩的縱綺子弟,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使他養成了儉樸的作風。

厲行節儉是王莽的一貫作風,不能簡單的視之為虛偽奸詐。史書記載,他早年「折節為恭檢。」隨著地位的不斷升高,更加儉約,「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臾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余」。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他屢屢獻田獻錢販濟災民,平帝元始元年,王莽接受了太傅的官職和安漢公的稱號,卻辭謝了增加封地和規定子孫可以原封不動的繼承爵位和封邑兩項賞賜,並說:「願須百姓家給,然後加賞。」拋開固有成見,我認為王莽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他的「願須百姓家給,然後加賞」的思想境界顯然高於的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意蘊。

平帝元始二年,王莽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有司奏:「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為錢二萬萬。莽深辭讓,受六千三百萬,而以其四千三百萬予十一騰家及九族貧者。」

王莽的女兒立為平帝皇后,大臣上奏:.「請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益封莽。」王莽則說:「臣莽國『邑足以共朝貢,不須復加益地之寵。願歸所益。」卿而自己過著儉樸的生活。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有一次主莽母親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憧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王莽不但自己節儉,還勸告太后不要奢侈。平帝元始三年,大司徒司直陳崇請張辣寫了一篇歌頌王莽的文章。陳崇的上奏傳遞出三層含義:

其一,歌頌王莽在世風崇尚奢華的時代,踏進政界,倍受太后和皇帝的恩寵,卻行仁義,剋制私心,以矯正習俗為己任,基本屬實。

其二,描述王莽的日常生活。吃粗劣的食物,坐簡陋的車輿,騎劣等馬匹。按常理講,這樣的描述應該是基本真實可信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對王莽的政治諷刺,然而以陳崇的政治品格而言,這種推測是難以成立的。

其三,歌頌王莽生活作風嚴謹,只有一個夫人,孝敬尊長,友愛兄弟,對待士人態度謙恭。大抵也符合王莽所為。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陳崇的上奏雖是阿談之詞,但也透露出一絲歷史的真實,為後人了解真實的王莽保存了一些難得的史料。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篇奏摺實際上源於張辣之手,據《漢書·遊俠傳》說:「辣博學通達,以廉儉自守……諷誦經書,苦身自約,不敢差跌。」

鑒於此,錢穆先生說:「辣之為人,靖深廉約,近似揚雄。其稱莽功德,文體豐美,蓋非阿談希寵者流。」即使在王莽政權滅亡前夕,國庫中至少還有70多萬斤黃金,「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匾,尚有六十匾,黃門、鉤盾、減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匾。長樂御府、中御府及都內、平準努藏錢、帛、珠玉財物甚眾。」

對這段史料我們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讀,這恰恰說明了厲行節儉是王莽的一貫作風。這總比成哀之際的西漢政府一方面「大興睬役,重增賦斂,徵發如雨,役百乾溪,費疑驪山一,靡敝天下」。

但另一方面卻「公家無一年之畜,百姓無旬日之儲,上下俱匾,無以相救」。要好得多。在崇尚奢靡的社會大環境中,王莽的儉樸之風給西漢社會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對當時的奢靡之風還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的。

王莽政權滅亡前,國庫里有70多萬斤黃金,說明什麼?

為抑制奢侈世風,長期以來,王莽雖身居高位卻以身作則,堅持節儉,這種行為非常難得,有其歷史合理性,值得後人學習與借鑒,絕不能簡單的視之為「匿情求名」、「虛偽奸詐」之舉。

這也是我們今人對待歷史應有的態度,須知我們今人對待歷史的態度必將深刻影響後人的行為及價值取向。我們反對奢靡縱慾,這沒問題,但同時又把長期堅持節儉守性者視為「偽君子」,非要扣上「匿情求名」的帽子(從社會學上講,人的任何行為都有目的性,我們沒有理由一味苛求王莽),這樣以來,問題就十分嚴重了,這勢必擾亂人們的基本價值取向。

基於此,葛劍雄有一段評議頗為中肯:

「王莽的這些行為,就是在一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代也已夠得上典範了,何況是處在一個亂世和一群禽獸般得貴族之中?要說這是作假,如果政治家都願意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來作假,政治一定會清明得多,道德水平也一定會提高很多,至少比一幫貪官污吏要好得多。」

此話雖質樸,卻是灼見。

來稿/忠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